翻新时间:2023-01-02
分析魏晋文人的生命的价值分析
一、魏晋士人不拘礼俗,渴望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无拘无碍的生活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人们在现实的悲哀和无助中,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儒家礼教思想的束缚,进而追求老庄逍遥自适的生活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魏晋士人以老庄的无为,逍遥作为自己的个人理想,一方面他们开始悲观厌世,纵情享乐,表现得极为消极颓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魏晋名士又以外貌的俊美飘逸,内在的高雅气量,优游玄谈和无所事事的所谓的风流文明于世。魏晋士人的精神状态回归到最原始最纯粹最安宁的犹如孩童一般的生命状态, 他们不在乎所谓礼法所谓廉耻,只求自己的快乐和痛苦,以满足人格中本我的需要。《搜神记》中的《汉谈生》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人鬼冥婚故事。睢阳玉女可以毫不顾忌封建观念和门阀等级,并化为鬼的形式,与自己的意中人结合。而令睢阳玉女畏惧的“火”,则成了等级制度和封建束缚的缩形,鲜明的映照出男女爱情不能自主的种种凄惨,以及他们渴望摆脱这种壁垒而能够达到自身愿望的美好理想。在《崔文子学仙》《陶安公通天》《葛玄使法术》,作者干宝再次通过对一些奇异的事件的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的摆脱,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为他们所描写的动人而奇异的故事所打动,更为魏晋这一份执着的渴望所感染,在体会和沉思这些真挚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够懂得魏晋之士的那一份未解的情怀。
二、在玄奇志怪中表达魏晋名士寄情世外,崇尚神仙超脱的生活。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魏晋文人生活在其间,不经难以保留自身独立的人格精神,而且还不得不与现实社会妥协,在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描写中,为了能塑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于是时常躲避现实中诸多的假丑恶现象,又由于受到魏晋风度的时代影响,文人的精神深处依旧保留着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并且在个性解放的同时依旧追求人最本质的精神,所以轻名淡利和率真自然时常是作品中精神本质和内在追求的最终指向,潇洒自然和风流蕴藉又是文学作品的风格表现,这种文学中的追求,不仅是魏晋文人内心所保持的一种自尊和骄傲,更是他们不满社会现实而产生的反抗意识,是与统治阶级作斗争的一种手段,意在遗世独立,保存个体独立的人格精神。干宝在撰写《搜神记》之时,首先在历史的追书中,载记了古先人成仙的经过以及他们所做的不凡的事迹,神农“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3]278,却仍不辞劳苦的尝遍百草。彭祖“常食桂芝”而“号七百岁”[3]279,《葛由》中“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3]279,这些奇异的事情反映了魏晋世人在动乱的年代里,将精神寄托到古人身上, 也渴望能出现一个能人异士,能够改变这个混乱不堪的现实社会,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战争频仍,人心不古,在《樊英灭火》这篇文章中,干宝有描写了樊英这样的奇人,能“含水嗽之,乃命计其时日。”[3]289而这一举动,竟然扑灭了蜀中的一次大伙,“是日大火,有云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邃灭。” [3]289这些奇人异事是干宝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扶南王》中干宝又描写了一个养猛虎,养巨鳄并且能“以手探汤”[3]291的扶南王,这些奇异的事件不仅能带领读者进入一片幻境,而且透过这些奇妙的描述,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魏晋士人烂漫的精神指向。
三、魏晋世人企慕隐逸,追求生命的永恒
动乱的社会年代,残酷的日常生活,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衣食温饱难以有一个合理的保障,人们的生命也犹如苇草,时时面临着消逝的危险,现实的社会已经将人们的生命状态逼退一种惶恐不安的状态,在灵魂稍微安定的时刻,人们只能将生命希望寄托于长生。《搜神记》中的《淮南八公》、《王道平》、《嫦娥奔月》、《偓佺采药》、《彭祖七百岁》等都是其典型的代表。《淮南八公》中的淮南王因为喜好道术而受到八位仙人的召唤。《蓟子训长寿》描写了一个奇异的年华不逝的逍遥之人的形象,《雨师赤松子》又是在一片神奇而曼妙的世界里,描写了一个能够升天长生而最终周游天地人间的故事,《宁封子》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相传他是黄帝时期拄杖陶器的陶正,他从一个神异之人那里学会了在五色烟火中出入,最后宁封子尽然高高堆积柴火,自己焚烧自己,并且它还能够随着烟气而随意的出入天地之间。这些故事是人们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对生命能够得以长生的心里愿望,它们有效地调和了关于长生与必死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从而实现长生不老。但是,在正常的生命进化中,长生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搜神记》中,有的是靠自身修阴阳世界的相通来希冀生死相同,死去的人以鬼魂的形式活着,并能与活人交流,甚至能完成生前的意愿,如《蒋济儿阴府任职》、《文颖移棺》、《温序之死》、《产亡点面》等篇目,还有的是讲鬼魂显灵,梦的形式直接与凡人交流,如《紫玉》、《驸马都尉》、《谈生妻鬼》、《卢充幽婚》等故事,从表面上看,这些以张皇灵异,称道鬼神着称的志怪小说,细细品味,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生命体验,然而,从根本上讲仍然是对自身拥有无限生命力的幻想与希冀。
“贫瘠的自然条件,非正常的天灾人祸,平常时候地方政权对他们的盘剥和控制,其结果使这里的民间只能处于一种极端艰难的生存处境中。”[4]在魏晋这个动乱的社会,无论是平民,还是社会其他士人,都对生命的现状抱有深沉的感慨,他们在对现实的无奈徘徊中,只能在精神领域借助幻想来觅求自己的精神安慰,本文即通过对《搜神记》所载录的神怪故事的剖析,来揭露魏晋人对生命理想的种种追求和期盼。(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2]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史(下)[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6.
[3]王根林.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姚晓雷.乡土与声音[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9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件快乐的事
- “爱心天使”——妹妹
- 我爱你,海西
- 树
- 我爱我的家
- 珍惜时间
- 后悔
- 一件难忘的事
- 天,下雨了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给妈妈一个惊喜
- 为你,我飘荡的灵魂
- 好书推荐
- 开心的一天
- 擦一次地板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危险因素探讨
- 高原地区对老年性肝病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疗效观察
-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高压氧综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价值分析
-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损害的超声动态检查及临床意义
- 病房护士针刺伤研究进展
-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探索
- 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现状
- 应用普通腹部B超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探讨
- 应用品管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率的探索
- 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及未来防治心血管疾病策略
- 中医药治疗白癜风概述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 开放式胆囊切除手术后并发症探析
- 硬膜外腔注射酚甘油治疗晚期癌痛30例临床观察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一
- 因材施教 方能成就灵动的课堂——《船长》教学设计
- 《爱之链》教学设计二
-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二
- 《爱之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二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材解读三
- 《鲁滨逊漂流记》课外阅读指导方案
- 《船长》教学设计一
- 《爱之链》教学实录及教学后感
-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一)
-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