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精品源自语文科

摘要:众所周知,绘画是一门离不开“眼睛”的艺术,因而“可视性”是绘画最基本、最重要、最不可再还原的本性。离开了“看”,绘画是不可能存在的。作为“看”的艺术和造型艺术,绘画就涉及到“像”与“不像”的问题,并且一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作为人们判断一幅画好与不好的标准。然而对于艺术史的研究使我们明白:真实的标准如果只用肉眼来衡量是不真实可信的。并且事实证明我们的眼睛对我们总是有欺骗的。

关键词:艺术;真实;欺骗性 对于外在世界,我们习惯于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物象,认为看的能力是与生俱有的、本能的,其实不然。看见一个东西是视觉正常的人的一个本能,而看懂一件事物却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得来的,我们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懂视觉与视知觉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所谓视觉是指视网膜能接收视觉信息并能传导到大脑皮层,而视知觉则是指大脑皮层能处理这些视觉信息,并形成概念,使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与外部事物的存在方式达成一致。我们的感知程式是建立在对于形体记忆与色彩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这两种视觉官能与现象世界相互融合,就形成了无论是透视法原理还是明暗法都不会出错的、相对于视觉世界的清晰而统一的整体景观。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造成这些空间幻觉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如形与形之间的重叠、倾斜、透视缩短、变形、模糊等等。对此,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作了较为全面详尽的探讨,同时他还指出:“仅仅是少数的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知觉对象的认识,并能够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式样。”对于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认为重要的几个特征,就会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即使是以墨色来表现物象的中国画,在其发展历史上也有过画家创造了某个能以假乱真的绘画形象的传说。但是,假若将各个民族、各个时期那些公认为逼真的形象直接与现实相比较,而不是与各个民族、各个时期的人们看惯了的画相比较,这种所谓的“乱真”就很难成立了。拿热里科的《埃普索姆的赛马会》为例,我们就会看到绘画是怎么欺骗了我们的眼睛。此画中的马的姿态是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因其不触及地面,而显得是在全速运动,四条腿差不多折叠在自身下面的瞬间被拍摄下来的马,却好像是在原地跳跃,而这样的幻觉却让我们觉得恰恰是在奔跑。这样的事实恰恰证明了艺术真实的欺骗性。

贡布里希说过:“天真的眼睛只是一个神话。”把再现事物的方式与“看”事物的方式等同起来肯定会误入歧途,在《艺术与幻觉》中贡氏用了大量例证来证明视觉艺术发展中所知与所见的矛盾。他通过对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所作的分析,说明正是画家“抑制了对世界的所知,而只是专注于他的所见”才发展起绘画的幻觉传统的。艺术家有目的的选择使绘画再现的景观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景观。传统习俗和心理定向总在影响画家,画家与其说是真实地画他所见,倒不如说他是在画其所知。这个“知”是他学习传承获得的而又有意无意对他以后的创造带来影响的思维方式、语言惯例和审美趣味,创新必然要以此为前提。可以说,传统的写实绘画从来就不是真实的,因为传统的画家只在画室里画画,除了模特是对景写生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画家主观臆造的。特别是在风景画、历史画或宗教绘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印象派在宣称他们以惊人的、科学性的准确将人的视觉印象真实地记录在画布上时,我们却发现他们整个作品的内含也随着虚构手段的消失而消失殆尽了。那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曾将我们的所知与所见分开过,我们的视力实际上是我们对于事物的错觉。当绝对忠实于视觉经验的做法既变成一种道义,又是审美必须履行的责任时,这些问题就涌现了出来。对印象派画家来说,在他们闪烁的油画布上那些彩色的雾霾里绘画创作的内含早已失去了意义。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你忠实于你的视觉的每一细节,然而,所有的组成部分最后也不会融合成一个让人信服的整体。

我们从来就不曾完全真实地再现过自然,我们所谓的艺术的真实只不过是观众认为的幻觉。没有“把一个东西当成另外一个东西”的错误,我们的眼睛就不可能被一幅幻觉艺术作品所欺骗。把画布上的点彩当成真实世界的悖论使我们明白,世界看起来不可能非常像一幅画,但一幅面看起来却能像世界。画家在完成他们的作品的时候并不是睁开双眼,观看他的四周,而是运用色彩或形式构造出所需要的形象。我们通常忘却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的原因就在于:在过去的大多数绘画中,我们习惯于用几种色彩表示自然中的一个东西——褐色的几笔几划代表树干,绿色的小点代表树叶。而我们能做到这一步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观众的幻觉。在这里引用《艺术与幻觉》提纲里的话似乎更为贴切:

幻觉既是艺术得以产生的条件,又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知觉和知识是幻觉的根基,自然则是幻觉的催化剂。幻觉使艺术家为制作精品而殚精竭虑,然而艺术的成功与流传须得观众之幻觉的积极参与。

★该论文是河南省社科联项目“以市场带教学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阶段性成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车多的烦恼
活到老学到老
周围等同学是怎样支配压岁钱的
梅湾街
十元钱能做什么
美丽的校园
我最敬佩的人
我的学校
爱,无处不在
我很快乐
可爱的小弟弟
烦人的吵闹声
有趣的秋游
记一次演讲
电子政务支持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1)论文
浅谈中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1)论文
浅析在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效能
某县电子政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1)论文
浅析商业银行绩效审计
浅谈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1)论文
银行理财业务内部审计探析
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1)(1)论文
教育管理中电子政务的运用分析(1)论文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对策(1)论文
计算机在银行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对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水平提升的若干思考
浅探行政腐败治理中的电子政务功能(1)论文
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的空间拓展(1)论文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