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对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对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对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对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对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美学的价值分析 来源

一、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实用性”

重庆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重庆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

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这种建筑样式适合各种坡度变化,缓坡地段,平面前移,楼面部分增大,地面部分减小,可以扩展楼底层空间,陡坡地段建筑结构相反,吊脚楼的楼地面比例亦随之调整,非常适合于不规则、起伏变化的山地地形。这种造型的房屋在占地、采光、通风、日照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历经沿袭,千年不衰。

重庆吊脚楼内部结构功能一般为三段式划分:顶层作为储藏粮食用,因为通风,在温室潮热的气候条件下使粮食不易霉变,而且也使建筑的脊下木质构不会因潮湿而污损。底层一般作为堆放杂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底层作为饲养动物的场地,既通风良好,又保证二层空间的干燥。二层为家人生活起居层,在功能上很重要,它是全家活动和休息纳凉之用,作为款待亲朋乡友、谈天说地、观山望景之所。这种“三段式”功能分布,使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相得益彰:

一、三层较虚,二层较实。二层作为主要生活起居层,人的主要活动全部集中于此,与

一、三层比较起来,较为封闭,产生了厚重感和沉实感。

一、

二、三层,无论虚实,在外观及内涵来看,合理、实用、适度。而在房屋结构的处理上,采取在两旁立帖中加柱和增加楼板的厚度,增强房屋的承重能力及稳固性。

“降温、除湿、防雨、通风”是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民居的要求,吊脚楼取材于当地特有的松杉、杂木、山石、黄土,辅助泥、茅草、秸秆,依地形立以木桩,上置楼板为屋基,将前半间房屋托起,后半间凿崖为坪。房屋结构大致有穿斗式,捆绑式和土石墙搁檩式。木结构穿斗用料细巧,捆绑多用竹木,以竹篾、棕绳扎牢。围护结构多为竹编夹壁墙,双面或单面抹灰,构架采用较小杉木,直接在柱头上接承攘密栽成排架。墙壁围以木板、石板或竹笆抹以泥灰而成。屋顶材料也极为丰富,小青瓦、树皮瓦、泥顶、草顶等,所有建筑用材都就地取用,通气性能好,高湿度季节室内地坪不会结露,成为“可呼吸”的墙体和屋顶。

克服气候与自然环境压力,促生了重庆吊脚楼民居的建筑样式,也造就了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形貌的个性、独特的造型美。

二、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的“造型美”

变化多姿的重庆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地融为一体。“或悬虚构屋,取‘天平地不平’之势;或陡壁悬挑,‘借天不借地”;或利用边角,加设披顶;因地就势,增建梭屋……”①山地地形的狭窄险峻,经过巧妙利用而成就了吊脚楼建筑造型的出挑错落之美。

采用歇山式或悬山式屋顶,屋坡不大,却出檐深远,为了减轻视觉上的头重脚轻之嫌,屋顶的正脊在覆盖脊瓦时,两山头加瓦起翘,横向观察成为弧线,彰显了吊脚楼的流动与轻盈。“悬虚构屋”,底层吊脚架空,运用虚实对比,突出其“虚”,使本来造型轻巧的建筑,远远望去好像漂浮山间;采用穿斗式纯木结构的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顶覆盖小青瓦,外墙和隔断墙面采用竹编夹壁墙,两边用泥包裹,既减轻重量,节约空间,又能起到隔热保温效果,所用材料都是天然生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乡村气息浓郁。在外露的青灰色瓦顶、棕色穿斗式屋架梁柱构件和本白色的墙面,使得建筑体的整个色彩较浅,色调和谐,在视觉上清新淡雅。

沿地形高低差层层布置而形成层楼盛宇的吊脚楼群落,依山就势,采取分街筑台、临坎吊脚等方式,形成起伏变化、表现力很强的轮廓线条和特有的建筑群体风貌,总体空间丰富,天际轮廓优美。

重庆吊脚楼的单体、群落、总体空间布局,俯仰皆成图画。位于地势高处的建筑形成突兀俊俏,与地势低处的建筑相映组合,形成了“前后顾盼景自移”的动态美感,注重屋顶平面的造型与构图,配合地势低处的建筑,在前后顾盼之余,更错落成“高低俯仰皆成画”的立体美感。

除与山体空间俯仰和谐,重庆吊脚楼建筑对环境的充分利用可谓“借景”之楷模:建筑周围之树、林、泉、岩壁、山石均不随意砍削、毁损,随坡就势的吊脚楼群,形成奇妙的线性道路空间,徜徉其间,步移景异。再加上吊脚楼的建筑色调保持建筑木材的原色,不施朱粉,乡土调浓郁,配合山林木石之自然光色,粗粝、朴实、古拙、豪放。曲折小径穿梭,道道涓溪流淌,建筑与自然,盎然生机。

三、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形式美”文化组合之“方圆相胜”

所谓“方圆相胜”,指的是建筑物在造型上直线与曲线的配合关系,尤其注重对曲线的强调。重庆吊脚楼的外部造型的最典型特征为“出挑”与“悬浮”,这种形式感来自建筑外观设计中对“曲线”的出色运用,而其更深层次的支撑则是中华传统文明中“儒道互补”的审美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有着与“生命”同构的意义,是对人身体的保护,也是人精神的传承之处。中华民族的“家国一体”、“家文化”都强调“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与教化。住宅作为“家文化”的具体承载场所,其意义乃祖先崇拜、族群文化的延伸,与传统文化对生命层层接续的融贯,息息相关。由此,中国民居的意义已经超越建筑实用性的层面,而与个体的“安身”“立命”融洽。

儒家作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文化宣传者,哲学上强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之天道观,强调“阳刚”之美,政治学说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整体的秩序和组织的严密性。几千年绵延的儒家思想,浸润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建筑方面,强调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注重建筑艺术对人伦道德审美内涵的表达,对建筑的规划布局、装饰陈设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形气候的限制,重庆吊脚楼民居无法拥有平整广阔的土地,无法形成气势恢弘、空间多变、威严崇高的集中型和井然的秩序性,但从宏观上看,吊脚楼的造型,从屋顶、屋面到台基都是长方形与三角形的组合,这种组合的几何形体稳定庄重,除了保障结构的稳定,在艺术感觉中,端庄挺拔。

如果说,儒家美学之“阳刚精神”奠基了重庆吊脚楼民居整体造型的坚固严整,“直线”造型形成了“实”的风格,那么,重庆吊脚楼出挑的飞檐,悬浮的空间感则是道家美学“柔性风范”的赐予。

老子的《道德经》将万物根源的“道”特征描述为——柔性,所谓“柔弱胜刚强”中的柔弱之力是胜过所有强壮之物的根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③、“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④。与儒家重视阳刚相反,道家强调一切“显白”背后之“隐喻”——“无”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从人到地到天到自然,明确的存在形式越来越模糊,力量却越来越强大,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强大的存在,是最幽深之处的存在。“水”在老子的思想中代表着力量、动感和创造,于是,在中国传统审美中,曲线、流动性、“沉虚感”成为有价值的存在。

地理、气候等的共同作用,促生重庆吊脚楼建筑采用“不受形制”构造法则,无“堂屋”“厢房”的主次之分,跟坡靠坎,依曲而行,空间紧凑、开合随意,分割自然、布局灵活,在“道法自然”中千变万化。重庆吊脚楼单体的“出挑”之美,重庆吊脚楼群落的“错落”之美,重庆吊脚楼整体空间的“悬浮跌宕”之美,都在诠释着曲线、柔性之美所给予建筑的动感、韵律与节奏,用具象展示着道家自然观的逍遥虚静、淡薄自由、飘逸浪漫。

四、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形式美”文化组合之“中和之美”

在天道观上强调“阳刚之美”的儒家与在自然观上强调“阴柔之魅”的道家在审美思想上却统一于一个命题:“天人合一”。《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合。”《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认为,宇宙与人类社会的永恒存在,是秩序的力量,而秩序的表达方式是“和谐”;《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外表千差万别,内里却统一于“道”的流变演化,宇宙的运动,大自然的美妙,就是在“道”的衍生下,事物间张弛有度的配合协作。儒家同道家,共同感受到“和谐”的动力。

在“自然审美观”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在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中体会永恒性与规律感。儒、道传统,最美山水都被赋予了“中和之美”的特征,“中和美”的核心就是“和”——“美在和谐”。为社会创立“礼”制的儒家,添加“乐”的教化,形成“礼乐”的统一;以自然为师的道家,一方面追求模拟大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另一方面注重与自然山水环境的生态契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和谐”的强调,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共同促生了中国传统建筑内蕴的气质与个性:雅致,平和,自然不造作,奇异不张狂;共同促生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协作统一,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氛围与意境。

重庆吊脚楼建筑是自然环境“威逼”的产物,更是营造与大自然谐和共通之美的典范。“悬浮”于陡峭崖壁的楼体,高挑造型、昂首而立、浅淡色调、青山掩映。吊脚楼的色彩、形状、线条——独特“造型美”背后,流动性、节奏感、韵律美——“排列组合”方法的支撑,源自中华美学对自然美的崇尚,源自人的精神对大自然内质的提炼,源自大自然与人类精神对宇宙之“美”的共性探寻。

自然不只是指户外的云、树、风暴、岩层和动物生活,而且还涉及它们的本性,事物内在、固有的东西,例如材料的本性或一种计划、一种情感、一种工具本性。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将“事物内在的、固有的东西”柔化成为“生命”,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阴阳五行”的自然观流转入人与万物的共性“生命”,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是将“生命”自然观发挥尽致。民间观念是“木吸收天精地气”,树木,是生命的象征;树木的四季变化,说明了生命的运动生长,是成长的象征。以“木”筑居所,寓意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与日俱生”。

在符合中国传统民居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
雪中校园
冬去春来
冬天的寒风
四季之美
美丽的秋天
一年四季
冬天
祖国南端的色彩
美丽的羊卓雍湖
四季的美
美,在秋天的江滨公园
白云和太阳
千岛湖新貌
冬之曲
幼儿园2004年园务工作计划
幼儿园安全工作计划
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
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
幼儿园班务工作计划
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
2011年普法工作计划
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
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2012年小学安全工作计划
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
幼儿园食堂工作计划
2011年社区警务工作思路
幼儿园工会工作计划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浅谈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试析品德课如何转变教与学方式
试析如何搞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
试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简论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
试析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把握语文课标新理念 论开拓阅读教学新举措
试析“概论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试析高校“两课”教学要破除以考试为终点的教学模式
简论英语教学中的目标管理
试论中学生环境地理教育与加强环境地理保护意识
试析乡镇中学数学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探究
古朗月行
《静夜思》词语解释
中秋传说──嫦娥奔月
7、《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一
夜晚
“阿波罗”登月计划
带爸爸去太空旅行
月球
《静夜思》词语积累
弯弯的月亮是“一只小小的船”──读《小小的船》的启示
月亮传说
《小小的船》教学相关资料
编书的爷爷
为什么月亮有圆缺
叶圣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