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谈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文章来源

关键词:审美意识 自然的人化 比德说 畅神说

论文摘 要:作为中国美学多元发展格局中的一种新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朱立元先生近年来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为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本文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历程,探讨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

作为中国美学多元发展格局中的一种新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朱立元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近年来,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为基础,“我们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特点就是恒新恒异的创造。”实践存在论美学仍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坚持把‘存在’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神秘主义倾向中解脱出来,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广大的人生实践活动,才具有了现实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作为实践美学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主张,代表着美学发展的方向。

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的观点;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观点。下面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历程,探讨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

一、“自然的人化”:自然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绚丽的朝霞、皎洁的月光、浩瀚的大海,作为物质属性早已存在,但并非审美对象,也就无所谓美丑。那时,神秘的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巨大的威胁。人,还不能理解风云雷电、高山大海等自然现象的神秘。在人类的早期,自然并不是作为人类审美的对象而存在,是作为人类诚惶诚恐的对象而存在的,为了生存,自然界成了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自然膜拜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断研究、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远古的时代,泛滥的洪水曾危及人类的生命和生活,“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的悲惨景象时有发生。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人与水的关系,使原来对人有害的水,受到了人的支配、利用,成为“为我”之水。水成了对人类衣食住行大为有益、不可缺少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如同钱塘潮被人们欣赏这样的水与人的关系。宋人潘阆的《酒泉子》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在这样的条件下,钱塘潮水势越大,就越能体现出人们驾驭海潮的本领,从而使壮观的钱塘潮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完全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所谓“化”,就是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

人类社会初期的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的审美意识。美与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提高,并且在自然面前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以审美的眼光对待自然,利用自然,自然与人之间彼此对立的关系逐渐成为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人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

人类的审美意识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内容和形式,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表现为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态。

二、“比德说”: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周秦以后,人们对山川草木的欣赏,主要从“比德”的观点出发。所谓“比德”的观点,是指当时的人习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格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按其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比德说”的关键在于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中可以意会到对审美主体的某种品德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开创了儒家比德的先河。先秦儒家比德的言说方式不同于单纯的逻辑说教,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隐喻修辞,而是一种真善美圆融的思维方式。

“比德”审美观,虽有其片面性,只注重自然物外在的一般形象和特点,而忽视其内在形象、特殊形象;“比德”审美观,表现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也只是简单的结合。然而,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审美意识的进步。《诗经》中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说明“比德”观对艺术创作有广泛影响。“比德”的审美观,作为中国古人有代表性的观念,一直以来,受到理论家即艺术家的普遍重视,至今仍影响人们对自然物的欣赏。

三、“畅神说”: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

“畅神”说是我国古代关于自然审美观的一种代表性观点。流行的观点认为,“畅神”说是晋宋以后产生并在自然审美观中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观念。汉末社会动乱,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解体,老庄思想复兴。人们的精神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道德追求上解脱出来,更多地追求个体人格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也标志着审美意识的觉醒。

晋宋以后盛行的对自然物“畅神”的审美观,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使欣赏着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这样说: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业,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可以看出,“畅神”审美观,注重的是自然物内在的特点、内在形象,流动着生命性。表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情来神会”、“心会神融”、“物我俱化”的艺术境界。

在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进步,审美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狭窄到广阔,从肤浅到细致深入,从原始人对待自然界只能像奴隶一样服从它的威力,到“比德说”的“美善相乐”的观点,先秦孔子关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畅神说”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人类的审美意识是曲折发展的漫长过程。包括在狩猎巫术中出现的原始绘画、歌舞、断发纹身、图腾崇拜,作为人类艺术的雏形,也同样标志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又一进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包括审美主体、审美意识、审美关系都是产生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并非历来就存在的。而且,只要人类和人类文明还在,这种审美活动和美就会继续、永远生成下去。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湖南师大报》,2004.4。 周均平:《“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文艺研究》,2003.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山风景区的变化
给中学老师的感谢信
以金融危机为主题的英语作文
业生的择业观
大学后是否应经济独立?
次有意义的活动
市里养宠物合适吗?
何克服考前紧张情绪
对大学生的看法
About Examinations(有关考试)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看法
北方旱情
运会获奖运动员的高薪问题
躲猫猫”英语怎么说?
俄卫星发生史上首次太空相撞
低压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应用实例
大型停车库防火设计及消防管理
论幼儿园的火灾危险性及预防措施
UPVC排水管在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的探讨
常见消防给水系统中的设计缺陷
浅谈新形势下消防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汽车库自动喷水及泡沫联用灭火系统设计
城市的布局对消防的影响
民用建筑以水代气灭火的可行性探讨
消防水箱的设计简介
户外大型变压器新型水喷雾灭火系统
高层普通住宅自动喷水灭火与消火栓系统合设系统探讨
高层建筑防火与防烟排烟设计探讨
高层商住楼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
正确使用灭火剂的几点思考
《落花生》教案
《画》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詹天佑》教学设计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看雪》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匆匆》教学设计
《比尾巴》教案
《两只小狮子》阅读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的两种教法
《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