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疼痛的行走与救赎的寻觅

疼痛的行走与救赎的寻觅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9-12-06

疼痛的行走与救赎的寻觅

这是一部读起来有些沉重,甚至内心有些刺痛的写实文本。

“空巢老人”这个词汇,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加剧,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时见媒体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也听到一些学者、专家关于重视这个群体的呼吁,间或也曾见政府的某种表态或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这个群体,当然也引起了作家的关注,已出现一些写空巢老人的不错的文学作品。彭晓玲为我们奉献的,是在她独特视角、独特经验和独特体悟里的沉重书写,是对这种中国社会之殇的透影报告和切肤呈现。

空巢老人遍布城乡,彭晓玲重在写乡村里的这一群体。

张水美,上海人,抗战从上海流落苏州乡下,逃婚到北京,做保姆,当工人,与外院大学生成家。丈夫从北京下放到浏阳,又莫名其妙地到郑州,最后再到浏阳。张水美带孩子再无力在北京支撑下去,咬牙到了浏阳,在鞭炮厂、竹帘厂做过零工。她年老后,五十多岁的儿子离婚在外守着邮电亭混饭,孙子远在深圳打工。作者写道:“我仿佛看到每天每天,老太太躺在床上,睁大着眼睛,呆呆地看着天花板。我的心绪更为沉重,赶紧将视线收回来,便看到进客厅的地面摆满了一大堆金灿灿的东西,有鞭炮、钱纸、纸元宝、纸房子等!老太太告诉我,这些物品是准备过年时烧给丈夫的,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不愁吃不愁穿有人陪伴。而墙上,相框里的丈夫正笑笑地看着她。”

供销社下岗女人陈安霞,住在老年公寓10年,没有亲情,住院做手术时,在外地的女儿不愿回来,只让女婿回来,女婿却不愿在手术单上签字,只留给了老人200块钱拍屁股走人。陈安霞无钱医病,卖掉别人送的空调,自己在房间冷得瑟瑟发抖。

戴朴兴,老伴鼻癌去世。只身一人的他只抽二元一包的烟,只喝8元一斤的散装谷酒,他三天一醉。他向人解释:天太冷了,早上起来喝点酒就暖和些,晚上睡觉时喝点酒,就睡得快,也不觉得冷了。但外人都知道他就是买醉,就想糊里糊涂打发生命残余的时光。

各种各样风烛残年的凄凉人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彭晓玲寻访他们,以充满感伤同情之笔记述他们,我们读来,如同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那首词,让人内心百味杂陈。

真实可信的情景实录,真切强烈的现场感,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为写作这一题材,彭晓玲的脚步踏遍湖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河北、甘肃、广东等省市,深入采访,与人物对象贴心交流。采访中,她与采访对象接触,没有端出作家的身架,而像是他们的女儿、亲人、友朋知己,她倾听他们的倾诉,探访他们走过的岁月,了解他们的命运遭际,他们的愁苦与欢笑,他们的无奈与希冀;她把他们的日常生活景象、手足的一举一动、眉头的一皱一舒,都真切细微地收入眼底。她不像一个作家,而像一个负责合格的民政干部,与他们促膝相谈,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为他们分忧解难。如此深入的采访,获取的自然是第一手鲜活素材,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朴素记叙,客观描写,不矫揉,不煽情,在家常化的娓娓道来中发挥事实张力和文学感染力,是这部作品留给我的另一突出印象。彭晓玲的文字,素来就有这种特点,而在这部作品中,她似乎更加刻意把控,不想过分泛滥思想,恣意宣泄情绪。她相信事实的力量,写得很节制,很多人物,很多章节,纯粹白描手法。她不是用作家的主观情绪影响读者,而是把客观情景再现出来,让读者去感受,去体味,去品评,进而引起警觉和沉思,从个体命运推演到对整个时代、整个生活的思索。这种阅读感受的转化和认识的升跃,彭晓玲寄期望于读者自己去完成。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记叙――

胡耀邦的祖籍江西周岭村的朱英歌老人,大儿子在渡船上淹死,小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人手里有一部老年电话,天天开机,等儿子的来电。晚上,老人不睡自己的房间,总睡在儿子的床上闻儿子的气息。

河北赞皇县84岁的孤独老人陶景修,从屋子提着一只长条形的旧盒子出来,盒子上满是灰尘。老人打开,拿出一把旧京胡。他拉了起来,激越悲凉的琴声一冲而起,迅疾铺满了偌大的院子,老人忽儿坐直身子,忽儿欠起身子,微眯着眼,拉得如痴如醉,仿佛有一圈隐隐的光亮笼着他。他拉的是河北梆子古调《朝天子》。

甘肃庆阳一个村子425户人家2300多人,80%的年轻人中年人都外出打工,大部分到天津厂里打工,到宁夏种菜或跑出租。老年人大都带着孩子留守在家,除了种地,料理果园,还养猪养鸡。很多老人手里没钱,常常向儿女们手里讨,常常受气,但有一个李老汉与众不同,儿女们给他钱就接着,不给他也不问,他的腰板挺得比谁都直,他坚持靠双手养活自己,喝小酒,戴墨镜骑摩托车……

这些画面,能不触动我们的心灵,能不令我们深长思之?

爱,同情心,悲悯情怀,人道精神,是这部作品的基调和主题旋律,那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温暖的力量,是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三个突出印象。彭晓玲是深情的,她用情于人,用情于笔,用情于文,她的怀抱里涨满情和爱心,写这部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于对爱心的追求和对于人世间温暖的向往。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大忧患,一块心病,文学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消解这种人际之间的坚冰,让爱回归,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彭晓玲用心去贴近她笔下的人物,触摸他们痛楚的时候,我们都能分明感觉到她是那么小心翼翼,不忍给她的主人公和她的读者带来过度的刺激。在写到重庆的曾婆婆因儿女不孝导致老人命运悲剧,写到大足的龙大叔因灾病导致老无所养,写肖奶奶提着一只旧行李箱在儿女家流浪……写到这一切时,我们看到了作家内心和笔下所传递出的难以隐忍的痛楚。悲悯情怀人道精神本来就是文学张扬的旗帜,彭晓玲撑起了这面旗帜,因而我们阅读这本部作品便很容易为之动容。

把思考、诘问、疑虑、忧患融汇于行文叙事,不做高深态,藏思想锋芒于行云流水般的文本进行中,做到水到渠成,信笔点示,是这部作品留给我的第四个印象。这种话语特点渗透在整个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独自忙碌着,独自辛苦着,痛苦与欢乐都几乎没人分享。”“ 但我真切地知道,他们也曾开怀大笑过,也曾微笑过,只是生活的棱角将他们的笑渐渐磨去。当然,他们并不卑微,只是未曾料到人老之时,孤独与无奈也随之降临,乃至老无所依。” “人活在世上其实也就是几十年罢了,不管穷也好,富也好,最后都要化归为零。家人,亲戚,朋友,这些才是我们的财富,那些千万家产也仅仅能炫耀罢了。”“面对那些体弱多病又无依无靠的老人,光倾注同情显然不够,每月区区的55元钱也显然不够,就是再加上低保也显然不够。此时能指望子女的良心发现么?倘没有子女怎么办?子女本人生存都困难又怎么办?有人便会说,城乡赶紧建立系统的养老保障体制,至少得让老人能看得起病能住得起敬老院,能过平静安心的日子呀!那么,仅仅有养老保障体制就行了么,老人们就能安享晚年了么?”没有令人振聋发聩的警句名言,没有疾言厉色,这样的思考和发问一如作品平和的叙事风格,但因为与场景,与人物命运结合得非常紧密恰贴,读者仍会感觉到其中的分量,自然也就不会无动于衷。

空巢老人现象,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之痛,随着农村空巢化的加剧,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横亘在当下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高塄硬坎。彭晓玲这部作品,尽管在地域概念上涉及面不算小,但还谈不上全景式地表现这一问题;对于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也尚未充分展开探究,也看得出对于完成这部作品,她是显得仓促了一些,但我仍要说这是一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是值得一读并能为我们的价值判断注入思想营养的好作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革旧
毅力
流泪的午餐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我和妈妈的故事
两面性惩罚
抢劫犯的儿子和他乞讨的妈妈
回味乌镇
母亲伴我成长
My friend(我的朋友)
我的爸爸
关于张思德
高大的杨树
她变了
换头危机 2013年9期
幽冥寝室 2013年9期
玉童来报道
两级分化 2013年9期
别睡二号床
一个小孩 2013年9期
血骨骷髅 2013年9期
养魂日记 2013年9期
择日而亡 2013年8期
妈妈的熊 2013年8期
背后的掌印
疯狂的手骨
亡者轨迹 2013年9期
有奖征联 2013年6期
等你说爱我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蓝蓝的威尼斯》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猫的天堂》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实践活动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小石潭记》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活动教案: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