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9-12-10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更加的重视。语文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主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学校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本文简单的探析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的教学现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73-01
1.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文化底蕴,而学生的文化底蕴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在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对于世界的看法。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更加注意渗透传统的文化,使学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成为一个有着正确价值观的人。
2.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2.1忽视学生的主观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名人诗句的学习上。现在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盲目的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要求学生按照教材理解诗句,与诗句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产生共鸣。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诗句时,只是介绍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将教学内容集中在诗词的翻译和诗词的结构解析上面。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涵盖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诗句。
2.2忽视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赏析。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社会的教学呼声,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在教学时向文言文教学靠拢。语文教师受到传统的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集中在古今字词的翻译、诗词翻译、句式解析等方面,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思路理解文言文,不允许学生有其他的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文言文的真正内涵,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定难度,甚至可能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3.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特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尝试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渗透。
就高中语文的课本而言,大多数内容为教育专家经过多次讨论,精挑细选之后专门用于高中学生语文教学的。高中生正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民族的心理以及文化观念。
例如:在进行《归园田居》的教学中,挖掘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向学生宣传当时以劳动为美的审美,以及作者豁达的胸怀,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归园田居》鞔镉判愕拇统文化,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宣扬他不看重金钱,看重人的内心力量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又例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自己理解《爱莲说》大致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在讲解文章时可以穿插一些有名的事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以及文章传达出来的思想。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枯燥,对语文的学习充满热情,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结束语: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的文明,传承优秀的文化,继承优良的传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到人们的思维方式,接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即使在不良风气盛行的现代社会,也能够维护自身的优秀素质,不被不好的东西污染。学好了语文,学好了传统文化,学生就会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的热爱我们的祖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59-60.
[2]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
(12):138.
[3]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4
(12):238-23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梅花
- 蒲公英的故事
- 我爱小狗
- 鸭子
- 蟋蟀
- 可爱的虎皮鹦鹉
- 可爱的小闹钟
- 我家的小狗
- 小猫
- 小乌龟
- 甘蔗
- 家乡的豆腐,我的最爱
- 我爱家乡的桑果
- 知错就改
- 可爱的小金鱼
- 浅析中美司法制度的差异
-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学生工作
- 民办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对其职业道德培育的影响
- 张家口市康保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 论艺术教育中艺术高校的德育工作
- 高校管理创新:学生参与制度不断深化
- 探讨刑事诉讼中法官庭外调查权制度
- 大学教育思考
- 法律诊所实践教学优化探析
-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探究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婚问题探析
- 浅议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
- 商法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 外资对我国民族产业的影响
- 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 《毛泽东诗词两首》课外拓展
- 《抗日英雄杨靖宇》课外拓展
- 《黄河大合唱》教材分析
- 《抗日英雄杨靖宇》探究感悟
- 《翻越大雪山》教材分析
- 《黄河大合唱》教案之一
- 他们是怎样克服翻越大雪山遇到的困难的?
-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案之一
- 《抗日英雄杨靖宇》教材分析
- 《毛泽东诗词两首》探究感悟
- 《黄河大合唱》探究感悟
- 《翻越大雪山》教案之一
- 《七律·长征》中心意思
-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材分析
- 《清平乐·六盘山》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