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4
旱作节水主要农艺措施
我省近年年降水在640mm左右,且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夏季,素有"十年九旱"、春旱接秋旱之称。我省1亿亩耕地中有4000多万亩无水浇条件的旱地,这些旱地,由于干旱和降雨的分配不均,长期以来产量低而不稳,已成为我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在这些地区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对提高抵御干旱的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现将我省各地旱作节水主要农艺措施收集汇总如下,供工作中参考。
(一)土壤耕作抗旱节水技术
1、深松、深耕、浅耕相结合措施
深松、深耕可以加深耕作层,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生长环境,更好的接纳和利用降水,使土壤耕层变成良好的"土壤水库"。在土壤深厚的地区,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深松浅耕相结合的耕作方法:既每三年深松一次,深度一般25--30厘米,期间采用浅耕。无深松条件的要进行深耕,在深度掌握上,秋耕宜深,春、夏宜浅;初耕(第一次耕)宜深,转地(第二次耕)宜浅。这是因为秋耕以后,土壤风化时间长,即使耕得深一些,翻上的生土多一些,经过一冬春的风化,生土也能变成熟土,所以"秋耕宜深"。而春耕或夏耕后,紧接着就要播种,土壤风化的时间短,如果耕得太深,翻上的生土太多,来不及熟化,对作物反而有害,所以春、夏耕宜浅。初耕如不深耕,就不能创造深厚肥沃的耕作层,所以有耕不深,地不熟之说,但是转地(第二次耕)如果超过了初耕的深度,就会翻上大量生土,影响作物生长。要提高耕作质量,耕深耙细,做到旱亦保泽。在时间安排上,以秋耕为主,春耕为辅。
采用深松浅耕法,动土量少,土壤水分、养分损失少,加之深松不翻动土壤,不打乱土层,既免去了耕后的整地作业,又保持了耕层土壤"上肥下瘦"的自然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实行少耕,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对山区旱薄地在深松、深翻的基础上,要注意不要打乱活土层和多使有机肥,确保土地平整,以便蓄存更多的降水。
2、垄作与覆膜结合措施
目前,我省垄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垄种植,即沟距67-80厘米,垄高10-12厘米,沟底宽20--27厘米,沟内种2-3行小麦,垄背套种2行花生或l行甘薯(玉米);另一种是小垄种植,即沟距40--45厘米,沟深12厘米,沟宽16厘米,沟内种1行小麦,垄背套1行花生。尤其是在土层薄、土壤养分贫瘠的山丘旱地,采用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有突出的增产效果,一般比常规翻耕增产50%以上,有的增产1倍以上。有条件的若配以地膜覆盖增产效果会更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长江七号》电影的观后感
- 奥运随感
- 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读后感
- 《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 从《乌塔》想到的
- 我心中的奥运
- 读《万年牢》后感
- 读《精灵鼠小弟》有感
- 超越梦想一起飞
- 喜迎奥运
- 读《笨女孩安琪儿》有感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画蛇添足》读后感
- 读《少年奇才故事》有感
-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
- 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问题与保护
- 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
- 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开发
- 对环境污染及控制思考
- 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 分析计算机及信息化对设计的影响
- 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对环境科学教学革新分析
- 试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详细内容
-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教改分析
- 环境科学实验室创建思考
- 谈实施课程改革的新举措
- 论不可译性——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
- 浅谈垃圾焚烧炉的防腐措施
- 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 “读”与“悟”结合激活学生思维──《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谈
- 《月光曲》教学片段
- 《月光曲》教学设想
- 《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 《月光曲》课文重点
- 《月光曲》分段段意
- 《月光曲》教学案例
- 《月光曲》写作特点
- 《月光曲》课堂实录
- 不加预设,自由生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 《月光曲》中心思想
- 《月光曲》教学杂谈
- 三线合一有效备课──《月光曲》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