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学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9-12-10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学的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鉴于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52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至今,数控机床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广,对该专业的学生的要求也从之前的机械理论+实践操作转变为集机械理论、实践操作、软件编程、电子控制于一体的多元化需求。为此,探讨实施新的数控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作者根据在数控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现今专业特点,对数控专业教学阐述几点浅见。

关键词:中职;数控;理实一体;企业需求;人才培养

中职专业技能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准备,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服务。因此,单纯的技能教学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无形的东西本身就渗透于常规技能教学中,再加之专业要求日趋复杂化,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如果教师一味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加实践的教学,学生不但会故步自封,学习效果和接受能力大打折扣,而且在以后就业过程中也很难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这无疑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对此我十分支持。

一、采用理实―体化教学新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经历了中考失利后,自信心不足,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对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在此前提下,如果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势必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方法,该教学方法打破了不是理论课就是实践课的单纯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做与学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车间就是课堂、课堂就在车间。教师在布置一个任务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程度,适当放入关于相关学科的问题,学生在做任务的同时,不断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当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负责授业解惑。如此学做并趋、理实共进,学习效果就显而易见。

当然,就现在中职办学条件而言,要想做到在校期间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那是不切实际的。而学生在校期间一味地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那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两厢而言,矛盾似乎就解决了。在专业学科当中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数控机械基础”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还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知识作为专业的入门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像“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等课程既有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操作数控机床,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这样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为:首先教师将班级的学生按层次分为若干个小组。(视学校的实训机床分小组)然后给小组布置课题,教师先对课题进行工艺分析,然后提出加工要求,设定加工时间。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小组布置不同的课题,然后由各小组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先由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解决。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入下一个难度增加的课题,不能完成的小组继续该层次课题,直到加工合格为止。当遇到比较共性的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指导老师集合全部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细解答,然后重回课题中。另外,对实训车间的布置也必须合理,车间边上需设有理论教室,教室里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计算机。这样既方便了理实学习的结合,增强了学习的机动性,又优化了资源配置,节省了学生往返教室与车间的时间。

二、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最终都是为学生以后就业服务的。而传统的数控教学,往往都是形而上学,沿袭一套既定的教学方法,以考取技能等级证书为主要培养目标,练来练去都是那么几套图纸,对学生掌握技术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到了工厂、企业工作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又要重新学习企业的一整套加工流程和操作方法,从头再来,在时间和资源上都是一种浪费。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就是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扬长补短,使学校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输送人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打破常规的学校只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合作模式,使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动,企业不定时派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学校也派出教师到企业学习。这样学校与企业之间就搭建了桥梁,就可实现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共享。

(2)实施中期见习制度。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的课程之后,可以直接到企业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当然,中期见习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见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5天到一个月为宜,一年可以组织一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今后的校内学习寻找方向,也为毕业以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心理基础。

(3)成立校企科技研发小组。一般企业里的技术工人往往缺少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学校里的教师往往缺少实践经验。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新技术新方法的突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立校企科研小组。科研小组由校方和企业各派数名骨干组成,也可安排几名学生参加,专门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在攻关中实现技术的提升和数控加工水平的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化专业教师之问的研讨

现今的中职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般都是分开的,这也造就了数控教师队伍有了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之分。而这一现状,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严重脱节。在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到了车间大多数都派不上用场,或者学过的知识在实践操作时根本发挥不出来。而在学习实践操作中没有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像盲人走路,举步维艰。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化数控专业教师之间的商榷研讨,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谓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就是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职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合为一体。比如,上“机械基础”“械制图”课的教师,可以负责学生钳工和普车的实训;上“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的教师可以负责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实训。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就有了很好的衔接,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安排实践操作和理论教学的课程,学生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当然,单纯地如此安排教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各学科之间相互分离、教学进度不一导致学生实践操作学习困难等,如此就要求加强各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商榷研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各任课教师每周开一次教学会议,制订下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地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步,将书本上学的知识马上应用到机床上,对实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使实践操作更加得心应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当前大学生的“毕业扔”
上学路上
留在我记忆深处
永远的校园
感动14岁
计算器事件
我的外婆
姐弟之间的“战斗”
我因妈妈而自豪
掌声响起来
我们曾经,很快乐
遭遇“老外”
那一次,很满足
五彩缤纷的世界
爱在细微处
浅议士官院校“双师型”教员队伍培养
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微管理的思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中小学体育风险控制调研思考
民办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初探
论视觉文化语境下区域电影的新发展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
“慎独”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索
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
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思考
刍议跨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
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
《活化石》教学设计
《掌声》教学设计四
《掌声》教学设计五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二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回声》教学流程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二
《掌声》教学设计一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二
《掌声》教学设计二
《掌声》教学设计三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一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二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一课时二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一课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