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中国画的发展不能搞“转基因”_中国画的发展不能搞“转基因”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画的发展不能搞“转基因”

中国画的发展不能搞“转基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9-12-30

中国画的发展不能搞“转基因”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理性认识,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我们需要更加清楚地认知我们的文化对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价值。本刊已连续两期在《世纪论坛》栏目刊登有关文化自信的文章,旨在通过各文化领域的名家笔谈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对于指导和促进文化繁荣的深远意义,进而既显示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又彰显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路上的文化自强。

中国画创作和研究是我做美术编辑之余的工作,退休后更是全力以赴,从事中国画创作算来已近50年。中国画的发展,必须是在保留优秀基因基础上的发展,而不能向“转基因”的方向发展,这是尊重艺术规律的最佳选择。“文化自信”要从这一点出发。中国画无论是工具材料还是技法,均不同于其他画种。尤其是创作观念,受中国古典哲学陶融,是一套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式,与其他民族的绘画拉开了距离。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日益强大,尤其是传统文化被客观地重新认识之后,人们对中国画又有了新的理解。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后,我应《国画家》杂志之邀,写下了《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谈当代中国画审美标准问题》,在文中我提到“多元化不应该成为去笔墨化的理由。中国画是文化特质很强的艺术,它的民族性是它赖以立身的根本”。而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笔墨观”是中国画家面对的第一个问题。面对消解文化差异性的“全球化”冲突,如何保存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基本元素,是每一个中国画家的责任和担当。这不是什么“创新”与“保守”之争,是关系到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自信的问题。时代性和创新要立足于守护中国画规律、延续笔墨文化精髓的基点上才有意义。而中国画的文化自信和文脉延续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的重要部分。

就我自身的艺术实践和研究体会而言,虽然做了30多年的中国画编辑,但是我却不敢说我已经真正弄懂了中国画。50年之前,我喜欢中国画,从事中国画创作,但对笔墨文化是一片迷茫混沌,直到60岁后,我才恍然悟到原来中国画应该是这样思考、这样实践。这其中的契机就在于我通读了六卷本的《黄宾虹文集》之后,对中国画论作了重新的梳理。黄宾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与邓实合编的千余万字的《美术丛书》是整理画史画论的重要成果,我虽数十年不辍地研究,但真正弄懂也确实是经过长期创作实践之后才感悟的事情。这几十年中,许多前辈对我均有影响,其中有三位对我影响较大,一位是刘海粟先生,一位是亚明先生,还有一位是林散之先生。

海粟先生健谈,一开口会滔滔不绝,对扶掖后辈不遗余力。他的思想认知对我启发很大。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和南京艺术学院的丁涛教授一起去南京金陵饭店拜访他,他一口气谈了三个多小时,毫不知倦,在冬日和煦的暖暖阳光下,90多岁的海老精神健朗、谈兴极浓,他谈到30多岁到巴黎时被当地媒体称为“大师”。有人对此颇有微词,海老淡然地说:我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我背负着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身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西方媒体把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捆绑在一起去考量,放在当时那个语境中去理解,我那么年轻就被他们称为“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海老的一席话让我对传统文化与中国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索。确乎如此,20世纪谈创新的多,谈继承的少。创新是时代潮流,不创新就没有发展,但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如果彻底地否定传统,那就是死路。“新”只是时间概念,“美”才是永恒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中国画的“美”,当然得益于中国优秀的传统内涵。

亚明先生比我大21岁,是我尊敬的前辈同道,他在晚年时不幸得了肺癌,我曾3次去看望他。最后一次,他说:“如果我再活长久一些,我会认真地研究董其昌,还会多花一些时间学习传统,可惜我们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亚明先生还说过:“法无定法,实际上是有规律无定法”,这是提倡对传统程式规律的尊重。成熟的术形态都是有一定程式的,例如芭蕾舞和京剧等。中国画笔墨作为技法有自身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中我们总结出学习的“程式”。例如《芥子园画谱》可视为“程式”的结晶。笔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创造,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视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亚明先生去世时才78岁,今天,我们提倡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回味他的话真是特别有深意。在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尽管还没有达到艺术的高峰,但他的感悟却像灯塔,可以照亮后人前行的路,他的许多话对我特别有启迪,我们的许多通信已成为宝贵的资料。我每次对他的拜访,我们愉快的交流都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记忆。

林散之先生是一位堪称伟大的艺术家,这是启功先生对他的评价。据说启功先生看了他的字时大吃一惊,脱帽致敬,曾极力推介。“文革”刚结束,就推荐他的作品参加了赴日本的展览。林散之先生在世时,许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现在他的影响越来越大。我曾拜访林老看他写大草,写得舒缓沉着,运笔缓慢而又沙沙有声,实中有虚,虚中见实;浓淡干湿不掩“金刚杵”的力量。中国画的“美”在于笔精墨妙,笔精墨妙才能营造意境,达到境界幽深。笔精墨妙是中国画的语言效果。怎么才能做到笔精墨妙呢?须以书法入画法,要以篆籀之笔入画,点线之间才有趣味。我常给学生讲,做到“淡”“静”“慢”三字,大约才可以进入中国画。笔墨文化是人格文化,“格”是格调、格致。所以说人品不高,画境不会高。笔墨文化强调人品,讲究“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人是什么境界,作品就是什么境界。历来的中国画论,要求画家完善品格。在有操守的画家看来,名与利都是艺术之外的事情。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大会上,林散之先生被选为书协主席。散会回家的路上,他问别人:今天开的是什么会?别人告诉他什么什么会,你被选为主席了,他还吃了一惊,“选我当主席不耽误事吗?”上午的会他大约想的全是书法实践,全然没有荣誉的感觉。“不食人间烟火”,此为生动一例。林散之自诩为“诗人”,他有一首诗:“辛苦寒灯七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长。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他的人生便是圆中见方、曲中求直的境界。林先生用他的个人修为告诉后人:境界是在长期的修炼中逐步提升的。这与中国画论所强调的“人的境界有多高,画便有多高”是一脉相承的。

我的习画过程,是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向古人学,向今人学;向造化学,向传统学。长期以来,继承与创新的话题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二元辩证的观点看,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争论中的简单判断如果造成评价标准的混乱就是问题了。这会使中国画本应该发挥的文化影响力与古文明大国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为此,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上正确把握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国画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要使当代中国画创作进入一种文化自觉,一个无法回避的基础就是正确对待传统,重新认识并研究传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入中国画艺术规律,继承并弘扬,如此,方能够在笔精墨妙的中国画里体会“文化自信”。中国画必须发展,但这个发展必然是在保留优秀基因的传承基础上发展,是消化了传统精神的创新,是用中国画的语言反映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里放出光彩,这才是尊重艺术规律的最好选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背影
哭过后就长大
爱的公式
可爱的小金鱼
随笔
雪地上
一粒米饭的自述
如何表达爱
我是一棵小草
学打羽毛球
无题
那一刻,心房开满花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下雪了
哦,长大了
浅谈我国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完善
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影响
公允价值审计信息披露必要性探究
夯实基础敢于担当努力提升基建审计工作水平
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综合会计方法和政策分析会计的职业综合性责任
交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及监督中的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县区级审计机关如何进行审计全覆盖
关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措施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评审研究初探
试论新时期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
不同合并理论下合并报表的编制及比较
公司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问题和应对策略探析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相关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札记
《孔子拜师》说课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相关知识
《盘古开天地》教材理解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材理解
《孔子拜师》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