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吴文雄:科技赋能与金融改革

吴文雄:科技赋能与金融改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9-12-30

吴文雄:科技赋能与金融改革

91金融创业的过程中,七年坚持从未放弃过探索新模式,只要有新的热点和新的风口,一定会去尝试,不断累积用户、累积技术、累积产品,由此建立行业新门槛。

“中关村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始于2010年,是由中关村杂志社联合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海淀园管委会、海淀区教委共同主办的教育宣讲系列活动。俞敏洪、李开复、冯军、尹卫东、秦升益、梅萌、李志强、苏、吴文雄等几十位中关村企业家都曾经陆续走进海淀区多所高校和中学。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指出,希望创业领袖的力量可以为年轻的大学生和创业者带来灵感和动力,让他们深信,在当今中国,只要有智慧、有想法、有毅力,就有创业成功的可能。

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元年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行业整合、洗牌的过程,其中很多业态诸如互联网支付、消费金融、P2P等。对于如此之多的新物种,有些人看好,有些人视其为洪水猛兽,还有的认为是大好的致富机遇。蓝海与红海兼具,机遇和挑战并存。现在的行业现状和未来的产业格局到底如何呢?

2017年11月22日,91金融副总裁吴文雄携《科技赋能,金融变革》为演讲主题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以下是演讲的主旨内容和概要思想。

嘉宾简介:吴文雄,91金融联合创始人,创业导师、行业观察家,在互联网金融投资、财经媒体等领域从业多年,深入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2014年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概念,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兴起与腾飞,曾出版《蔓延式创新》。

不断迭代却又竞相繁荣的行业

吴文雄指出,从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命名开始,其社会关注度就一直比较高。从政府到媒体到公众对这个行业也有很多的影响,不像传统的互联网行业,只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通过适当的资本运作,借助一个风口就可以快速成长起来。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因为靠近金融的业务领域,所以有着严格的监管和非常高的竞争门槛。即使如此,该行业每半年都可以看到有新公司和新业务出现,比如支付、风控、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类、互助产品、股票配资、私募、金融数据、以及更多衍生业务和应用场景等等,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像过去那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快速崛起又快速倒下到最后只剩下几家幸存者支撑运作的惨烈局面。

所以,这个行业有很多参与者,不仅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单元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有些民间金融进行改造升级后产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都可以与这个行业产生交集,并寻求突破和登陆资本市场与退出路径,从产品、技术、服务、业态到金融监管的策略也都在进行创新。

没有一劳永逸的产品可以让你一直都安全地活着。

不断摸索和不断迭代,是互联网金融的常态。91金融做了七年时间,也是不断触碰热点的过程,亦是得失兼具的过程,业务进展也曾经遇到很大的瓶颈和障碍。2014年互联网金融最火的时候,当时有上市公司找91金融谈资金和业务模式的合作,最终没有完全把握机会。后来,经过痛定思痛,近两年发展迅速,用户量大幅增加。

严格监管时代下的创新之路

互联网金融行业强调创新,但是创新成本与门槛都很高,人才门槛、杠杆风险、政策红线,不跨越这些壁垒很难实现在行业里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要求资金成本、用户忠诚度、资产优势、技术方面的互联网化的因素,这些都意味着与传统行业不同。国有企业往往有强势的背书和大型产业链的支撑,但是很多新兴互联网公司正好缺乏这样的应用场景或者与此相关的的产业支撑,更多则是通过简单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做风控和产品模型,这种类型的创新风险很高。

互联网金融从2015年开始被监管,2016年经历“人人喊打”,2017年政府出台相关细则引导互联网金融进行备案,预计2018年2月互联网金融备案大幕将隆重开启,由此可以推理,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开始陆陆续续地合规并即将迎来新的生长周期。尤其是最近半年以来,那些已经做到一定的数量规模、用户规模、资产规模并且在业务模式和科技金融模式有所创新的优秀公司已经成功上市,他们抓住了比较好的窗口期。

监管之后,国家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行业从未来长期来看亦随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仍然蕴藏着非常大的潜力、生命力和成长空间,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司或创业模式都将具有大量机会。征信体系、风险控制、数据挖掘,分析检索、资产定价、技术革新、消费场景建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机遇。所以,可以判断这个行业正处于井喷或爆发前期。

中小企业金融仍处于深水区

瞻前顾后,行业中真正做得很优秀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亦尚完全未达到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期待。尤其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在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上下游通过科技手段借助传统金融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和个人群体提供低成本的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这种金融需求好的企业和公司仍然是非常少的。

未来较长的时间,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即便是政府主导某些项目,找到好的金融领域合作伙伴或者是运营合作伙伴也相对较难。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解决不了所有中小企业金融的问题,类似e租宝问题公司的大量出现,因为风控缺失、谋求暴利、踩空跑路、恶意欺诈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个行业曾经被认为是纯粹的高利贷行业。

市场真正期盼并呼吁的,是真正能够把国家意志和行业发展捆绑起来的机构,来带领大家实现行业蜕变,从而改变过去几年纯粹资金交易的现状。

所以,这样的行业背景,正是金融变革的前夜。

不断丰茂的消费金融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革新,互联网消费金融仍将继续繁荣。

中国7亿多网民通过互联网介入日常消费,关于衣食住行的在线交易与借贷担保以及相关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相关服务平台的物联网化,数据后端的作用⒒岱浅C飨裕这在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与个人相关的金融使用和消费模型愈加清晰,助学贷款、住房按揭、融资租赁、股权融资、财富管理等等,已经说明以金融为核心的消费型社会正在形成,消费场景亦将因此更加丰富,互联网对应金融的契合度更高,这些无疑都是新时代的需要,金融业态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的无现金社会,在线理财的智能化和便捷化,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所产生的无处不在的分时的、定量的、个性化的、定制化的金融消费产品,正在形成快速的流动性,帮助整个社会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运转,这是互联网+金融社会的时代的变化,中国也需要进入这样的时代,中国正在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进入无现金的新时代。

吴文雄说,数据的累积,信用的建立,使金融产品的丰富度和层次越来越高,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互联网金融一定是未来社会最有效率的工具,帮助实体经济和整个社会高速运转。

91金融创业的过程中,七年坚持从未放弃过探索新模式,只要有新的热点和新的风口,一定会去尝试,不断累积用户、累积技术、累积产品,由此建立行业新门槛。

这些也是行业的信心和信念,引领这个时代向前发展并领先世界,因为美国和欧盟的互联网化程度都没有中国那么高,每个中国人基本上都无可避免地和网络连在一起,网络生活导致没有任何界限地沟通和交流,丰满的消费场景给整个互联网金融应用带来非常丰富的土壤,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以及下游的中小金融机构等服务提供商所面临的机遇和前景亦非常广阔。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与风险管理

余额宝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新概念,即金融产品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定制化。

这是掀开传统金融的面纱,过去我们觉得金融产品只有银行能够给我们而且以非常繁复手段。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知识也不对称、服务不对称,之前的互联网用户没机会认知金融产品背后的逻辑,其实无论金融产品如何丰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面向不同群体包装出不同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并普及到广大用户。

而监管政策在这种互联网金融的早期是非常不明朗的,所以才有市场野蛮生长的机会,直到2015年高速发展和包括但不限于P2P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出现,通过各种借款、资管产品分拆、信托权益产品分拆、银行基金的产品分拆、股票配资等等,把过去高门槛的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细化和分化从而衍生出更加随机更加小额的普惠方式。

但是,由此带来的系列风险在所难避,互联网亦同步放大了这种风险,创新步伐越来越大而风险亦越来越高,这也是某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风险并发之后跑路的原因。

2015年到2016年这两件是问题爆发集中的时段,有的没有互联网金融牌照的机构研发出股票配资产品甚至绕开传统的券商路径直接为股民提供证券服务,完全超越了传统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能力和认知能力,这些都在倒逼监管层充分理解互联网金融并进行有序的管理。虽然经过了这些年的长足发展,但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仍然处于试水期,而2018年将是整个行业的新概念和新起点。

大数据支持的普惠金融和征信系统

互联网金融的极致是普惠,人人皆可获取。

传统金融往往有较高的门槛和阶梯,基于银行体系运营成本和利润率指标相对较高,银行因追求回报利润而更加倾向于服务更好的大客户,而普通客户没办法得到银行服务,这是金融和资本逐利的终极表现。而互联网的追求是人人皆可获取,中小企业亦然。

而优质客户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正如大量的风险投资更愿意投资高科技、有着未来趋势性的行业,恰恰相反,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是在传统领域生长,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或有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大量中小微企业还在默默的泥潭之中生根发芽,这些群体是银行业务所不愿涉及的,这些会是互联网金融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不同的平台会遴选这些次级的不同层面的客户。

在诸如此类平衡的过程当中需要构建的,一是基于数据的征信体系;二建立可以满足大额支付的平台和交易系统。现在行业中所构建起的B2B或者C2C的交易平台和系统依旧是沿袭早期互联网电商时代面向C端用户,依旧没有足以支撑交易控制的更深厚的基础系统;三是基于数据安全IT服务,能够保障平台在风险控制或者是IT层面的安全而不会产生“裸奔”,过去很多平台因为没有技术保障而曾经出现记录篡改、黑客盗用、数据泄露等IT风险问题;在金融创新方面,亦需要金融资产交易的平台,以对接目前P2P平台系统出现的坏帐或者负资产交易的退出机制、资产修复和二次交易。

金融科技新时期的新技术

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的出现,如何实现并支撑海量数据的线下线上的平台合作,科技和传统的金融的融合是能够帮助这个行业不断实现平衡的要素。

金融科技不断升级在不断为产品和服务创新做出新的体验。平台界面及其相应的前端、中端和后端、线下需求反应、智能客服、语音识别、搜索引擎等新技术的应用是降纸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工具。欧洲或北美某些科技金融公司用户数据已经累积十几年,样本数量已经足够支撑起业务范围,我们可以借助或引进海外优质的科技创新技术来提升并丰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业态,国际先进的黄金、期货、外汇、风险控制和支付工具等领域的技术值得借鉴。

效率取决于通道,价格取决于信用。

金融科技能够在这个层面上降低这些问题,打通数据之间的壁垒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而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移动支付等诸多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业务的安全性、层次性、丰富性和多元化。金融手段的智能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手段,能够加速金融交易效率提升,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从时间反馈速度还是风险管控与应用场景,这些在过去都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加密货币、智能合约、信息透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信任机制和共识算法等技术使社会信息传输成本降低,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必将越来越低,而金融服务亦将越来越普惠。

从资本层面来看,金融科技也将面临巨大的爆发式增长,创投或者是风投对该领域的关注空前炙热。就中国国内创业环境和融Y需求而言,也意味着窗口期的来临。吴总判断,下一步,那些对市场有极强的资金吸纳能力、有风控技术、有商业模式的科技公司将能够快速获得资金,那些有数据有盈利能力并能为金融平台提供各种服务的技术型公司亦能获得资本的青睐。未来,智能投顾、消费金融和人工智能三大板块会是蓝海区域,技术流和场景流兼具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智能应用或是基于某个领域的算法,诸如黄金交易、外汇交易、股票交易或者是任何在垂直领域有极强的算法和模型的平台或者团队将会是行业黑马。技术应用在于对用户的理解,从用户规模推动到技术创新推动,各种基于技术和金融变革的产品将层出不穷并将以更高的速度进行迭代。从前端营销到中台运营到投资到风控到后端技术研发支撑,前、中、后端不同的技术综合将极大地提升运营效率,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并结构化到输出应用到高频交易,量化和高频的IT创新正对金融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不再靠风险控制和专业人士的判断分析,完全靠机器和算法来对垂直领域做交易。

技术重塑金融,是FINTECH的要义。

最后,吴文雄强调,在此背景之下,风险管控将越来越完善越专业智能,从IT技术到防黑客和攻击都是完善的,我们国家也在主导信用建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之于我国的三千家中小企业,我们与他们产生的黏性有多强,存活与发展的能力就有多强,谁能活到最后就是赢家。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人人金融,从传统的金融服务高大上群体再到互联网金融服务精准人群再到科技服务人人,这是时代的变化,与传统金融前辈前较而言,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不再以资源套利,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新物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那一刻,心房开满花
哭过后就长大
我是一棵小草
一粒米饭的自述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雪地上
学打羽毛球
如何表达爱
背影
可爱的小金鱼
爱的公式
无题
下雪了
哦,长大了
随笔
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措施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公司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问题和应对策略探析
夯实基础敢于担当努力提升基建审计工作水平
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影响
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评审研究初探
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公允价值审计信息披露必要性探究
新常态下县区级审计机关如何进行审计全覆盖
浅谈我国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完善
交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及监督中的问题分析
试论新时期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
综合会计方法和政策分析会计的职业综合性责任
不同合并理论下合并报表的编制及比较
《盘古开天地》相关知识
《盘古开天地》教材理解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
《孔子拜师》说课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札记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相关知识
《孔子拜师》课文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材理解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