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亦师亦友王贤根

亦师亦友王贤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9-12-30

亦师亦友王贤根

我对作家王贤根先生的称呼有点儿复杂。

一般情况下,我都称他为老兄或者老哥;公开场合里,我则统称他为王老师。而在有些特别的时候,我还会热贴贴地叫他一声根哥。其实,对他怎样称呼,是完全由着自己的心情的。从严格意义上说,王贤根先生是我的师兄,当年读军艺文学系,他是二届的学员,而我则是六届的学生。照这样说来,对他冠之以师兄的称呼,或许更恰如其分一些,起码听上去,有一种同根同源的感觉,就像一家人似的。

不妨就这样复杂地称呼着。

众所周知的是,王贤根先生是一名著名的纪实文学作家,他的《援越抗美实录》《中国秘密大发兵》《西线之战》《西部之光》《火红的太阳》《邓东哲将军纪事》《雷神》《远泉绿色之梦》等,相信很多读者都已拜读过。我一向认为,如果你真心想认识一名作家的话,那么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式,莫^于去一一解读他的作品。所谓文如其人,也许正是这个道理。

算起来,我与王贤根先生认识应该有很多年了。先生生得精干,长得少面,俨然是典型的江南才俊,加之他重感情,人缘好,他的身边自然是少不得许多文友相随的。约略记得,最初与他相识,是在一个文友热心张罗的一次聚会上。那次聚会极是热闹,一大桌子人你一言我一语,始终被一种高涨的情绪包围着,气氛由此显得煞是活跃。先生的话不多,又很少插话,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听,脸上却保持着一种矜持的微笑。尽管那次聚会,彼此之间都一一经主人事先进行了介绍,相互之间也十分热情地握过了手,并留下了联络方式,嘴里说着以后不要断了联系,但事过之后,我与他之间却并不曾有过直接的往来。

真正接触和了解王贤根先生,是在两年前海淀区作协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因为有一些重要的决议要产生,所以那次会议开得有些漫长。等到会议结束时,已是半下午的时候。离开会议室时,不知因为啥儿,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到远处走一走,便向走在身旁的他随兴问了句什么,没想到他十分爽快,一口答应愿意陪我同往。接着,他便又约了另一位好友,驱车直奔西山而去。

那一次我们去的地方是门头沟的马致远故居。

事到至今,我仍是想不清楚,当时为什么就去了那么一个地方。说起来,很有些鬼使神差的意味。

这个被当地村民世代传说的马致远故居,坐落在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的西落坡村里。那是一个十分古朴而别致的村子。院门前驻足四望,远山近树尽收眼底,脚下边站着的,则是一拱小小的石桥,石桥下流水潺潺,让人不由想到那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故居的院落不大,却设有书房、卧室、客厅、厨房,院落的一角还筑有一间马厩。

大概是由于长久没人居住的原因,到这时,整个院落已经显得十分破旧,院内的石缝里,竟自由疯乱地生出一丛一簇的野草来。触景生情,眼前的这番景象,不能不由人心怀忧伤。

王贤根先生看得仔细,一处一处地在故居里走过,于桩桩件件的旧物前,徘徊复徘徊,或抬手轻抚,或沉吟低叹,全然一副不苟言笑的认真样子,脸上的表情也甚是凝重。此时此刻,我想,他的想像已经长了翅膀,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我是不知道的。然而,从他的步态与表情里,我却一下觉察到了作为一名称职的作家令人感佩的悲悯情怀。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走出了马致远故居,王贤根先生有些感慨地说道,“马致远在《清江引・野兴》里所说的这个西村,理应就是这西落坡村了。”

稍倾,他又说:“从古至今,许多胸怀抱负的文士,都是在官场上不如意的。由此远离权贵,退隐山野,也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而马致远之所以决心离开繁华热闹的戏剧舞台,独独隐居在这偏远的小山村里,也许是自有他的道理的。”

我咀嚼着他这番话,点头应诺道:“只是不知,这落坡村的名字,当初是谁取下的,那么让人感伤。落坡落坡,走到这一步,他也确实陷到了一个落魄的境地了。”

王贤根先生笑笑,说,“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又何尝不是一种好生活呢?”

驱车回程的路上,不知怎么,他竟然一下子沉默下来,就像是怀揣了满腹的心事……

就是从那次之后,我们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稍稍的日子长了,彼此间便有了牵挂,或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地问候一下,哪怕是三言两语,也成了一种慰藉。

王根贤先生把那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千古长城义乌兵》赠送给我的时候,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请雅正。他笑着说。

他在那部书的扉页上,也是这样写的,字很漂亮,有些赏心悦目。

在我的印象里,他的话一向很少,脸上总是带着谦和的微笑,而少有愁眉不展的时候。

那部厚厚的近三十万字的纪实文学,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才终于把它读完。末了,竟有一种余兴未尽、欲罢不能的感受,心里头却又是沉甸甸的,如同压了一座山样。

这些年里,我读书很少,即便是读了,也大多是那些国外作家的作品,而对国内作家特别是当代作家的一些所谓的精品力作,关注的力度实在让自己深感惭愧。也许正因为此,所以当我拿起这部《千古长城义乌兵》的时候,一字一句读下去,心里充满的竟是由衷的钦佩与敬畏。

我知道,王贤根先生为了写这部书,前前后后整整耗去了好几年的时间。曾三次自费到长城沿线采访,三次赴义乌与市志编辑部同仁交流。收集、查阅、寻访,求证,对于那段过往的历史,几乎严谨到了近于苛刻的地步。一字一句煎心熬血最终落在纸上的那些文字,甚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境界。

如实说,在读王贤根先生的这部《千古长城义乌兵》时,我的心里是始终有一种痛的。整部书中所弥漫着的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不由间令我一次一次掩卷遐思,心潮起伏中,顿然间就会泪眼模糊。

书中描写的是,四百多年前,大明将领戚继光,在平息了多年为虐的东海倭患之后,毅然率领几千近万名浩浩荡荡的南军北上,千里迢迢固守边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是怎样一砖一石构筑长城,又是怎样在一个个漆黑而又漫长的夜晚,忍受着难耐的寂寞,一边用一腔热血抵御外侵之敌,一边用百般柔肠怀想家中的妻儿老小的。 四百余年的凄风苦雨里,那些像种子一样洒落在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卒,在远别故土的那些岁月里,内心深处应该有着怎样绵延不绝的乡愁呢!

血与火,情与义,跃然纸上。在近三十万字的浩繁文字里,我就这样追随着戚家军铿锵作响的脚步,一步一步在历史的罅隙里穿行,风雨无阻。

因为乡愁,所以寻找。于是也便有了一个个泣血带泪的鲜活人物。

因为乡愁,所以回归。于是也便有了一桩桩动人心魄的情感故事。

忧伤,但是美好。这应该算是我对于这部作品的初步印象了。王贤根先生之所以也很看重这部作品,我想,这是很有他的根据和道理的。

我在想,在写这部书时,他的内心一定是丰盈而孤独的。有这样一种创作心态的作家,必定是值得尊重与敬佩的。

说起来,我与王贤根先生近距离的接触,还是在这年的初秋时节,这个时候,夏日的暑热尚未完全褪去,我与他一起,有幸参加了海淀文联组织的一次艺术家赴湘采风活动。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同住一舍,相谈甚欢,那些谈话的内容,又大多都是围绕着文学展开的。说到当前的阶层化与关系化写作,以及种种不尽人意的文坛怪状,两个人免不了要唏嘘上好一阵子;而在说到各自将来的创作打算时,他不免又对我好一番勉励。

他很真诚地望着我,说:“你好好写,实在不行,到r我带你去敲他们的门。”

他所说的,自然是出版社的大门。

这句话让我很受感动。有了这颗定心丸,我想,我是不应该辜负了他的。

短短的几天的时间里,采风团走过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因为有了他,整个团的气氛由此也变得活跃起来。尽管他仍是很少说话,然而一旦开口,常常又是语惊四座,风趣幽默得让人忍俊不禁,由此,有他的地方,自然又是少不得欢声笑语的。一个时时刻刻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有谁不愿意与他共处呢?

印象深刻的是,那几天里,采风团的十几个人,是爬过了两座山的。我自小是在平原上长大的,不知因为什么,每当见到了大山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因此,无论山大山小,我常常坚持不到山顶,便有些泄气地在半山腰处驻足不前了,但是,王贤根先生却不然,看上去,他虽已是花甲之龄,却似乎对每一座大山都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走在山路上的样子,恰如闲庭信步、如履平地一般。若是遇到稍稍平缓的地方,他竟然还能一路小跑,将左右人等远远地甩在后面。

我知道,他是在南方的大山里长大的。对于他来讲,走进大山,自然就像走进了故乡一般了。

后来的一些日子里,自觉与不自觉间,我常常就会想起他上山走路时的样子。而每当想起这一幕时,无形之中,我就会生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昂扬向上的力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自然美景之绿萝
妈妈我想对你说
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妈妈我想对你说(2)
我想对你说
自然美景之可爱的月季花
妈妈我想对你说(4)
妈妈我想对你说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妈妈我想对你说
自然美景之桃花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5)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1)
说说我的心里话
CAD建筑制图的规范和技巧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探讨
工民建及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教你看建筑水电安装图
2012全国监理工程师准考证网上打印时间汇总
浅析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有效方式探索
工程项目经理部的十大员主要职能
国内五所“低调”的百年高校及优势专业
浅论建筑工程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与捣实
土建资料员个人工作总结
无机房的电梯顶层高度和低坑深度计算
浅谈建筑师的培训与激励
浅析工程建设中应有的环境伦理思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介绍
建筑学"新四军"简介
《荷叶圆圆》同步作文:荷叶的故事
《荷叶圆圆》随堂练习:提高篇
《荷叶圆圆》教学重难点
《荷叶圆圆》第二讲义
《荷叶圆圆》重点句品读
《夏夜多美》老师语录
《荷叶圆圆》考点练兵:小树苗
《荷叶圆圆》教学目标
《荷叶圆圆》第一讲义
《荷叶圆圆》考点练兵:春天的公园
《荷叶圆圆》美文欣赏:荷叶母亲
《荷叶圆圆》随堂练习:巩固篇
《荷叶圆圆》同步作文:荷叶
《荷叶圆圆》趣闻故事:“小鱼儿”的“儿”怎么读?
《荷叶圆圆》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