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的浅论

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的浅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4

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的浅论

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的浅论 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的浅论 防汛中河道水位的几种计算方法的浅论

摘要:利用试算法和图解法可以求解天然河道或渠道中测站上下游的水位,了解河道或渠道水位涨落速度及最高承受水位,为灌区的防洪抗洪指挥、总结防洪经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防汛 河道水位 试算法 图解法

1 引言

在防汛过程中,河道的水位对防汛抢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般天然河道的水位测量站分布稀疏,当一段河道离水位测量站较远时,通过计算的方法大致了解其水位显得尤为重要。

就当前赣抚平原灌区而言,东、西总干渠道均有一段渠段是天然河道,原人工开挖渠道经过四十多年的流水冲刷,也渐渐变得与天然河道相差无几。根据天然河道水位的计算方法计算渠道内水位测站上下游水位,了解渠道水位涨落速度及最高承受水位,对灌区的防汛抗洪指挥、总结防汛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 几组水位计算公式的推导

天然河道蜿蜒曲折,其过水断面形状极不规则,同时底板和糙率往往沿程变化。这些因素使得天然河道水力要素变化复杂。由于河道的这些特点,其水位计算时,可根据水文及地形的实测资料,预先将河道分为若干河段。分段时应尽可能使各段的断面形式、底坡及糙率大致相同,同时保证计算段内流量不变。当然,计算河段分得越多,计算结果也就越准确,但计算的工作量及所需资料也大大增加。分段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计算河段可取2~4km,且河段内水位落差不应大于0.75m。此外,支流汇入处应作为上、下河段的分界。 z1 + = z2 + +Δhw Δhj = ( - ) 将Δhf和Δhj的关系代入能量方程得 上式为天然河道水位一般计算式。

如所选的河段比较顺直均匀,两断面的面积变化不大,两断面的流速水头差和局部水头损失可略去不计,则上式可简化为 利用式⑴或式⑵,即可进行河道水位的近似计算。

3 河道水位的计算方法

㈠ 一般河道水位计算——试算法

计算天然河道水位,应已知河道通过的流量Q,河道糙率n,河道平静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计算河段长度以及一个控制断面的水位z2。若已知下游控制断面水位z2,则可由向上游断面逐段推算,此时与z2有关的量均属已知。将式⑴有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别写于等号两边,则有 式中v=,代入后有 上式等号右边为已知量,以B表示,左边为z1的函数,以f(z

1)表示,即得

f(z

1)= B ㈡ 图解法

图解法种类较多,现介绍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断面特性法。

利用简化公式⑵

Δz = Δs

令 =( + )

其中K为特性流量,是断面要素的函数,因

K2 =

则⑵可改写为

Δz = Δs( + ) ⑶

式中,A是水位的函数,即

= f(z) ⑷ Δz = Δs [ f(z

1)+ f(z

2)] = Δs [ F1+ F2 ] tgθ= =

所以 比较式⑷与⑸,得

tgθ=(n2Q

2)Δs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校园
美丽的校园
大暴雨
我希望成为七色花
写给飞天宇航员的信
一次难忘的实验
校园里的水杉林
好朋友
我的弟弟
放鞭炮
“拖 船”
螳螂一家
我们的校园
我为创卫添光彩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下)(5)法学理论论文(1)
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7)法学理论论文(1)
反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6)法学理论论文(1)
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4)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8)法学理论论文(1)
论量刑建议权的生命基础(3)法学理论论文(1)
认识与谬误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上)(2)法学理论论文(1)
反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法学理论论文(1)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上)(12)法学理论论文(1)
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4)法学理论论文(1)
反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2)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14)法学理论论文(1)
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2)法学理论论文(1)
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综述(4)法学理论论文(1)
《颐和园》教学设计11第二课时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颐和园》教学设计3
《颐和园》教学设计13
《颐和园》教学设计4
《颐和园》教学设计12第二课时
《颐和园》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颐和园》教学设计12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学设计5
《颐和园》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11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