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城市和谐治水经验启示

城市和谐治水经验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城市和谐治水经验启示

城市和谐治水经验启示 城市和谐治水经验启示 城市和谐治水经验启示 2从治水历史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地理环境的形成经历了极其漫长的由海变为陆地的过程,远古时期,总体为南海北陆的格局,华南地区均为大海,大约从二亿年前三叠纪开始的“印支运动”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形成基本的大陆环境,之后,“水”也是一直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因素。按理念与技术的差异,我国治水历程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完全依附自然的原始阶段;顺应和改造自然的古代阶段;试图征服自然的近现代阶段;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当代阶段。

这四个阶段实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由“依附—顺应—改造—征服—和谐”的变化。夏朝建立前后的一二百年间,也就是传说时代的五帝之世,是华夏洪水泛滥时期,我国古代各地广泛流传的女娲补天神话,水神崇拜、祭天求雨等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依附,当时治水主要靠“堵”,收效甚微。

秦汉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改造自然、控制江河,是治水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其中,建于秦代的都江堰,建于宋代的以福寿沟为代表的江西赣州城市排水系统所反映的整体、系统、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尤其值得当代城市借鉴,而“水淹泗州城”的沉重教训则对我们有所警示。

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引发了水利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需要也对水资源的治理与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时期人们通过水库、渠道、大型堤防等水利工程,更大程度地控制了大江大河的洪水,大面积的城市防洪排涝开始建设,但也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带来严重灾难的现象,此外城市发展过程对生态的破坏也加剧了水患。21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让“高山低头,江河改道”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主动协调人与水的关系,以期达到利用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的目的,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以上阶段反映了我国数千年来治水理念与技术的传承、发展与转变,其中既有无数的失败与教训,又有从中总结的宝贵成功经验,以下选取几个典型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哲理,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而探讨对当前城市建设的启示。

3历史治水经验与教训剖析 3.2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哲理都江堰的修建源于两千多年前,岷江每值春夏屡屡引发洪灾,东旱西涝,洪水退后,沙石遍野,整个成都平原均为水患困扰。秦以前的古蜀治水多为“堵”,效果甚微,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根据对地形和水情的实地勘察,吸取开明氏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都江堰[3]。

该水利工程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当地地形、水势条件,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一条排洪,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实现自流灌溉,变害为利,主要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几大主体工程现这一目标(图

1)。治水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流向东边,一方面减少西边江水流量,同时也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有一段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江心筑鱼嘴分水堤,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进入的水量忽大忽小、又在鱼嘴与宝瓶口之间,修建了“飞沙堰”溢洪道。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经由堰顶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同时利用宝瓶口前面三道崖的弯道环流地形和水势,使洪水中夹带的大部分泥石流入外江,有效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区域角度,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地形、水势,因势利导,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形成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的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体系,不仅从根本上疏导了洪水,还解决了灌溉问题,特别值得现代城市借鉴。

3.4“水淹泗州城”:漠视规律,顾此失彼的沉重教训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乏漠视自然规律,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历史教训,甚至有的水利工程带来或加剧了一些区域的水患,带来深重的灾难。“水淹泗州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公元12世纪以前的淮河是一条河槽深广、畅流入海的清水河流,具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将其流域洪水排泄入海,但元、明两代,由于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对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淮河水系因此受到扰乱,黄河泥沙的淤积使洪泽湖底和淮河河床越来越高。

明万历6年(15

7

8)推行“筑堤障河,束水归槽;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的策略,在泗州淮口下游筑高家捻,人为蓄高了淮水,泗州城长期处于洪泽湖正常水位之下一,年有十多次“水漫泗州”的大水,康熙十九年(16

80)彻底被水淹没,沉入了洪泽湖[6]。正是明清两代推行的“蓄清刷黄”、“济运保漕”政策,造成黄河夺淮后的深重水灾,进而造成本就地势低洼的泗州城的沉没。

被水淹没的泗州城时刻警醒我们,“治水”是一个关乎“天”、“地”、“人”的复杂系统,违背自然规律,孤立看待问题,缺乏全局观与系统观,难免顾此失彼,保了一方,危及四方。

4历史治水经验对城市“内涝”的启示

4.1统筹兼顾,增蓄减排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强降水或连续降水的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造成的积水现象,有时江河水倒灌也会引起城市“内涝”。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尚为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洪涝灾害并不代表整体的水资源过剩,而是短时、局部的水过剩,并且往往是这边洪涝那边干旱,这时水灾那时旱灾,调蓄得法则水旱从人,都江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把多余的水排入外江流走,需要的水则引入内江作灌溉之用,变害为利。

因此,借鉴成功的历史经验,着眼全局,系统地考虑“蓄”与“排”的关系,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堵”与“疏”等方法,是当前根治城市“内涝”的关键,首先,“蓄”住的水多了,要“排”走的水自然就减少了。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十几次“百年一遇”的洪水,根源不仅在城市本身,在于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造成的生态破坏。

砍伐森林破坏了水源的涵养;围湖造田蚕食了大面积湿地,降低了蓄洪能力,“蓄”的量少了,“排”的压力自然就增大了。因此,要加强流域范围植被的保护与培育,从源头上“蓄”住水;保护或恢复一些大型湖泊,统筹布局与管理水库,避免顾此失彼,充分发挥它们在中间阶段调蓄洪水的功能,防洪同时抗旱。

在城市内部也是如此,不仅要排水,也要“蓄”住水,缓解缺水的问题。根据地形在低洼之地结合城市绿地规划水塘,提高城市蓄洪的能力,平时还能兼做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学校运动会
我的北京之梦
城里孩子
菊花
甲醛的自述
送给妈妈的贺卡
我的书包
第一次坐飞机
长城
读《童年》有感
可爱的小猴子
我的奋斗
感受国庆60年
故宫导游词
我的老师
2012年教学工作计划
土木工程系科研部教学工作计划
2012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09—2012年第二学期四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
水务局人才工作总结和人才工作计划
2012年中学教学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评职称)
五年级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市储蓄存款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学高二年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中学2012年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科学实验室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2012年综合理科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
浅谈乡镇机关需要明确和摆正的四大关系
195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征考察
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对策思考
村支“两委”关系: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中国学术界30
文化价值观的经济学:何以可能,何种进路?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关于公选、直选乡镇领导干部与党的领导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
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我国农村土地保障陷入困境分析
“小鱼”的启示──《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谈
开放性语文立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清澈的湖水》教学案例
小狮子爱尔莎
有关动物的亲子之情
雪猴
《浅水洼里的小鱼》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浅水洼里的小鱼》词语解释
《浅水洼里的小鱼》好词好句好段
从我道歉后──《清澈的湖水》教学片断
《浅水洼里的小鱼》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激活思维 发挥想象──《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案例
乌贼和章鱼是鱼吗?
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母爱,超越生命的爱
鱼的科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