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22
清末民初关中水利用水过程中的作弊行为研究
[摘要]清末民初关中水利的衰落与水利官吏和利夫⑴们的作弊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他们的作弊方式主要有私开渠道盗水、利用“倒失”敲诈、偷点消香以及利用过境优势强迫分水等,对水利的破坏很大,严重影响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时局动荡、天灾频仍、规則紊乱。[关键词]清末民初;关中水利;作弊行为;清峪河
一、前言 清末民初,有着悠久历史与辉煌灿烂成果的关中水利事业陷入低潮,与当时农业生产的要求相距甚远。不惟没有兴修象郑国渠、白渠那样的大型水利工程,甚至于把原来的一些中小渠系也几乎全部荒废了。
所以关中地区经常遭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大率十年或十数年,必有旱魃为虐。”⑵广大农民在思想上长期存在着“以忧岁荒”的恐怖心理。
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不惟天灾,更多是人祸。 清峪河又名清河、清冶河,其上游是冶峪河,发源于耀县之西北境,经泾阳、三原两县,东走临潼,注入渭河,全长147.4公里,集水面积155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0.63亿立方米⑶在泾阳、三原两县内仅次于泾河,属第二大河。
清峪河水利的开发利用很早,可一直上溯到曹魏太和元年即公元227年,至清中叶时灌溉田亩尚达888顷50余亩,占两县水浇地总数的四分之一强⑷。泾阳、三原两县历来农业发达,被誉为关中的“白菜心”,民间也一直有“泾阳水利甲关中”之说,其中清峪河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本时期,清峪河水利事业与关中其它水利设施一样都陷入低潮、衰落不堪,其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水渠的荒废。清峪河河西之渠原本有四道,源澄、广济、广惠、三泉,当时仅存其一,“广济、广惠、三泉三渠徒自存名,且河见浅下,渠道高仰,废弛湮没……所可恃以灌溉田亩者,只源澄一老渠也。
”而源澄渠当时的灌田总数是113顷20余亩,仅为引清工程灌田总数的不足六分之一。⑸无疑,以清峪河水利工程为例来分析当时关中的水利是具有典型性的。
但由于包括社会动荡在内的种种原因,这段时期的相关水利资料极少,县志、省志虽有提及,但多笼统而不翔实,这就给研究该段时期的水利变迁带来了困难,中外学者鲜有涉足。本人有幸接触到了一部《清峪河各渠记事簿》稿本的复印件,该书是民国时期泾阳人刘屏山为避免和处理当时频发的民间用水纠纷而编写的一部清峪河资料汇编,书中大量收载了有关的志书、碑记、水册等,关于当时清峪河水利状况、管理体系、社会风习的资料极为丰富。
原书为行楷手写、线装,至今未曾刊行。作为一部孤本水利专书,因而其价值极高,弥足珍贵。
笔者不揣浅陋,从《清峪河各渠记事簿》出发,兼采县志等多种史料,探究用水过程中水利官吏及利夫们的作弊行为,力求由此小切口,管窥关中水利衰落的原因,以期抛砖引玉,对关中水利史研究有所裨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树杆为什么涂上白色的油漆
- 我的座右铭
- 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
- 家乡的大海
- 四季
- 假如我会克隆
- 飞扬的梦
- 我哭了
- 四季竹林
- 溜冰感受
- 不该发生的事
- 扩写送书
- 笨笨风铃
- 日记
- “求是”报名记
- 于和伟:所有春节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应该继承
- 死刑的司法现状及其展望(6)刑法论文(1)
- 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传承关东民俗风情
- 漫话清明节
- 让清明节“清明”起来 等
- 以学校为主阵地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刑法论文(1)
-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 中国现行死刑政策的评价及其反思(3)刑法论文(1)
- 清明节的诺言
- 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3)刑法论文(1)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启示
- 清明文化的发源地——山西介休县绵山
- 两岸学者“寻椽”清明文化
- 《回声》教学设计1
- 《翠鸟》2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称赞》教学设计1
- 《称赞》教学设计2
- 《荷花》 教案
- 《泉水》教学设计1
- 《泉水》教学设计2
- 《西门豹》
- 《鸟的天堂》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开国大典》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