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9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电脑架构的社会网路: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

吴齐殷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一、导言

但是,另外也有一些比较悲观的学者,他们则持全然相反的看法。其理论重点在于一个简单的逻辑辩驳之上:电脑同样也将有同等的机率,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消极而负面的冲击。 Brod(19

8

4)即指出:电脑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软体或硬体,都有愈来愈让即使是第一次的使用者都能轻易玩上手的趋势。如此一来,导致许多人宁愿和电脑打交道,也不愿多花一些时间在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互动上。从这一个观点来看,这些悲观论调的支持者乃是非常忧虑的预见了电脑在社会上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甚至是在个人自身之上的,使人更加异化、而与其所生存之社会环境更加疏离的潜在破坏力。对人类而言,电脑乃是一把双锋的利刃,使用时若稍有不慎,就可能惨遭不测之祸害。这些悲观的学者所戒慎恐惧的就是:在「一切电脑化」的路途上,人类所需付出的代价,无疑的将是很昂贵而且沉重的。

最后还有一些人则持比较折衷的看法。这些人基本上是把电脑看成是:一个本身不好也不坏的东西;既可能可以是好、也可能可以是坏的事物。至于是好是坏,其关键则在于人们如何去对待电脑。换言之,电脑之于人类,犹如一种文化的罗式墨迹测验(Turkle,19

8

4),在当代这个凡事资讯化的年代里,电脑乃是当代人类生活的一个隐喻或象徵,人们将他们对「电脑」此一新奇事物的感觉、忧惧与期望,全部都投射在这个「资讯化」的社会中。这些人的观点,同时也将电脑视为一个机会(opportunity),认为电脑将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其自身的意识、价值与本体。一个常被他们提起、引用的例子是:人工智慧与认知心理学的合作,已使得人们能更加了解「思考」、「解决问题」、「知觉」以及其他精微复杂的认知过程。总之,这些持折衷观点的学者提醒我们大家:电脑之于人类,是敌是友、是好是坏,是机会还是噩运,完完全全是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这三种不同的见解,反映出电脑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事实上仍在混沌未明的状态,其所激起的漫天尘埃尚未落定。在这种情况下,若欲前瞻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或是预示电脑科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进程,则吾人必须重新审视、深思近代电脑科技的发展结果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为何。

二、平民(Citizens)与网民(Netizens)

当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刚被「好事者」加以应用而源源引入社会之际,固然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一阵阵「好之者」的惊叹与全心崇尚以及「恶之者」的疑惧与亟力抵制;并且,有些人在做了良好的适应之后,逐渐习惯地以电脑为生产工具,甚至进而使得电脑成为其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这种种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虽然也风风光光地喧腾吵嚷过一时;然而,这些现象对于社会学者而言,或许尚不足以引起这些习惯以「整体社会」为研究考量对象的社会学者的兴趣。因为这些「个人电脑」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而且是缺乏联系的。这些个人电脑充其量或许只是「改善」了些许个人的生活或工作品质,但对整个社会而言,意义或许不是太大。但是,当这些一部一部各自独立的电脑,后来被以某种有秩序的方式,逐一串连起来之后;于焉在一瞬之间,一个以电脑为基本单位的电脑社群(computer community),突然间从无中生有的形成了。这个「新生」的社群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只是由许多个人电脑所架构起来的、「静寂」的、电脑站(computer stations)的集合,或许可以电脑网络(computer network)姑且称之。但是,透过如此的安排组构,却使得在一台个人电脑之前的使用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机会形成一个「活络」的、有生命力的社群。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社群竟然也同样地具有沟通情感与传递讯息的功能。而沟通的方式,除了私底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外,在个人与网路中的集体大众之间较属「公共场合」的双向联系,亦成可企及之状态。传统社会中资讯习惯由中央核心流向边陲地带的「沟通模式」,在这个新兴的电脑网络中,已被彻底地颠覆、推翻。这个新兴的电脑网络形成了一种「草根式」(grassroots)的联结。这种草根式的联结,最大之特色就是允许那些即便是位于社会网络中最底层或最边陲的人,也都与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人一样,拥有同等的机会在网络中,陈述他们的意见、传达他们的心声。这个奇特而不同凡响的、炫人耳目的现象乃使得当代社会学者不得不擦亮眼睛,开始密切注意其发展的动向。因为这个「电脑网路社群」的存在,意味著一种新的、可能的人类社会的组织或结构方式,已在当代的人类社会中,公然地被实验而逐渐成型中。新的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或许将会转移成以「电脑网路社群」的架构为蓝本也说不定;而这个「电脑网路社群」的存在,也可能隐喻著新的人类社会的社会秩序,将会逐渐透过(甚或必须藉由)这个电脑网路社群来加以维持。而更令当代社会学者瞠目结舌的现象是:这个电脑网路社群并不因此即划地自限,以目前已达成的「成就」为满足。如同《科学怪人》一书中,法兰根斯坦博士(Dr. Frankenstein)的创造物,在被拼整出来后,即不断藉著增生的驱体来占据空间,并在时间中自在地优游一般;这个由当代人类社会所集体酝酿创造,并在二十世纪末叶趁势崛起,突然冒出的「电子怪兽」--电脑网路社群--正逐渐由区域性(local)的组合,加速演变成为无远弗届的,能将整个地球上所有的人类社会在片刻间串连起来的网际网路(Internet)。然而,与「科学怪人」不同的,这个「电子怪兽」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事物」而已,这个「电子怪兽」甚且已「溶入」这个社会,变成人类社会的构成部份,而且是甩脱不掉的核心部份。这个特出的耀眼现象,更是令当代所有有识之士睁大眼睛拭目以待,而意欲窥其究竟、探其意涵的。因为「地球村」、「世界一家」、「生命共同体」等原本只是在理论上或概念上的「乌托邦」,如今似乎有了坚实的、方法上的客观存在基础。

对于社会学者而言,「电脑网路社群」所给予他们的最大启示则在于:当电脑网路联络电脑之时,同时也就联系了使用电脑的人们,而就在「联结上了」的当下这个时候,电脑网路就旋身变成了社会网络(Wellman, Salaff, Dimitrova, Garton, Gulia, and Haythornthwaite, 1996)。这个现象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意义是:这个由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Computer-Supported Social Networks, CSSNs)乃是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ies),这一个对人类而言是全新经验的「生活事物」,的重要基础。与过往人类在真实社区(Real Communities)中,必须亲身与其他人来往互动的情形相比较,虚拟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是电脑与电脑之间的连线),较少有社会面貌的接触(更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而这种电脑连线的沟通方式,基本上是较少道德束缚或社会规范的,而且是比较具有创意的(因为较无成规可循);但也因此是比较原始(较少掩饰)、粗鲁而直率的。虽然有这些先天上的限制,然而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CSSNs)却仍然能够撑持强联系(strong ties)、中联系(intermediate ties)与弱联系(weak ties)等,这些在真实社区中才会有的网络关系特性;进而使得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可以拥有足够能力在虚拟社区中(甚或就在真实社区中)提供讯息(information)的交换和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Wellman等人,1996)。无疑的,这个由电脑所架构而成的社会网络,在当代的人类社会中,乃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而网路社会与网路之外的传统社会最大不同之处,乃是网路社会极度欢迎所有网民参与知识活动(intellectual activity)。所有网民都受到鼓励有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并且勇敢地把这些想法「公诸于世(网路)」。因为网路社会深知「众志成城」的道理。合众人之力的脑力激汤,最能够形成稳固而成熟的思考。在网路社会中,资讯不再是一种固定的商品或资源,它变成是可以合众人之力,不断加以修改增添的「共享智慧财产」。它把个人的思考过程从孤立无援的状态,转化成一种能与他人相互折冲的动态(dynamic)过程。这使得一位网路使用者,都可以在网路社会获致一个「独特而且有用」的角色。即便这些网路使用者在真实社会中都只是再平凡不过的老百姓。简言之,电脑网络社会的架构,这个廿世纪末叶最重要的显著事件,有可能是人类社会又将面临大转变(great transformation)的一个起始事件。然而,在探讨这个新型式的社会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及其可能的影响冲击之前,吾人有先针对「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的本质加以认识理解的迫切必要。

首先,若要说明当代的人类社会比起过往的人类社会有什么不同或特殊之处的话,则或许我们可以用平民(Citizens)及网民(Netizens)两个基本概念加以统摄。换言之,在「电脑所架构的社会网络」尚未成形前的过往的人类社会,基本上是清一色由平民所构成的单元性社会;而「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形成之后的当代人类社会,则是由平民与网民所共同构成的的双元性社会。于此,「平民」这个概念,泛指生存于所有人类社会中的一般人民;而「网民」这个概念,则意指某些特定类型的人民。这些人是因工作、兴趣、个人特殊需求、或任何其他目的之故,经常在电脑面前,透过电脑连线所形成的网络,而愿意主动(或被动地)与网络中所有可能联结到的,其他的电脑使用者之间产生互动(可能是讯息的交换,也可能是情感的联系等等)的特殊的一群人。面对当代社会这个「平民加网民」的「二元性」特质,社会学者第一个要问的问题自然是:这些网民是否具有任何的特性或特徵,而能与传统的平民区分开来?第二个问题则要进一步探问:若网民真的具有一般平民所没有的特徵或特性,则这些特徵或特性是否具有任何的社会意义,反映出任何的社会事实?最后的一个问题,则是在前两个问题都成立的情况下所要追问的:当代人类社会中的「网民人口」所占的比例为何?是否已达「量变以致质变」的境地?

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出一些线索来。「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最早是在1960年代即开始进行。美国国防部的先进计画研究部门,发展出APPANET以连结各较大规模之大学的电脑及其一些特定的使用者(Cerf,1993)。而一套原本用为美国政府各部门间紧急联络的网路系统,也于1970年代中期对学术界开放,开始为科学研究者(当中也包括社会网络分析学者)之间的「电脑会议」提供辅助与服务(Freeman,1986)。然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则是1980年代中期后,因为个人电脑的飞跃发展配合网路技术的勃兴,透过数据机、区域网路等方法,使得个人电脑与各主要学术部门或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的大电脑间,逐渐取得了「密切之联系」。接著这些大电脑之间,彼此藉著全球性的网际网络以及WWW(World Wide Web)的方式,也逐渐连结成环环相扣的讯息沟通网络。就是透过个人电脑与大电脑之间的区域网路的扩张和大电脑与大电脑之间网际网路的逐一联结,这种「网中含网」的联结策略,已使得1990年代人类社会中的电脑逐渐交织成一张弥天覆地的大网。这张大网轻易地就网住了社会观察家的注意视线。据估计全球目前大约有四千万的「网民」。然而,目前这张已经成型的大网还在以大约年加倍的速率成长中(Wellman,1996)。也因为如此,使得想要精确估计到底有多少网民的企图,变成一项很艰钜而不易达成的工作,因为全球天都不断有新的成员陆续加入。这张几乎网住整个地球上所有人类社会的「电脑网络」,也因此不断在加大加密之中。

最后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当代社会中的网民具有某些特定的特徵,而且这些特徵会对社会造成影响或冲击。则当代人类社会是否已面临了因量变而生质变的时刻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能够确切掌握网民在当代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如前所论,我们目前仅知网民约略是以年加倍的速率扩增中,但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网民,或是个不同的社会中包括有多少的网民,则因种种因素,尚难以加以精确估计。另外一个必须加以正视、思考的重要问题是:是否所有的平民(citizens)都拥有同等的机会成为网民(Netizens)?抑或是平民中具有某些特质(无论社会的或个人的)的人,才能具有优先成为网民的特权?凡此,都是关心当代人类社会变迁趋势的社会学者们,所需加以思虑、研究的课题。

三、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重构

前面提到由于电脑之间的连锁连线,逐渐形成了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随著此「电脑架构之社会网络」的发展,这个由电脑架构而成的「社会网络」也浮现了至少三层的社会意义:其

一、即使从未谋面,网民之间也可能因为彼此间的趣味相投、志同道合,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甚至「情侣」、「配偶」等等原本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中,仰赖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透过这样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陌生」的网民之间不但可以交换讯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甚或从中获取了「自我认同」。只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只是片面的,网民往往不需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面貌,即能在网民社群中进行「社交活动」。其

二、当代社会中的白领工作者,可藉此网路之便进行「电脑支持的团队合作工作」(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而不受空间距离的阻碍。与此同时,这些白领工作所任职之企业母体,亦可藉此进行复杂工作任务分工的整合,并藉此减少营运成本与来回的旅程和时间,可谓一举数得。其

三、当代社会中的各阶层的上班族或低阶工作者,亦可藉此网络而兼得工作与家务两顾之利。一方面可在近旁照顾子女家人,同时共享家园之乐趣,另一方面亦可藉网路进行日常的工作任务赚钱养家;而这些工作者的上一层管理人员亦可透过网路来进行工作品质的监控。如此一来,这些人员的企业母体,即不需费心为一名员工张罗工作场所或办公处所。因此,企业本身既可大幅降低在这方面的营运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生产力。

本文导言里所提到的:个人从其工作宿命中彻底解放出来的预言,在此「电脑架构的社会网络」中似乎见到了一些曙光。但吾人若进一步思考以上所列之三层意义,事实上,这些命题或许只是一些乐观之人在「人性乃是自动自发且积极向善向上」的假设下,过于天真的想像。虽是如此,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命题当作研究假设,于此则社会学者们可以检证的是: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重构,在「电脑所架构之社会网路」的前提下,是否真的会是如上所言的是单一向度地(Monotone)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还是它会朝另一个消极负面的方向进展?还是另外有一些隐匿而尚未被发掘的关键因素(结构的或社会心理的),才是主导电脑架构之社会网路的发展方向的主因。这些都是当代的社会学者所面临之最迫切的,而且必须加以解决的课题。

四、沟通方式

由网民所构成之「电脑社群」的沟通方式与一般平民所构成之「社会社群」的沟通方式,其最大的不同之处乃在于:一般平民的沟通方式是亲身参与的沟通(in - person communication),而网民的「沟通方式」则是完全依赖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电脑网路传达的沟通方式,先天上缺乏所谓的「社会面貌」(social presence)此一在传统的亲身参与沟通方式中最重要的质素。举凡沟通参与者口语的音色、腔调、音量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学会爱吧
告别童年
用心看世界
最后的相聚
还我蓝天
人生需要学会欣赏
天下慈母心
那一刻,我很惭愧
遗失的大海
友谊
寂寞很吵我很安静
深山秋色
阿鹅让我感动
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挑战困难
半世飘零半世殇
声乐鉴赏的表现和声乐歌唱欣赏的内涵
当代中国认知美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湖南传统合院式建筑的美学初探
通假现象的再界定
保安队长的蓝眼睛
汲古铸今书意浓
忧郁的地球 (生态组诗)
我心空的星(长篇自传节选)
阿诗玛的传说
防范“倒奶杀牛” 各国有高招
广州――与你擦肩而过
我为什么不买房
贴近大地的“草根写作”
视觉记录城市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忆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风筝》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心声》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山中避雨》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美猴王》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懒惰的智慧》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清塘荷韵》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词语、古诗检测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检测题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各课同步练习及答案汇总(全册)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