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艺术价值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艺术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艺术价值

【论文关键词】鲁迅;作品;观照;情感;价值

【论文摘要】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深刻丰富,审美价值潜在隐蔽,却往往更执著、更强烈。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解学习作家作品的必然选择。

鲁迅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研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建国以来,虽然几经课改和选编争议,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仍然占据首要位置,无论是选用的数量,还是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量都是古今中外任何作家都无法相比的。但鲁迅作品的教与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难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对鲁迅作品缺乏兴趣,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按照既有的程式组织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者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问题。鲁迅的作品没有激起教师的兴趣,教师必然不能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加之鲁迅作品的“深奥晦涩”,学生不免有畏难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鲁迅作品,其中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占一半以上,因此,笔者试图从鲁迅文学作品的价值入手,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国舞台的主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最清醒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由于时代的原因,由于鲁迅思想的深邃性,革命的彻底性和斗争的坚定性,以及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性和传统习惯的束缚,使得鲁迅文学作品的教学,一直侧重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层面,而忽略其作品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笔者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深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饱含着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感染力。只是鲁迅的审美视角和表现美的方式与众不同,需要研究者、教育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审美观照和总体把握。如果只注重鲁迅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必然有损于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教育作用,影响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架构。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是1940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由于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抗日战争时期对文化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当时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首要的标准是政治思想和对革命斗争的作用,而不是用审美的眼光观照哪怕是优美如画的的小说和诗歌,但这并不能抹杀作品本身蕴涵的审美价值。“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文学作品表现美的方式也同样具有硬骨头的特点。

1. 审美表现的反向性

文学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表达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但是,作为艺术的文学,表现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过正面的描绘或歌颂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有的作品则通过揭露生活中的“丑”,从反面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如:果戈理的《死魂灵》、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多数属于后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具有钩魂涉魄的目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阴暗面”、并能够对违反常规的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在讽刺、批判中表现正面的理想。作品中体现的是审美的负价值。 [1]

2. 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仅具有表现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精神的内容,而且要具有适宜的感性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般是鲜明的、宜人的。鲁迅作品中美的精神、美的内容,往往重于美的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思想、认识和方面的积极力量和斗争气概,与通过形式美打动人,吸引人的其它文学表现美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是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鲁迅的小说《》,写于1919年,其中的系列描写: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的阴冷,到“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的一点微弱的希望;从 “而且路上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的一点亮光到“太阳也出来了”,光明就在眼前的发展变化。没有灯红酒绿、姹紫嫣红的明丽与热烈,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外在形式的吸引,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读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体会,分析、理解。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是与当时的背景相统一的。看似随意,但情在深处,爱在恨中。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是其他同类作品无法企及的。《药》以环境描写为载体,穿插于全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读者透过环境的凄凉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的爱之深,痛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深层,因时代背景而不能点明的理想寄托。鲁迅的思想是革命功利主义的,鲁迅是将他的美感、理智感与道德感统一在起来,达到思想美与艺术美、表象美与深层美的有机结合。

3. 审美价值的潜在性

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黑暗的旧中国,时代的原因,使其著作具有特殊性,即使是文学作品,也多半是批判、揭露和讽刺之作。他发出的多是无可奈何而又不甘寂寞的“呐喊”。时常在“徬徨”中探索,在苦闷中前行,有时迫于时局,又不得不隐讳其意。由于寄托深,使读者较难领会作品的用意,更无暇顾及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和审美价值。鲁迅是中国革命的主讲,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为艺术而艺术”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鲁迅一向被看作是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全面、最坚决,也最持久的作家。因而,其作品主要是批判和揭露,其美学价值和审美倾向往往深含其中,常常被忽视、被遗忘。《祝福》、《伤逝》一类的小说自不必说,即使是饱含真情的《故乡》,《社戏》,审美意象也不那么分明。 中学语文课是美育的神圣领地,是美育的最好教材。而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美育的实施。相反,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领悟其作品的美感因素,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好知、乐知的状态中,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

参考文献】 [2]《文艺美学》,李咏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论鲁迅小说审美意象的跨文本互补现象”,《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6期。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谢谢”
人之常情
请迷茫走开
带着感动出发
浸泡过的陈山楂
带着感动出发
杯家四兄弟
超越极限
每当存亡的时刻
女孩的成长滋味多
人生无极限
好奇心
沉默的大多数
灭鼠联盟致人类的一封信
在自然中生活
当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提高策略
浅谈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内容型激励理论透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动因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1)
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思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简介(1)
浅谈新手型幼儿教师教学用语童趣化的探究
集团战略与多元化经营目标研究(1)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1)
浅谈如何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研究
对幼儿教师生命的反思
关于幼儿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智慧来源问题
论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
浅谈新理念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数学教材的开发研究
新贸易理论及其技术和制度因素(1)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2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6
《掌声》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7
《影子》教学设计1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4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1
《静夜思》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比尾巴》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5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1
《影子》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