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浅谈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论文关键词:实践哲学 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在这几年的实施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实践哲学的复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以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真,对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要求,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走向成熟。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实践哲学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转向,超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近代的理论哲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它面向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关系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这与教育是面向人、培养人的发展的实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教育的改革也纷纷将实践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而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以实践活动作为该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审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为该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理论要求和指导。

一、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实践哲学注重人的主体作用

实践哲学强调人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承认人的主体性是人进行创造性的、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实践活动的前提。这里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趋向一定目的的活动,正如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提到的“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事物都要为着它”[1]那样。

实践哲学主张从人本身的生存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彰显,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要求。实践哲学关注的人是活生生的、鲜活的生命。也就是说,这里的“人”不只是作为实体存在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有着思维和意识的人;这里的“人”是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主动者,把外物视为被动者[2],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人”是有能动性的人,即在行动之前会自觉地确立实践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的计划,选择实践活动的策略、政策,用以保证未来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里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能够打破自然界和自身的限制,从而不断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未来。

(二)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被仅仅理解为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哲学认为,理论始终要面向现实,使理论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外在的说明,从而服务于改变现实的实践运动。

首先,理论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统一,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还在于运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其不断取得胜利。其次,也正是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主体才能形成对理论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真正将学习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次,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而正确的理论才能被证实,并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实践哲学以整个生活世界为基础性对象

实践哲学把整个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肯定了人生存的基本领域——“生活世界”和人的生活实践,肯定了这个领域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对人类所有理论的基础性和先在性[3]。实践哲学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方面,它并不指向单一的、特定的对象领域而是涉及人类自身对象化的所有领域,是人、自然、社会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有机的整体,是人的整个生活世界。

首先,实践改造的自然维度,生成发展了人化自然,将自然维度引向了与人有关的生活世界,使人化的自然成为实践哲学的关注对象。其次,作为人的存在必定不是单一的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都在人能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每个人在改变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改变他和自然界的关系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改造。再次,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意识等来改造社会客体,使社会向着人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使社会成为真正人化的社会进而将社会纳入实践哲学的对象范围之内。因此,人、自然、社会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整个生活世界,是实践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基础。

(四)实践哲学以生成论的思维范式为主导

实践哲学的主导思维范式是生成论的思维范式。因为实践哲学以感性具体的实践为根基,它所追寻的根基不在生活实践之外,而是在生活实践之中。而生活世界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是不确定的,因而实践也不可能是固定的、按照既定蓝图亦步亦趋的准确实施,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首先,从实践的主体来看,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人,而是不断生成的人,因为成长不是已完成的生长,人没有一个恒定的画像,人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4]。现实的人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成发展和社会的生成发展与实践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一致性。其次,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实践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再加上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往往不能够一次性获得,客观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个受实践制约的逐步显露的过程。因此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客观规律和具体情况改变已经制定好的计划、方案,调整实施,以确保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

二、实践哲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指要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哲学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相信,只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寻找课题,关心学生关心的、想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定会有所收获。即便遇到困难,经历失败,学生也会从中汲取大量的经验教训,万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学不好而剥夺学生的自主权。

例如,在一次以“哭泣的水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学校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总是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于是学生自己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并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通过查资料、师生互动、讨论质疑等方式的实践活动,学生终于找到了水沟被污染的各种原因,还自主研究制定出治理臭水沟的方案。这个案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重视,热情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在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一手包揽学生的全部活动,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完整的主体看待,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并以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现实操作中的运用

实践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二元的对立,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必须将普遍的理论具体化、个性化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理论的指向作用,使其服务于实践,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另一方面理论的科学性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强化和进一步发展,使主体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操作结合起来。例如,某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景区交通污染”状况调查中,学生在制定方案计划时,本打算采用噪音测量器测量空气的污染程度,但是他们没有借到仪器,又不愿浪费钱去买一个。最后一个学生想出办法:只要准备瓶子、管子等简单的东西,然后到不同的地方装上空气,最后把装有空气的瓶子倒过来用管子输入水,哪个瓶子中的空气多即二氧化碳多,就表明那里的污染大一些[5]。这一建议正是源自学生看书获得的知识,建议被采用后,该生在活动中展示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尽量使学生已有的学科课程知识和通过课外学习获得的知识都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应用、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当学生能够根据活动中的具体状况活用书本上的知识,把理论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他们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获得对已有知识的反思能力。这会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三)强调课程内容的改变和延伸

实践哲学的对象面向整个与人有关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一个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整世界中,而且这些要素交汇融合、彼此联系,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社会的人的存在的需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涵盖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自我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在亲近自然,参与社会和与他人积极交互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要勇于打破教室和学校的束缚,将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界融合起来。首先,活动的课程内容要亲近自然,丰富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与认识,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并进一步促使其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社会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劳动观和道德观等。这也要求学校要呼吁所在社区和社会各部门的积极协作,配合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争取在各地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再次,要重视学生与他人或自己有意识的交互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

实践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以生成论为主导的思维范式,它要求以生成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等。

首先,学生在与实践活动的“对话”中,不断生成发展成为“新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已有的僵化的课堂,引导学生投身于实践生活中,启发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分析、思考和判断发展、锻炼自己的思维,并在多种可能性之间通过慎密的思考和负责的行为不断发展成为趋于完善的“人”,成为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能动自觉的主体。

其次,实践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固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复杂的,随时都可能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发现新问题,生成新课题,自主完成方案、计划的修正和调整,确保活动效果的实效性。例如,某学校以“牛奶”为主题进行了系列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在教师讲解牛奶的营养、牛奶与健康的关系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牛奶这么好,那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喝牛奶,而农村的小朋友却很少喝牛奶呢?”显然这是活动过程中生发出来的问题[6],只要教师积极地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该活动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因此,对活动结果评价也应该以发展性的评价为主,即学校和教师不应过多地关注活动的结果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作品,而应注重学生能力的获得和生命的成长。即使活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教师也不能盲目地否定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应肯定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并汲取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总之,实践哲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实践哲学的复兴为综合实践活动走出困境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契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回归实践哲学,回归本真的实践,根植于实践才能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2]孙晓毛.略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

(4):1-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97.

[5]陈宏贞,贺方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J].科技资讯,2008,

(32):216.

[6]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探索月球奥秘
来自月球的回望
月球之旅
探索月球奥秘
月球奥秘知多少?
我爱我家
我家的一件珍品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月球动物园参观记
我爱我家
探索月球奥秘的作文
我爱我家
时间银行
我爱我家
月球之旅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公文办理
关于秘书素养的几点思考
浅谈信息标题的制作
党委秘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准备会议通知须知
公文格式
机关行文根据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之主旨突出观点明确
公文主要种类
行文规则
浅谈资料的整理
秘书工作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
对一封倡仪书的评改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之字词规范标点正确
2011年个人工作报告总结
某房建施工员实习总结报告
土建施工员的工作总结
土建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施工员年终总结
到道路工程公司经营开发部见习总结
建筑工地工作总结
水电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
施工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预算员2010 年工作总结
现场安全管理的几个误区
安全员年度总结
化工建筑的抗爆设计
园林绿化工工作总结
施工心得给设计人员的建议
《太阳》 教案讲义2
《妈妈的账单》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太阳》随堂练习 提高篇
《太阳》 教案讲义1
《太阳》 相关介绍
《妈妈的账单》 趣闻故事
《太阳》 趣闻故事
《月球之谜》 教师语录
《太阳》 考点练兵2
《太阳》随堂练习 巩固篇
《猫》
《妈妈的账单》 考点练兵2
《妈妈的账单》 考点练兵1
《妈妈的账单》 范文习作
《太阳》 知识点精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