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原则

试论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原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1

试论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原则

"

论文关键词:教育类课程 研究性学习 建构意义 建构原则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铸造师魂的良好载体、是增强教育类课程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方式、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途径。高校教育类课程应遵循自主性、问题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个性化原则,正确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教育类课程面临着更加艰难和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教师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又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担任培养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类课程,内容和方法上既无法满足教师培养的需要,也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高校教育类课程是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教育类课程的质量是提高未来教师素养的重要指标。要真正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已是势在必然。

1.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铸造师魂的良好载体。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和育人,教师的师魂就是热爱和创造,热爱教育对象,热爱教育事业,创造性地传授知识,创造性地塑造人格。而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都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只有用正确的大学精神才能形成未来教师的师魂。洪堡曾经说过:大学“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一旦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是不需要从精神的深处创造出来,而是可以通过收集把它广泛罗列出来的话,则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且将永远丧失殆尽”。大学的职能要求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还必须是一个研究者,要求学生也不应只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以探索学问为己任。这就要求大学课堂不能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在掌握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载体,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从本质上说研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思维过程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高校教育类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形成未来教师创造和研究的风气,执着和热爱的态度,把教师工作真正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来对待。

2.研究性学习是增强教育类课程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方式。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大大减小,教育类课程地位明显下降,课程更新缓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缺乏创造创新;教学管理松懈,到课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因为缺乏体验,积极主动参与的环节少,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只有大力改革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真正贴近社会实际、贴近教育现实、贴近学生需求,研究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使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走出困境,增强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3.研究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途径。素养是什么?它是在先天和后天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身心特征的合金。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人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良师和名师都是经过长期的磨励而造就的。过去师范院校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对学生的未来教师素养和技能特别重视,开设了不少专门的课程,进行了许多强化训练,使得那些未来的教师学有所专,学有所研,走上教师岗位能很快脱颖而出。而现在专门的师范院校已经很少,就是专门的师范院校,占大头的还是非师范类专业。就是真正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也不一定人心思教,因为将来能不能当教师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叹当今大学在校生教师素养的低下。因此,心须改变教育类课程只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忽视教师素养培养的做法。在各个年级开设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状况要求高校教育类课程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强调重视学习者的需要以构建他们的知识结构,已经部分地导致了从‘灌输’方式向教育辅助下的‘发现’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其主旨就是力图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不仅要大力提倡,更要精心地建构。

1.自主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师范方向的大学生们大多还是对教师职业抱有一定兴趣的,他们也很想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他们内心里也感觉到自己存在某种欠缺和不完满从而产生了学习提高的愿望,追求的是通过学习以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类课程学习恰恰对此较少关注。“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充分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目标完全由老师定,内容完全由老师安排,方法完全由老师掌控,评价完全由老师主导的状况,开展以“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的研究性学习,学习他们最想学习的,体验他们最想体验的,研究他们最想研究的。紧紧围绕教育现实,切实解决教育问题。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 "

2.实践性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教师素养不是几堂课能教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体悟和实践。而现在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开展实践性活动。教育现象是非常具体生动的,教育类课程理应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是从实践中明确教育研究课题。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问题,没有问题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来源,大学生们也清楚存在的教育现象,但就是难以提出问题,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二是在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解决起来还真不那么容易。囿于故纸堆中,局限校园教室,当然也可以做出一些研究成果,但真正要解决教育问题,无疑要走出书斋、融入社会才能完成。三是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研究性学习成果。因此,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应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也应为实践性目的服务。因此教育类课程应围绕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见习、实习、设计、调查、研究等,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3.问题性原则。批判力是指人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层次越低问题越多,层次越高问题越少,幼儿园里问题最多,小学还可以,初中就少了,高中更少了,大学几乎没问题了,这是极不正常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知识可以免于理性的批判和质疑,任何知识不过是个体建构新知识的材料和资源,只有对以往认知进行批判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才有人类认知的进步和发展。在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和“中心”的意识和习惯,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背熟现在的结论,应付机械的考试。而是要结合情境和案例,提出富有见地的问题,找寻多种可能的答案。

4.创造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过程。教师无法告诉现成的答案,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多种可能的,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发现和获得。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展示,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创造性探究。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习者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目标就是形成动态的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而不是具体的、静态的结论或规则性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高校教育类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上述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知识的建构过程,应该是一种富有成就感、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学习。

5.个性化原则。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带有强烈的权威主义痕迹,话语权被少数所谓的专家独占,学生很少拥有话语优势,学习过程表现为对文本课程的简单机械的接受和由外而内的强制。本来就只有少得可怜的几门课程,考完一门课程就算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这使大学生们囿于一种占有式的学习而难以自拔,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牢记所学过的知识以顺利地通过考试,学习的基本方式就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和灌输,这就完全泯灭了大学生的个性。个性化原则要求大学生不是以理性推理和验证的方式进入教育文本,而是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展开理解和沟通,以期达到超越事实材料、拓展自己的视界,充分尊重大学生们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学不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教师不能完全用事先预想的结果去框束学生,而应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尝试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自由地表达个性化的创意和遐想。只有对教育问题获得了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研究”,也只有在求知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自我体验,才能算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创造性的迸发,真正提高教师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 [J].高等教育论坛,1987,

(1).

[2]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9.

[3]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332.

[4]张金梅.什么知识最有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3).

[5]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

(9).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爸爸看了我的短信
校运会上1500米决赛
期中考试
春游苏州乐园
竞选大队委
校运会
我学会了做烧饼
春游
记得的那一天
回忆童年有趣的事情
一件让我脸红的事
第一次叠被子
毕业演讲稿
这真的是友谊吗?
我为自己骄傲
被告可以主张损益相抵或继续行使装潢费用的求偿权
离婚损害赔偿与一般损害赔偿的区别
民法法典化及其限制
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的诉讼地位
民事诉讼中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责任浅析
所有权概念新探
物权法体系设计问题之我见
民法典的形式理性和中国市民法理念的培植
机动车与行人之间
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探究(中)
论渔业权的法律构造、物权效力和转让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研究初步(上)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应界定的几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异化及土地储备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上)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片段与评点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人格教育点滴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把语文课搬到网络上去──《长城》教学一得
谈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的思考
《巨人的花园》教学点评
研讨《长城》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猫》教学指要
《乌塔》教学后记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