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

关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1

关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

"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性行为的价值观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出于对艾滋病日益增多的忧虑,历史上以某种晦涩方式流传的性知识开始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领域,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努力正在付诸实践,但是有关性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的争论一直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只有秉承性教育的基本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才能让更多的教育对象认识身体了解性,从而摆脱由于性无知而造成的一切原本可以避免的个人和社会的悲剧。

【论文关键词】性教育;健康教育;性别教育

在国内外大多数文化中,性一直是宗教价值观、社会禁忌和法律制度所要管束的首要目标,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这是因为性及其各种表征,如性别角色和性角色遍布在我们身体的各个层面,因此,研究身体研究性就成为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身体、了解性,然而怎样及如何传播性研究的成果,美国和中国的性教育有着不同的路径选择。但是,性教育应该始终秉承的宗旨是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这是由于性的复杂性所致,因为它包含“生理性别、社会性别身份、性别角色、性取向、性欲念、欢娱、亲密关系和生育等等因素。”

l性教育有利于消除身体控制中的性无知

一个社会对其成员的性控制无论采取什么手段,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禁止性知识的传播。罗素说:“最初,人们只蒙骗女性,因为人们希望她们的无知能有助于男性的支配地位。然而,妇女竟然逐渐接纳这种观念,认为无知对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由于妇女的影响,人们开始认为儿童和青年,无论男女,都应对于性的问题尽可能的无知,但是,这种人为地使男人、女人和孩子对有关性的事实一无所知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因为一个(涉及两性关系的)制度若要依靠这种无知去维持是根本行不通的。

就以男女两性身体构造的知识为例。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成男女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理性别,并非是自古皆然的认识,而是直到18世纪末才逐渐成形的医学论述。原因就在于,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晚期,西方性医学论述的主要框架是单性模型(或称单体模型),即男女并非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生理类别,而是同一种性别的不同变种,即把男体结构视为解剖形态学上的标准型,其它生理结构则是偏离这个标准型渐次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的医学论述中其实只有一个身体,就是男人的身体,而女人的身体被视为是男性身体的向内翻转,“把女性的阴道往外翻,然后再内翻……并且将男性的阴茎对折,你将会发现两者的结构各方面都一模一样”。

《旧约圣经》在“人世之始”中形象地解释了这种单性模型产生的原因:“上帝使人沉睡,并趁人熟睡时,取出了人的一根肋骨,并裹以肌肉,造成了一个女人,领她到男人跟前,然后,男人说道:‘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她将被称为女人,因为她取自男人之身”’。

然而,这种单性模型的哲学来源可回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基本要素是冷、热、干、湿4种质性,或称为4种原动力,这4种质性本身并不单独以物质形式存在,但是它们的互相组合构成了物质世界的4种基本元素:火(热且干)、空气(湿且热)、水(冷且湿)、土(冷且干);古希腊医学家恩培多克勒据此提出了人体构成的四根说:血液是火根,呼吸是空气根,液体部分是水根,固体部分是土根;希波克拉底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液说:血液出于心脏(相当于火根),黄胆汗出于肝脏(相当于空气根),黑胆汗出于胃部(相当于土根),粘液出于脑部(相当于水根);古罗马医生盖伦对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加以运用,认为人体是由4种体液组成:血(湿且热)、黏液(冷且湿)、黄汁(干且热)、黑汁(冷且于),这4种质性彼此之间有高低优劣的次序,即热/干的物质优于冷/湿的物质,前者构成了男体,后者构成了女体,因此,女体与男体的差别就在于女体缺乏足够的热量将反转入内的生殖器向外挺出。

再以对月经的认识为例。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单性模型都认为身体分泌的液体,如精液、经血、乳汁等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月经并不是女体才有的生理特征,男人也有类似的经验,只是他们的“经血”可能是从鼻子或其它部位流出来,对于妇女来说,月经是其地位低下的象征。亚里士多德在《梦幻》中写道,行经的妇女会用血腥的云玷污任意一面镜子;公元1世纪的普林尼在长达37卷的《博物志》中说:“接触经期中的妇女会使酒变酸,庄稼枯萎致死,剃须刀变钝,铁生锈,蜜蜂被杀死,并且会有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恶臭……”到了现代社会,那种认为“经期女子触摸食物就会污染食物”的看法还盛行在知识界当中,比如,1878年,《英国医学会刊》花了6个月的时间去讨论“火腿在月经来潮妇女的触摸下会不会腐败?”的问题。"

最后再以对同性恋的看法为例。研究阿提卡红色人像花瓶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腊社会中,同性恋是很普遍的现象;到了圣经时代,同性恋行为才被视为是对上帝规定的自然秩序的歪曲,是贪欲和信奉异教邪说的结果,在《创世记》中,上帝毁灭所多玛城就是因为该城以同性恋泛滥而著称;统治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则认为“同性恋引起饥荒、地震和瘟疫”,因此,为防止国家和城市的毁灭,必须严格禁止同性恋现象,惩罚手段之一是公开示众后处以宫刑。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性犯罪一性变态一承认同性婚姻的漫长过程;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主流社会对同性恋者存在严重的社会歧视,如1990年前后,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警方大规模抓捕同性恋者,而且“法外施刑”的现象也较普遍,媒体则把同性恋行为艾滋病化,在舆论上对其进行“艾滋病恐惧”地讨伐……虽然医学界和性学界在推动社会正确认识同性恋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对同性恋者的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败坏的坏人”——“政治上接受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罪人”——“应该享有人道主义关怀的病人”的转变,但是,要让社会接纳同性恋者不是病人而是正常人的观点,恐怕尚需时日。

2青少年性教育是综合性的健康教育

正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性之所以被赋予如此重大的意义,是因为它成了了解个人生活和全体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福利的人口处”,所以,在《性教育指导手册》一书中,性教育的目的被概括为11个方面,如“使个人具有号陛有关的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成熟过程的应有知识;驱除个人在性发展和性调节有关事项和种种担心;对个人与男女两性间的关系具有洞察力,帮助他(她)了解自己对其他人的义务和责任等”。我们分别以美国与中国的性教育为例,来看看其性教育是如何及怎样实现这一目的的。

2.1美国性教育

20世纪初,美国的部分学校就已开设了性教育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性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内,例如,1965年,美国成立“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1968年,在宾州大学建立“医学中的性教育研究中心”,但是,直到上一世纪80年代艾滋病流行时,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起性教育,性教育课程和计划出现在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学院和职业学校里,但是,围绕着在学校进行何种性教育及如何进行性教育的争论一直方兴未艾,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纵观美国一个世纪的性教育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主题、目的、内容、教育方式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世纪初叶,性教育的主题是反对性,性教育的目的为不鼓励性行为,教育内容为性的危险性、性的解剖、生理和优生学等,讲课方式通常为小组形式,只面向男生,目的是禁止性交;第二,20世纪中叶,性教育的主题为性道德,强调家庭生活中健康的性,讲课内容为家庭生活、生殖、性病、正常的性,以讲讨论方式为主,对男女生分班进行性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减少少女妈妈的数量;第三,20世纪下半叶,美国修订了学校性教育大纲,内容包括6个方面:①人类发育:包括了生殖系统解剖和生理、生殖、青春期发育、性认同和性倾向;②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友谊、爱、约会、结婚和一生的承诺、做父母;③个人技能:包括价值观、做决定、交流、自信、协商、寻求帮助;④性行为:包括人生中的性、手淫、性行为、禁欲、人类性反应、性幻想、性功能障碍;⑤性卫生:包括避孕、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性虐待、生殖卫生;⑥社会和文化:包括性和社会、性角色、性和法律、性和宗教、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差异、性和艺术、性和大众传播媒介,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识并培养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现在,那种只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开始扩展到全社会的所有人群,形成不分年龄的全民性教育。所谓全民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在四个教学大纲中:第一,早期性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也包括其他成年人,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第二,学校性教育,从幼稚园高班到12年级,以学校教育为主,受教育的对象为在校儿童和青少年;第三,大学性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可修学分的性学课程,让在校大学生接受性教育;第四,成年性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主,对社会大众进行性教育专题讲座。

2.2中国性教育

当然,我国各级学校开展的性教育效果并不尽意,因为其主要内容是禁欲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只给学生生理器官的名称、位置和解剖功能,以怀孕和染性病的危险来劝阻青少年不要参与性活动,以此抑青少年的性冲动……尽管如此,家长还是担心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有变相的性诱导嫌疑。

美国心理学协会(APA)表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计划不应该只是性的节制教育,应该包括一整套综合的性教育计划,如保险套的使用、避免艾滋病毒的方法以及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等,因为禁欲式性教育虽然延缓了青少年性活动的开始时问,但是,只有完整综合的性教育才能帮助保护青少年免于怀孕,并帮助他们免于经由性行为传播的疾病。

由于性涉及到伦理道德、家庭社会、婚姻爱情、性心理等诸多领域,所以,我们认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控和承担责任,因此,目前国际通行的性教育模式是重视性道德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其中涵盖爱情、家庭、婚姻、个人权利和健康知识等内容。1997年以来,美国伊芙·恩斯勒创作的《阴道独白》之所以被译成5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的内地和港台地区上演上千场次,就是因为《阴道独白》的上演提供了一个开综合性性教育的平台;只有让女性从了解自己的体开始,才能让她们更好地维护自己,保护自己,从而男性一起实现男女平等,社会和谐的目标。

3青少年性教育是避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

在1934年出版的一本名为《生命之迷》的性教育手册中这样写道:“进入青春期前,可以说性本能呈中性,男女儿童两小无猜,没有意识到那沉睡于体内的主宰性力量。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男孩子有了比较专横的态度……和从前相比,他们欲望强烈,行动勇敢,思维敏捷;女孩则变得比过去胆怯和害羞起来”,今天的性教育者应该对这些不健康甚至有害的陈词滥调保持敏感性,因为它们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地认识性问题和性别问题,性萌动的青春期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再造的大好时机,因此,把避免刻板印象的性别教育纳入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升他们(她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并形成尊重他人的理念。

我们知道,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两种性角色: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是技术熟练、进取心、主动、竞争力、抽象认知;而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是自然感情、亲和力、被动,等等;也就是说,性别角色是对性别界定的一般表述,换言之,作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扮演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角色。正是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使得女性的性行为受到了严格的文化约束,例如,在女性的经期、怀孕期、哺乳期中,性交禁忌是普遍存在的;相对而言,男性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的双重标准仍具效力,例如,在大多数一夫一妻制文化中,男人的通奸行为得到了较女性更大地宽容;男性婚前与许多性伴侣发生关系是可以接受的;男性在性的数量和花样等方面拥有较大的支配权等。

男女性刻板印象很容易地被解释为内化的性角色,但是,它们不过是文化习得或社会化的产物,正如福柯和巴特勒等人一再强调的,“独立于论述之外的,未被论述污染过的,先于论述的身体根本不存在”…。社会和文化为什么要建构性别呢?主要是三个目的:"

第一,就是为了便于对性意识进行社会规范及控制;第二,能够将五花八门、互不关联的各种性功能统合起来,并且将它们之间原本的不一致性掩盖起来;第三,在论述中性别便以结论的姿态出现,被视为是一种内在本质,而正是透过这种内在本质才能制造出与性感觉、性愉悦、性欲求互相呼应的举止习惯,而这些举止习惯也只能在这种内在本质的框架下才能被理解,一切社会化作用倾向于对女人实行限制,这些限制全部与被视为神圣的身体有关,应被纳人身体的配置之中……。她们学会穿不同的衣服,这些衣服适合连续不断的不同情形,从小姑娘到生育年龄的处女,从妻子到母亲,她们通过无意识的模仿或明确的服从,“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束腰带或头发,走路时让身体的这个或那个部分摆动或保持静止,显示面部表情和把持目光的良好风范”,于是,女性服从角色的塑造过程,“似乎可以在鞠躬、低头、弯腰、低垂这些事实和弯曲姿态中找到一种自然的表现,相关的顺从被视为与女性相称,基础教育倾向于反复灌输整个身体或身体这个或那个部分的举止方式,如微笑、垂下眼睛、容许别人打断说话,展示了人们如何教妇女占据空间、走路和采取适当的身体姿态。”

当然,学术界认为性别刻板印象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和阉割情结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羞耻、厌恶、同情)在女性身上发展得较早,而且较为顺利,一般来说,女孩的性抑制倾向比男孩要大,这种倾向是由于女孩的被动的性角色所致。由此,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女人的被动性和她的性表现方式使她表现为受虐的倾向,而男人则表现为施虐倾向。

文化人类学家以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民族志写作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性别与气质》一书中,米德把她所研究的三个部落男女气质与弗洛伊德关于男女角色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阿拉佩什部落,男人被培养成合作型的性格,他必须满足其他人的需要,没有攻击性,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认为性不是性别的主要差异;在昌布里部落则是另外一回事,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具有攻击性,不讲究感情的和谐,在性方面很有个性,实际上,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没有母性情感,而这种感情在阿拉佩什部落那里却是普遍的;在蒙都哥莫部落,性的优势地位恰好倒过来了,女性在性生活中处于支配的地位……。米德指出,一般的女性气质在一个部落里为男女共有,在另一个部落则男女全无,因此,她的结论是,在强大的文化面前,人类的本性是微不足道的,男女两性在性角色方面的差异是文化的结果。

正是由于男性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性别的常识性知识绝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或者完成的事实,因此,性教育工作者就有义务把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纳入青少年性教育体系中,让青少年不断地调整性别认同和性别观,形成有利于男女平等的性别环境,营造出男女和谐的性别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迎接奥运,让文明在心中传递
家乡的小河
精彩的消防表演
电----人类的导航者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小虾
东方明珠——上海
我的愿望
祖国在我心中
保护水资源
一次有意义的班会
Li Ping ’s Bedroom(李平的卧室)
诚信的价值
扫墓有感
体会奶奶的一天
全县中学教研工作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中学2011-2012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
人民检察院政治处2009年工作总结
发明与设计教学工作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2009年度工作总结
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人生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计划
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计划
小学综合教研组上半年教研活动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二学期体音美教研组工作计划
中学第二学期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环保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研究进展(1)
浅析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模式(1)
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1)
如何评估市场研究公司
对财务分析的再认识——SAS财务分析方式(1)
校办产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究(1)
让资金从一个“漏斗”进出(1)
资金控制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应用(1)
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1)
美国小企业融资及其启示(1)
如何加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1)
解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第8号——经营分部》(1)
浅析工业企业基建业务财务管理(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1)
关于资产减值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评析
《老人与海鸥》说课设计
《灰雀》说课设计
《雷雨》评课稿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有感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
《怀念母亲》说课稿
《比尾巴》评课稿
《窃读记》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北京》评课稿
《画风》教学反思
《将相和》说课稿
《棉花姑娘》评课稿
《凡卡》
《浅水洼里的小鱼》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