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型图书馆都已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为图书情报信息的充分揭示和快速交流提供了方便。用现代化的手段代替手工编目,既是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古籍编目工作者的夙愿。中国古籍数量浩繁,散落全国各地,除了大型图书馆以外,很多中小型图书馆也藏有大量古籍。目前,有条件的中小型图书馆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计算机进行多种类型的古籍书目数据库编目制作,但建库经验及知识极其缺乏。甘肃省图书馆在西北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此略陈己见,以期有所裨补。

一、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古籍藏书状况

二、甘肃省图收馆西北地方文献古籍收录范围

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各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五省边连地界有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载体的975年以前的文献资料,均属西北地方文献古籍的收录范围。

三、西北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与其它书目数据库之区别

8 许多古籍在一个题名下含有许多子目,很多读者只需要了解文献组成部分或某张照片而不是全文,为此我们设了327字段(内容附注)用于子目及重要内容的揭示。

9 古籍中繁体字较多,系统所使用的字符集中不含有这些繁体字,因此我们设定了393字段,用规定的形式、符号和文字描述字符集所缺字符,并注明其汉语拼音读音。

12 所编古籍文献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版本相同的文献装订在一起,为了揭示另一古籍文献,我们设立了488字段。

14 606字段记录著作的内容主题。该字段本馆选定:西北地区——地方文献、地方文献——西北地区,作为西北地方文献的统一检索词。

15 610字段是用于表示著作主题内容的自选关键词(自由词),不是取自主题规范表,选词最多8个。我们规定,某些文献题名用词直接用作标引词含义不清者,应廓清其实际含义,另外用适当的词标引;尽量少用读者想不到的措辞形式,避免用不起作用的词;有些文献在标引时应舍去次要的主题概念;词的简称形式必须换成全称形式;宗教文献的标引尽量少用“戴帽”性质的词;民族文献的标引,以民族名称主题词为主标题。

16 古籍分类号按刘国钧分类法分,其分类号著录在686字段。

总之,以现有软件为基础,以《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为主导,再根据古籍及地方特点,是我馆建立西北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最根本的指导方针。

〔出处〕 图书与情报2002(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郊游
我的语文老师
七星岩
难忘的一件事
跑跑经典,我的最爱
保护青蛙
未来的教室
我的文具盒
秋天的风景
冷餐比赛
妈妈,我爱你
奇异的景象
游皇城相府
美丽的银杏树
快乐的五一劳动节
证券公司职工入党申请书
教师入党申请书范文1
2009年最新社会工作人员通用入党申请书
2010银行员工入党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把心交给你(庄严时刻)
工人入党转正申请书
在岗职工入党申请书
街道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
教师入党申请书
国家公务员的入党申请书
企业员工入党自传
2009年教师入党申请书
2010国有企业员工入党申请书
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范文2篇
参加工作后的职员入党申请书
谈淳美的“母亲艺术”:陕西民间刺绣
基于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分析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艺
语文教学中教师魅力语言的生成
浅析话语策略与民族身份
谈版画的创作与艺术修养
我国服装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试论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工业设备的市场营销模式创新
浅论“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保险营销模式及借鉴
论蒙克的艺术创作心理
论我国目前景观设计中的误区
关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创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三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可贵的沉默》综合资料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二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探究活动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三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三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二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