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浅析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研究

"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南地区;边疆教育;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国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同化,而重视边疆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许多法令,制定计划大纲,专门成立了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边疆地方政府也兴办了大量的边疆学校,培养边疆人才。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称为“边疆教育”、“边地教育”、“边民教育”、“边胞教育”、“苗夷教育”等。边疆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疆教育是以边疆所居住的人民为教育对象,狭义的边疆教育是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为教育对象,这是通常所称的边疆教育,也即是本文研究的边疆教育。为保持原貌,按当时的语境,仍然称少数民族教育为边疆教育。本文所指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康四省。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边疆教育的法令,专门成立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

一、国民政府发展边疆教育的政策

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蒙藏教育计划》,“本计划一面顾到全国教育统一的宗旨,一面也注意蒙藏地方实际的事实”,有不能完全适用内地教育办法的,有相当的变通办法。要求蒙古各盟旗、西藏各宗(西藏相当于蒙旗的行政区域)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筹划和掌管这些地方的教育事宜。决定在首都、康定二处,各设一国立蒙藏学校,应在两年内完成;原有的北平蒙藏学校也应整理而使之充实。计划蒙古各旗、西藏各宗及等于宗的地方,酌设小学若干所,在1931年以前,至少各须成立一处,以后逐渐推广;在蒙古、西藏重要地方,按照社会需要,各设一职业学校,限六年内完全成立;蒙古、西藏重要各地,及新疆各设一中学、各设一乡村师范学校,限六年内一律成立,并提出了中学和乡村师范学校设置学校的地点和招生区域。

同年,教育部订定了《边疆教育实施原则》,包括边疆教育的目标、计划、组织、经费、设备、课程、训育等七方面内容。关于边疆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四点:一是力谋边疆教育之普及与发展;二是以谋边境人民知识之增高,生活之改善,并注意其民族意识之养成;三是由教育力量力图边疆人民语言意志之统一;四是力谋边疆各民族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意识之增高。各级学校之课程,根据内地各级学校课程之标准,并斟酌边疆各民族情形编订,规定各级边疆学校的教材应特别注意“中国民族之融合的历史、边疆和内地之地理关系、边疆各民族人民和国民革命的关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边疆各民族之历史及事实、边疆各民族人民地方自治和民权主义的关系、边疆各民族人民经济事业和民生主义的关系等”内容。

1934年,教育部颁布《捐资兴学褒奖补充办法及待遇章程》和《补助蒙藏回学生升学内地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大纲》等。并于1936年10月,通令各省市对西南边疆学生来内地求学者,应比照蒙藏学生章程,予以优待,以示提倡。

1935年,教育部拟具了《推行西南边疆教育方案》,准备在西南地区设立苗民小学14所,其中云南小学8所,贵州小学6所,并于各省原有师范学校内,指定一、二所添设边胞师资班。1936年,教育部又拟定《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预定在各边疆省份,酌情设立普通小学。"

1936年,又议定《有关边疆教育基本实施纲要》五条。1938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几经讨论,草拟边疆教育方针及办理边疆教育原则。嗣后,经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研讨,到193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了《推进边疆教育方案》,并获通过。这一方案首先使边疆教育有了明确的方针,即“旨在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分之文化,并促进其发展”。其次,分列各级边疆教育的中心目标。此外,《推进边疆教育方案》对于培养边疆教育师资、编译边疆教育用书、推进边疆学校教育及研究边疆劝学制度等项,均有具体规定。

1941年秋,教育部与有关机构筹划呈准,公布了《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要》,作为边疆教育的保障。随后,教育部制定《各边省推进边疆教育三年计划》,对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及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标准,要求各省在可能范围内,拟定实施计划。在西南各省中,四川、云南、西康均按要求订定各省边疆教育三年计划。

边疆教育的实施分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西南地方政府两部分,下面分别叙述。

二、教育部边疆教育的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对于边疆教育更为重视,于重庆附近设立国立边疆学校,招收边疆青年,作为升人普通大学的准备教育。校内附设边疆教育、行政、卫生、畜牧、兽医等专修科,以造就边疆建设人才。

同时,鼓励边疆青年到内地学习。边疆青年有的进人上述专门的蒙藏学校或附设的蒙藏班学习,有的进人内地的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国民政府令地方选派边疆优秀青年,就学于内地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

三、西南各省的边疆教育

在中央的倡导下,西南各省政府也十分重视边疆教育,积极推行边疆教育。西南各省都依据上述的方案,或计划,或纲要,设立边民学校,招收边疆青年,对于来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优待。"

教育首先需要培养师资,云南省决定在省立昭通中学内附设边地师资班,以训练少数民族师资为目的此外,先后设立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宣威乡村师范、大关简易师范(1940年改为大关乡村师范)、佛海简易师范、蒙自师范学校、个旧简易师范学校、广南简易师范学校、思茅师范学校、保山师范学校、鹤庆师范学校、永胜简易师范学校、镇南师范学校、大理女子师范学校、景谷简易师范学校等。

贵州早已设省,与普通边疆省份不同,如果就地理、政治而言,贵州并非边疆。但贵州少数民族约占人口的1/6,散布于黔省各地。因此,贵州作为边疆更多是从“文化”角度出发。

1935年春,蒋介石到贵州,提出在贵州教育经费内每年至少拨出10万元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经费,贵州边疆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同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特殊教育委员会,专门管理民族教育。

1936年,二十军军长杨森到贵州,从昭通到石门坎,选苗族青年数人送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读书[}z}。杨森提出同化苗夷的工作,主张凡部队驻军地,接近苗夷的地方,均须实施短期教育。1936年,杨森驻军安顺,以兴办学校,启发民智为己任,与当地绅士杨庆安等组织安顺苗民文化促进委员会,设一、二、三中华小学(针对石门坎教会的光华小学),并设中正夜校及中华民众学校,经费由二十军拨给。后因抗日战争开始,二十军开拔前线,学校移交给县政府,又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

20世纪40年代后,贵州省教育厅拟定了《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并于教育厅下专门设立了边地教育委员会,作为推行贵州边疆教育事业的最高组织机关,规定在边民聚居的县政府设立边民教育促进委员会。1946年,贵州省政府制定嗒加强边胞教育办法》,关于教材之编纂,边胞学生的优待,师资的培训,习俗的改良等都详细列人,内容十分丰富。

1938年,贵州省政府在青岩成立了贵州省地方方言讲习所,第一期收容约50名学生,半年后毕业,主要以研究苗夷语言,辅助推行政令为任务。但由于诸多原因,第二期不能招生,后来交给省训练团办理,改为方言讲习组,但无成效。

1941年,贵州省在台江举办国民教育师资训练所,从镇远、铜仁、都匀三个区中少数民族较多的县份招收学员,以培养少数民族教育师资为目的。该所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公费待遇。1944年夏,此训练所迁往炉山县属的凯里镇;改为炉山师范学校,校长由少数民族人士吴修勤担任。"

四川各县的少数民族教育计划中,提出:“凡边境接近夷区的县属各学校,尽量招收夷族子弟,予以较优的待遇,并由附近夷民之团丁,切实劝导其向学,以期同化;并计划设立短期义教于附近夷区之地”。依据教育部《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中在各边疆省份酌情设立普通小学川的要求,四川省决定在宁属、雷波、马边、屏山、松潘、愚功、波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酌设普通小学若干所。西南夷族文化促进会执行委员岭光电、王奋飞等呈请行政院,“请求规定待遇夷族学生章程,补助夷族私立学校办法,并令中央政治学校在各夷族集中地区,筹备政治分校。”

民族学家李安宅在抗战时曾担任教育部视导员,曾于1941年对四川、西康、甘肃三省边区教育情况进行视导。他对边疆教育行政、边疆学校教育、边疆社会教育、寺院教育等方面进行考察后,写出了专门的报告书,对川、甘、康、青四省交界地区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提交给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

四、结论

综观民国时期西南几省的边疆教育,虽然都称为“边疆教育”,但是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康各有不同,各代表不同类型。梁欧第先生将其分为:西康的边疆教育可称为学差教育(老百姓认为让小孩读书是当差),四川大小凉山的称为课罗教育,贵州的边疆教育称为异化同化教育(由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教育是异化教育,由中央和贵州省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民族教育称为同化教育),而云南的边疆教育与国民教育趋同。

总之,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对于开发边疆,培养边疆人才,提高边疆人民的文化,改善边疆人民生活,加强各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综观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西南几省中,“川、滇、康三省,因为经费人才较充裕,边疆教育成绩较好”。民国时期“厉行尚同运动,务使全国任何宗族逐渐趋于一种信仰,一种文字,一种语言,一种习俗”,当时的政府认为边疆教育是一种有时效性的教育,它的“最高的目的在于求本国境内各族人民文化现象之统一”,一旦“达到国内文化现象之统一,各族情绪之合一,中华民族之永固”(国民政府内政部:《边疆教育政策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十二全宗(2) 1431卷)时,即是边疆教育时效消失的时候。可见,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同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第一金属于谁?
my big family(我的大家庭)
中国跳水队
老枪王义夫
暑期工作
奥运与健身
I missed my par At college(在大学我想念我的父母)
无题
开幕式大猜想
我的暑假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love environment(爱护环境)
我的暑假
in travel and air travel(航空旅行)
我最喜欢的中国体操队员
商业银行分产品业绩核算研究
基于货币视角下的物价走势分析
关于对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
关于对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构建大学生权利申诉救济制度的思考
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ERP的实施
试论历史教学与道德培养
给学生一点时间
制度视角下的经济转型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青年异胜交往硇发展结征、心理功鹾和存在硇问题酮究
关于教学改革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关于对我国民族教育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生猪代养产业链模式经济分析与发展趋势判断
城市住宅特征价格定价法探讨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
《比尾巴》教学设计
《比尾巴》教学设计4
《比尾巴》教学设计2
《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教学案例
《影子》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3
《影子》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阳光》教学设计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4
《比尾巴》教学设计3
《阳光》教学设计
《比尾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