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语感与文化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语文 教学
论文摘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成为目前中学教育的难点,本文浅谈文言文的教育方法及文言文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古代文化的经典,要了解中囤经典,不得不学习文言文,另外古代文化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是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文言文进行文化解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和语感的角度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希望能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沣入新的活力。
1 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好理解,不易记忆,尤其是象用法比较灵活的代词,学生更感到头痛。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文距离中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运用的机会,所以学生缺乏语感。新课标中就提到了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换句话说,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占的能力。在知识的巩周阶段,语感能有效抑制遗忘,同时,它还是文占文运用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学习文言时通过多次反复诵读对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也正是占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另一方而存学习完成后,多次朗读学过的内容,这也是种及时的复习,能很好的克服学生出现的遗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只有多次识记不断强化屺忆痕迹,才会防止其逐渐衰退减弱以至消失。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准确响亮地读出内容。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中,不可少一字,不町多一字。”古人强调反复读,其实也有一定道理。朗读时口、眼耳和大脑一起活动(呆址了信息被多次强化,比阅读默记的效粜更好。另外,多次重复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iF如古人所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语文材料,埘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吟咏的时候,对十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了解,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种境界。”正如苏东坡之诗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能准确响亮地读出内容还只是朗读的基本层次,更高的层次是让读和听的人都为情所动。如果读者能做到读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让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让昕和读的人都沉醉在内容情景中。学生在朗读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和表情、动作。一边读一边揣摩,就能体会文章内容。反复读,熟读成诵时,文章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学生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去。
2 文言文与中国古代文化
文言文是时代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创造的为人类共享的。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人类一代一代地把深刻的内心活动的结果、各种历史事件、信念、观念,己成为陈迹的悲哀与欢乐,都融入祖国语言的宝库中。简言之,人类把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都保存在民族语言中,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代代的人民连接成一个伟大的、历史的活生生的整体。”一部艺术作品无论它如何拒绝或忽视其社会,但总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之中的。"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无疑也是汉文化的载体和写照。德国哲学家赫德尔曾说:“语言的特质就是该国(民族)文化特质。”语言和文化之川存有依附关系,这一点词汇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文言文承载着文化的信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文言文中一些词语集中概括了相应文化领域的思想范畴。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广义的文化即人化,指物质生产及其产品、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和。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规范的、艺术和社会等。
庞学光在《论教育之超越*中说:“人之所以最高,就在于人是以主体性的方式存在的”。只有在教学中正视主体性,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Ⅸ出ifi表》,篇幅长,学生很多不懂,疏通了文意,学生或多或少也能明白个大概。但如果我们能讲清楚此文的写作背景,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诸葛亮的忠君思想,其情真是鞠躬尽瘴,死而后己!一些选文由于极富趣味性与可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感的培养,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言文。中学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诗文,课后都安排有表情地朗读的练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它来作语感训练的材料。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学生的表情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只要入了情,学生自然爱读,情到真处,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双向移情活动,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人物,与其同爱恨,再把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我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法国梧桐树
- 胜似亲人
- 妈妈,你休息一会吧!
- 好孩子
- 黄山风景区导游词
- 九寨沟导游词
- 一件好事
- 小蚂蚁
- 黄龙导游词
- 血汗长城
- 黄鹤楼
- 鲁迅故居
- 九峰公园
- 我们的教学楼
- 詹天佑纪念馆导游词
-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探析-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 论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油田HSE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 园林施工定额管理
- 国有金融企业客户关系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 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变化
-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下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关于优化劳务派遣管理的探讨
- 从三江并流想国企管理
-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 国企管理应符合所有制性质
- 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策略之我见
- 群塔防碰撞方案
- 对现代企业管理中5S管理应用的探讨
-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实事求是小故事
- 《看电视》重点句品读
- 《笋芽儿》之老师语录
- 《邓小平爷爷植树》考点练兵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三)
- 《看电视》作者简介
-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
- 《看电视》老师语录
- 《看电视》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春天的故事》
- 《看电视》重难点分析
- 《看电视》随堂练习 巩固篇
- 《看电视》重点字词梳理
- 《看电视》重点字词意思
- 《胖乎乎的小手》老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