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浅论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6

浅论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继承;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三年多来,在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行为的同时,还存在着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背弃,对《语文课程标准》要义的背离。要注意发现、研究、解决这些语文课改过程中的新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实验到全面推开,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高中课程改革也已起步。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摸索,语文教学展现出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一个清醒的改革者,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在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行为的同时,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当前,有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一、创新与继承的问题——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财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改革都离不开创新,都需要创造出新的理念新的秩序新的价值。创新是一种精神而非模式,是一种动力而非教条。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做到“全新”,只能是对传统的改造与发展。中国教育的基本理论在孔夫子时代就已经形成,中国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到了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与西方教育思想融合,产生出中国式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行为规范,其代表和集大成者便是叶圣陶先生。叶老先生关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教诲,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并且与新课程理念高度一致。对于祖先留下来的语文教育宝典,我们不是研究透了,认真实践过了,而是做得还远远不够。相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已经被挤兑得所剩无几。语文课程改革应该呼唤优秀传统的回归,而不能把“已有的”“过去的”统统“革”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领悟,其实传统语文教育最看重的就是阅读、吟诵、揣摩和感悟;倡导教师、学生要成为对话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和探讨,其实一部《论语》就是师生对话的典范。有人借实施课程改革的“东风”,对语文教育传统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批判和否定,如果不是无知的话,至少也是浅薄与轻率的表现。我国语文教育的确存在不少弊端,有的还相当严重,并且根深蒂固。但是,母语教育的弊端是世界各国都在面对的一个难题,何况汉语言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于对“过去”的简单否定和对“西方”的简单引进。创新不仅需要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思想理念,更需要发扬民族的“草根”的优秀传统。对语文教育来说,还得弄清楚哪些是需要或者可以创新的,哪些是无需或者不能创新的。有的老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体裁创新”,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非常用体裁的套用罢了,何来创新?有的老师提出“情感创新”,那就简直不知道会创出什么新“感情”来了。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不能顾此失彼。以人文性排斥工具性。或者相反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困扰语文教育几十年。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当强调工具性的时候,便忽视了人文性;每当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便忽视了工具性。我们总是以一种倾向替代另一种倾向,而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这当然与从上、从众心理和习惯思维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不善思考、不尚研究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确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理论上厘正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可能是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恰当地过分突出了工具性而引发社会舆论的激烈批评吧,实施新课程后产生反弹,大家都在抢占“人文性”的高地,语文课堂上漫天探讨人文性,而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历史的失误以另外一种相反的形式在重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关切。就语文本身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弘扬人文精神,不能忘记我们教的是语文课;强调工具性,要善于挖掘蕴涵于语文工具性内部的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最近在一个座谈会上指出:“不能只要人文,不要语文。”真是一针见血,语重心长。

三、教学行为转变的问题——警惕两种状况:一是故步自封。二是形式主义

反思三年多的课程改革,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新应该说是很显著的。经过通识培训、《课标》解读,大多数语文教师能接受并理解新课程的要义。但是,从转变理念到转变行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新教学理念固然重要,转变教学行为更重要。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仅有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新行为。较之于理论宣讲,他们亟需教学实践的示范。如果把眼光投向课堂,投向广大地区,我们所看到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老调子、老样子。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给课改抹黑,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样的字词句篇,一样的语法修辞,一样的中心思想,一样的写作特点,一样的老师“讲深讲透”,一样的学生昏昏欲睡。所谓的“平等对话”,无异于以往的一问一答;所谓的“启发式”,成了老师预设答案诱导;所谓的“整体感知”,就是一遍一遍的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许多教师被实验教材里的那么多的新篇目搅得团团转,哪里还有精力在更新教学行为上下功夫?一些热心教改的语文教师在形式的改变上颇费心思,搞一些“花拳绣腿”,必要时拿来表演给人看,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多媒体演示,课本剧表演,辨论会,抢答题……热闹过后,收获几何?一节《斑羚飞渡》,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斑羚、老斑羚、猎人和警察,在课堂上你追我赶,又哭又喊,课是上“活”了,该解决的问题却一个也没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质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有质的转换,这一切都应表现在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既不能守旧不变,也不能搭花架子,玩虚的。

四、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终身受益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真正变为对母语从认知到掌握、同时接受祖国文化熏陶滋养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变为心灵逐渐完善、升华的过程;要促使学生按照积累、感悟、实践、创新的基本规律,进行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太看重知识而忽视实践,太看重训练而忽视熏陶,太看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灵活运用,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太看重“接受”而忽视“创新”……可惜的是。这种状况目前并没有多大改变。自主学习因兴趣不高而难以开展,小组讨论成了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探究学习局限在很肤浅的层面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损于语文学习本身,更糟糕的是会阻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师应积极摸索《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的方法和途径,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转变教学行为的核心任务来对待。知识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就是“鱼”和“渔”、“面包”和“猎枪”的关系。"

五、“独特感受”、“自由表达”与价值取向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教育和引导

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另一种情况,阅读教学中忽视甚至排斥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个性阅读”成了对文本的随意发挥,“独特感受”引发价值判断的错误,是是非非难以辨清,似乎怎么说都对,谁也说服不了谁。读《背影》读出了“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读《孔乙已》发现“造成孔乙已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他智商不高”;读《宋定伯捉鬼》感悟到“再也不能轻信别人”……如此“独特感受”,岂不荒唐!写作也一样,“自由表达”、“真实情感”与主流意识相违背,“创意表达”成了追求离奇与怪异;有的拿传统文化“开涮”,有的竞把“最崇拜的人”写成了希特勒……我们的一些老师往往顾了这头儿忘了那头儿,引导了独特感受自由表达,却忘了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实,独特,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中学生出现怪异思维和出格见解并不奇怪,老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跟落实课标精神并不矛盾。放弃教育是教师的失职!

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学生是最鲜活的资源

“课程资源”这个新概念的引入,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大语文”教育找到了正确的途径和载体。语文教师从此可以冲破教材和“教参”的禁锢,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身手;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从课外开发,也可以在课内来开发。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是最值得开发和利用的。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当师生真正地互动起来,课堂上生成的语言现象、思维现象、交际现象、行为现象,都是鲜活而有趣的教学资源,并且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可惜,许多老师对此却漠然视之。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所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事先准备好了的,即使课堂上有宝贵的资源出现,也会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而白白放弃。当然,这里有教学理念的问题,但更多的恐怕是底气不足、功夫不够造成的。不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善于发现和激励,要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显然有困难。

七、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整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表达中提到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受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多媒体也一样。当多媒体技术不能与教学内容实现整合的时候,它的应有价值和积极作用就会大大丧失,甚至会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效果。有人把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人用多媒体做模拟题、布置作业,有人用多媒体进行刻板的文本解读……直观与局限同在,生动形象与简单幼稚并存,增大容量使“满堂灌”变得更为便捷而无所限制。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真的需要、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要求教师都上多媒体课。实施新课程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语文课还得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文是以文字和语音作载体的,文字和语音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以耕耘文字为已任,任何技术只不过是我们耕耘文字的辅助手段而已。

八、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人们在论及评价机制改革的时候,更多或者主要关注的是中考和高考的改革,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却大大地忽视了。即使有人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但往往由于陈旧观念的作祟,用旧标准来衡量新事物,只看老师不看学生,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一节好课被某些人“点评”得一无是处;而一节老套陈旧的课却有可能备受推崇。那些高高在上的倡导者们,政策和《标准》制定者们,研究和评论者们,大都忙于课标解读、教材培训,而无暇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指导;基层的教学管理者们。则习惯于“常规要求”,又忙于对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不重视,有的甚至于相当反感,并采取得力措施与之相抵触,以保证考试不至于“滑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上的失误和混乱将会导致课程改革方向的迷失。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要想夺取主战场的胜利,必须解决好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必须实现对教师的面对面的具体而有效的指导。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改革终究会变成迷途的羔羊。

以上所述的八个问题是从教学层面提出的,与基层教学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符合母语教育特点的语文教学规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制作幻灯片
记第一次溜冰
打乒乓球
购物无极限
叮叮当当
钱买来的烦恼
童年趣事
我当“老师”
难忘的一堂课
童年趣事
一锅芥菜粥
猜粉笔头
嗜酒的祸
残酷的选择
“离家出走”记
五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艺术教研组教研计划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小学语文教研组计划
语文实验教材教研组教研计划
第四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班主任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体育教研组教研计划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学计划
国际贸易摩擦的特征及我国的对策(1)
倾听——教师成长的必修之路
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研究
浅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论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1)
科技资源配置在区域比较优势产业下的发展研究(1)
论节能环保消费模式的现实性与实现路径(1)
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危机分析和建议
浅谈幼儿教师口语表现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论风险投资的地位与作用(1)
从原苏联远东规划看我省开发经济区的前景(1)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下)(1)
浅谈新理念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数学教材的开发研究
中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成因及对策(1)
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1)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太阳》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
《爬山虎的脚》
《观潮》第二课时
《猫》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