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探析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探析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07

探析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育 理想 缺失 原因

论文摘要:农村教育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对最迫切需要教育的人1:3,完成政府及国际社会对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教育使命;因而也产生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向往和期待。但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问题,与理想的农村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认清理想的农村教育及其实际。将会使我们理性、现实地进行农村教育。

任何教育都是功用性与理想性的结合,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农村教育的理想是什么?从农村教育功能的价值标准来看,抽象而言有两个方面,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与之相适应有两种“定位”模式,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我们习惯于站在社会立场上强调其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个别差异,影响了人的自主能力的发展;而现在农村教育的社会功能又强调了什么?农村教育是否只强调社会功能而无视人的发展在教育中的地位?理想的农村教育在这两者间的施行现实及成因,正是本文力求探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理想缺失的表现

(一)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农村教育并未满足农村社会需要,造成教育理想的缺失;表现为教育目标单一,没有形成适应农村需要的教育质量观。

农村教育发展缓慢,没有培养出与农村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这与农村教育的目标错位有关。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学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的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不是立足于农村实际,而是偏重于传授与高(中)考相关的知识。农村教育把目标定得如此狭窄,其结果是,一方面,本地教育的空疏无用日渐显明,人们对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另一方面,则与升学与否以及升学的质量作为评价农村学校的主要指标,把升学率的高低当作改变农村面貌的同义语。这样,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农村教育不应用精英型教育的质量标准衡量大众化教育的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历来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但不少农村地区教育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他们认为主科专业知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并且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仍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仍偏重对高才生的培养,忽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仍偏重升学的题海战术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国一直强调缩小城乡差别,农村的教育要为农村的建设服务,但现实是农村贫困地区耗费了有限教育资源,为发达地区作了无偿贡献,难以达到为农村的建设服务目的。二十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教育的功能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兼顾升学”。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农村社会全面转型,“已经造成农村教育不一定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事实。重点应是‘为农村社会转型服务”’。ya]农村教育面对这样的要求,应不断进行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看,农村教育中忽略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育理想。

在进行农村教育时,我们应该确认教育的三个面向原则,即面向个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中十分重要的就要为农村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保证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即是确认面向人、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的是教育不仅要传授给人谋生的技能,同样是人自我完善、成长发展的途径和过程。

在农村教育中,且不说地方经济困难造成教育硬件严重不足,又不说地方教师学科结构是否合理,我们只说在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学以致用”当然不错,但绝对化恐怕亦有弊病,爱因斯坦也说:“‘教育是什么?’当一个人走出校门,忘了所有的具体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的结果。”这段话发人深思,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实用功利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人予以充分的重视,否则与科举何异?"

自有教育以来,人们就在追求促进人的发展,亦即发展人的个性。农村教育对提升人的地位、人的价值、生命质量的作用如何?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反过来说,如果教育不能提升人的社会地位,只是把人培养成某种思想的奴隶、某种知识的工具,而不是以人为本,不能促进人的幸福,那就不是文明的教育。所谓人的地位的提升反映在四个方面,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这四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性质。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生活在农村,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命过程,就需要“学校的育人目标应该越来越‘渺小’,从过去培养一个完美的人,到通才,再到现在培养一个充实的人’,。〔’]具体地说,关注学生的生命过程的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目标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健康的体魄、基本的文化修养、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充实的精神等。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活动中最充分地表现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要求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并最终取得教育成果。教育活动的创造性要求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发现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不要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学生,否则,人会被异化为一架机器,失去主体性和创造性。总之,要使教育的主要目的回归到“帮助个人计划他们自己的生活,使个人更充实、更有价值和更幸福。”在教育中重视了人的发展,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原因探析

农村教育在一些方面并不像社会所要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在我们理性地看待这些缺失时,发现是有其现实性的。

首先,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农村教育的不平等会造成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其实质内容是,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向着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其直接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截然不同,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须宿命地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从分教育层级来看,高等教育所获得的公共资源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了创办一流高等学府,上亿的财政拨款往往投给几所办学条件已经相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校危险教室改造的经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或希望工程的方式解决,落后地区尤其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由县级财政筹集,连起码的教师工资都不能保证,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民的受教育和培训机会减少。“这样一种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陆学艺说,“其结果就是使广大农民和贫困阶层陷人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少足够的能力,因而也就缺少适当的向上流动机会。”

在农村义务教育列为教育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后的2004年,根据《中国教育报》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这意味着国务院规定的“三个确保”在一半以上的农村地区没有实现),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而缺少课桌凳的小学也接近40%。另外,“大学毕业生当教师需交费录用、工资拖后发放”的农村中小学则接近10% ova〕总之,在诸如师资的配备、教学条件的改善、课程的开设等方面,农村教育都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以致于影响理想农村教育的实施,这是在进行农村教育改革时应清醒认识到的现实。

其次,从农民受教育的心态来看,也会造成农村教育理想的缺失。

从受教育的动机来看,自古广大农民把教育看作是改变自己命运和地位的根本途径,因此,送学者或求学者的动机非常现实而单一,这就是学而做仕、学而经商、学而从军、学而务工,总之,学而跳农门。受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以求改变门风、光宗耀祖,以图老来有养、病来有靠。一句话,农民受教育的动机和出发点并非直接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教兴农,而是为了谋求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人。"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而当今的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是因此而产生的。农村贫困地区大部分农民子弟因家庭困难很勉强才读完初中,而少数农民子弟几乎花完全家的积蓄或借钱才读完了高中、中专、大学,本指望跳出“农门”找份好工作,但近年来的现实是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无奈回家务农,现在所干的农活还得跟长辈从头学起,读书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于是部分农民觉得倒不如让子女早点回家务农,还可以节约开支,增加收入。这使得农民对教育的理想不过是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层次上,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进步的基础在于认识到不足,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农村教育理想中对更广目标及对人本身关注的缺失与其生存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充分认识农村教育理想缺失的合理性,只有当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农村教育的现实性,我们的理想才能不沉于弥幻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教育:第一,农村学校一方面要尽力承担服务于乡村社会的职责,另一方面更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农村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要兼顾现代人和现代农民的统一,一般公民素质与农民素质的统一。教育应当推动橄榄型结构的形成,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推动他们向不同产业和社会阶层流动。其次,农村教师不应该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责,而应更多地传播全国性甚至全球化的知识,以便帮助那些不能进人高等学府者,将来能更好适应在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第三,在农村教育中给予“人”—农村教育的对象以更多的关注,改变以考试分数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教育教学制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精神生命能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喜悦,体验成功、自信和自尊等高尚的道德情感,才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创造的潜能,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出他们深刻的人生责任感与义务感,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活力,使之进人智慧和德性的海洋。

总之,农村教育要通过兴学育人,努力创造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的农村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条件,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因素相结合,逐步建立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主导,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相互协调的农村发展战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地震中的小英雄
妈妈的爱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郊外的秋天
我是一滴水
“绿色卫士”在行动
防地震的房子
这个菜,可真不好买
帮助
春天的发现
我是:将军"
智擒老鼠
爬楼梯
我和同桌
这就是我
09年3月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大学生感情真挚的入党申请书
2009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书范文
2009年三月份最新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3月份最新入党申请书范文
解读共产党宣言 递交入党申请书
预备党员转正入党申请书
实用入党申请书实用范文参考
一篇非常正规的入党申请书
2009入党申请书样本
入党积极分子3月份入党申请书
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申请书
2009入党申请书范例
入党申请书实用范文
09年预备党员转正入党申请书
论我国车载GPS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安代舞》的发展和蒙古文化的关系
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
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应用原理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钢琴伴奏
论公路班车客运安全的现状及管理
浅论道路与桥梁中的超限运输
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
谈中提琴的初级启蒙教育
对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体裁分析
北京奥运会与城市交通运输
关于某电站公路石梯坎滑坡稳定分析与治理
分析十九世纪交响乐与交响诗
论对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问题的思考
关于某高速公路滑坡原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2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B案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三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1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二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三(第一课时)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一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 1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A案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