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

论文关键词:板凳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武术

论文摘要: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角度,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归纳、类比和分析,在初步查明板凳拳起源与传承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板凳拳传播的诸多因素,为板凳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板凳拳是峨眉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它是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凳,然后运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操练板凳拳,器械随处可抓,功力随时可发,其实用性非常强。拳言有云:“板凳勇猛势无比,兵器丛中敢称雄,软硬家伙均不惧,就怕遭遇湿布龙。”所谓湿布龙,乃浸水之湿布带也。因其能紧紧缠住凳身,使其威力不能施展而得名。尽管如此,但仓促之问又何能快速寻觅湿布带以求破凳之法也。故此,板凳仍不失为一种防身之良器。如运用得法,一凳在手,往往数十人休想近身,常可化险为夷,故习武者不可不知,也不可不习也。一根板凳,一条汉子,人凳合一,以一当十。这就是在卧牛之地也能发挥出巨大威力的板凳拳。板凳拳既可防身,又可健体,至今已在咸丰流传了数百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政策和系统工程,近两年来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以往对民间传统体育保护与弘扬的思路是:重比赛,轻民间;重静态,轻动态。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缺乏把民间拳种看作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活的有机体,而是将之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及人文环境中抽取出来,离开了母体,彼孤零零地置于课堂中或比赛场上的“体育标本”,难有长久而壮实的生命力。相信对这些带有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不仅对板凳拳的保护,对我们的民间体育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有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贵州民间重要拳种之一的板凳拳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焦点指向板凳拳的继承及生存状态,通过现时的调查,在对板凳拳的演变作纵向梳理的同时,对板凳拳的现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板凳拳的保护进行思考与展望。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流传于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打凼村布依族的板凳拳拳种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光盘、网站、数据库、图书馆等,查阅体育领域中有关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或书籍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或书籍。

2.访谈法

就板凳拳的历史、技术体系、文化背景等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安龙县文化局、体育局的相关领导以及贵州省的土家汉子陈俊法板凳拳的传承、演练者进行了访谈。

3.实地考察法

于2009年7~8月,多次亲历全国武术之乡——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打凼村板凳拳集中表演的现场进行观察并拍摄录像,重点跟随板凳拳的土家汉子陈俊法老师的训练、表演现场,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有关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

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标志着这项工程的正式启动。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词中指出,“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不仅是各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大多是由当地的传统习俗演化而成的,因而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机制。它贯穿于社会生活,是当地特有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人们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使生活充满生机和乐趣,更重要的是接受蕴含在这些习俗中的社会文化意识和影响生成人们文化心理上的认同。这些民俗机制是非物质文化所以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板凳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文化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正是这些冲击使得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久而久之也将在我们的记忆中淡化。这样的一个结果便是生活的雷同化,丧失了民族的、地方的特色。造成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民族记忆”的断层或丧失。结合文化自身的特性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非物质遗产保护面对这种急剧的文化异化,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

(二)板凳拳概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之一。贵州省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如布依族的“板凳拳”。

我国武林门派众多。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及其诸多支派,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据《中国武术史》记载,在中国武术中,仅拳种就有75种。

板凳拳是峨眉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它是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凳,然后运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操练板凳拳,器械随处可抓,功力随时可发,其实用性非常强。现年36岁的土家汉子陈俊法家住咸丰县尖山乡小水坪村三组。早在28年前,当他还是一个8岁大的小娃娃时,他的爷爷陈博斋便开始手把手地教他操练板凳拳。历经28年的锤炼,如今,陈俊法已成为咸丰地界上板凳拳的传承者。陈氏家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咸丰县尖山乡小水坪。小水坪位于鄂西南与渝东南交界处的深山沟里。这里地势偏僻,山形险恶,沟谷幽深,历史上曾经是个山大人稀、匪盗猖獗之地。陈氏家族为保全性命、财产,抗暴图存,世代操练板凳拳。陈俊法操练板凳拳,得益于他爷爷陈博斋的精心传授。他爷爷陈博斋操练板凳拳,得益于他祖祖陈再瑶的精心传授。陈家的先人传授武术从不保守,乡邻乡亲登门拜师,只要是品行端正者,不管姓啥名谁,一概接纳。

陈家的木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来,前前后后已有数百名土家、苗族汉子在这间堂屋里练成了板凳拳。过去,常有成群结队的外来匪盗盗抢小水坪地盘上的大户人家。但因慑于板凳拳的威力,匪盗们始终不敢窜人陈氏家族居住的院落为非作歹。即便是路过,也总是绕道而行。

板凳拳刚劲有力,步伐稳固,手法多变,共有36个适于进攻的架势,常以吼声助力、助威、助势,其招法主要有撞、压、顶、砸、扫、架、磕、劈、栽、撑、磨、拦、挑、翻、拐等等。对付长重兵器,一般采用双把式,一拦一架、一压一扣、一撞一击,夺敌兵器得心应手;单把式撩、挑、冲、扫,横扫前后左右,势不可挡。

板凳拳在咸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数清末宣统年间。那时期,中国内有腐败统治,外有列强入侵,世道大乱,民不聊生,官逼民反。1910年冬,同盟会会员、咸丰大路坝人温朝钟在鄂川边区大路坝一带,组建起以“反清灭洋”为革命纲领的农民起义军。陈俊法的祖祖陈再瑶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亲自带领百多个板凳拳弟子,奔赴大路坝参加农民起义军。1911年1月7日,温朝钟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当时的四川黔江县城。陈俊法的祖祖陈再瑶带领板凳拳弟子一马当先,抡起板凳,砸得清军鬼哭狼嚎,为革命军胜利攻占黔江立下了赫赫战功。

板凳拳在咸丰流传的历程中,也曾遭遇过险些失传的窘境。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切关于传统的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统统成了必须破除的“四旧”,一切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统统成了“必须砸烂其狗头的牛鬼蛇神”。高压之下,为免遭迫害,陈俊法的父亲一直没敢操练板凳拳。直到改革开放后,陈俊法的爷爷陈博斋因不甘板凳拳就此失传,便在晚年将这门功夫教给了当时年仅8岁的孙子。

古往今来,布依族、土家族、苗族男女老少都崇武健身,但师傅授艺之前,都要求徒弟必须跪在祖师灵前发誓,注重武德教育。特别是“点穴”一类武功,出则取人性命于股掌之间,不到生死关头,绝对不能以其制人。路见不平,一般也只能用常规招式匡扶正义。因此,布依族、土家族、苗族人中,尽管习武者众,但无理取闹、无故滋事者,却是少之又少的。习武之人,大多知礼节,重义气,守正义。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当无辜者遭难时,当善良人受欺时,习武之人往往都会挺身而出,以正制邪。操练板凳拳,除了防身御敌的特殊作用外,还是一项对身体极为有益的全身性运动。若时常操练,能使手、臂、腰、腿各个关节血脉通畅,且能增加肺活量,起到强身、养生、祛病、延年的功效。如果练累了,还可坐上板凳歇一歇,平添几分便当!善使板凳拳的陈俊法不仅自己拳不离手,还无私传艺。当地一批少年武术爱好者在他的精心调教下,如今已成长为这门武功的新的传人。板凳拳在咸丰相习成风,经世不衰。

(三)板凳拳的内在价值剖析

1.板凳拳的健身价值

板凳拳的各种基本动作、基本组合、徒手与器械的各种套路运动,通过它的自身特有的运动特点和方法,使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等多种素质得以锻炼。传统武术还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凋养气息、改善人体机能十分有益,真正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2.板凳拳的民族文化价值

板凳拳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实践逐渐生成并沿袭下来,传承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通过板凳拳这种外在表现形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展现,通过板凳拳的代代传承,传统文化也找到其世代传承的有效载体。板凳拳在其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气势宏大、矫健刚劲、热情奔放的特点。

板凳拳属于传统体育项目,它诞生于“民间江湖”,它的表演能够感染所有的参与者包括组织者与观众,当人们欣赏板凳拳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那蕴藏在拳理中的同根意识把人们自然地凝聚在一起,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发祥地、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祈求、共同的愿望;那种归属感和依赖感使以板凳拳在内的传统体育充满了一种民族团聚的欢乐祥和气息,大家聚在一起,一片人丁兴旺、民族繁荣的景象。

3.板凳拳的人文精神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广大农民日益增长文化需要若难以满足或者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赌博、封建迷信等就会轻而易举地侵入农村。板凳拳的表演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的喜爱,通过板凳拳,人们的情感能够得到表达,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心理得到满足,精神获得共振。在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情况下,用这种积极健康的活动占据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四)板凳拳保护思路的设计

1.板凳拳的保护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市场经济是导致板凳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还得在坚持本民族历史与传统的前提下,积极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如湘西的蜡染、刺绣等手工艺,通过融人市场经济体系,或许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又如板凳拳,若能通过市场经济运作,使传承人能够靠本身的技艺而养家糊口,这样将非常有利于濒危拳种的传承。

2.职能部门加强管理重新组建权威性的板凳拳研究、推广和学术机构

组织专门人力,集中财力,系统整理板凳拳的技术理论体系,协调和加强各部门问及同门间的交流与合作,补漏拾遗,力争板凳拳的原貌保留。在此基础上,出版传统板凳拳的有关书籍与演练光碟。建立和实施合理有效的对外交流管理制度,彻底扭转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被动局面。建立具有官方性质的网站,统一思想,规范行为。逐步排除门户之见和宗派主义。打破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思想作风。杜绝个别人利用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现代化的舆论宣传工具,标榜自己打击别人或追求名利欺世盗名的行为。从源头上消除影响板凳拳健康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在贵州省乃至全国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加大宣传力度。

3.引入学校体育教学

由于历史的局限,板凳拳是小农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客观地造成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因此,板凳拳欲谋求发展就要从根本上破除封建保守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公开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整理板凳拳谱全部印刷发行,为所有的板凳拳爱好者共同享用。选拔聘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民间拳师到高校任教,特别是体育院系的民族体育专业,适时开设传统拳种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支持武术馆校或一些武术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板凳拳课程。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招生,适当招收此类学生,为传统武术的继续发展留一点空间。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改善和提高板凳拳传承者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为新形式下板凳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基础和社会保障。

4.以民间活动的方式来发展板凳拳

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人们对丰富多彩的健身、修身、娱乐项目兴趣盎然。以往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不用说用板凳拳来健身和修身,就算是欣赏也是问题,而今天人们则可通过练习板凳拳和观看板凳拳表演来丰富娱乐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把板凳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会使参与者的身体更加健壮、心情更加豁然通达,使人们的生活因此而生机勃发,从而迈出轻盈的步伐,走向健康的未来。

5.以人文旅游的方式开发板凳拳

伴随着不断扩大的“人文旅游”市场的要求,要适时地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挖掘出来,以满足游客的要求,同时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那闹村板凳拳自成体系,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式,加之贵州省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恰好满足了来自国内外探新求异的旅游者兴趣,是体现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因素,它将会更加发扬光大,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和扑面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融合在一起,将会加速自身向全世界推广的速度。板凳拳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是高度浓缩了的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它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行为和生活。我们通过弘扬板凳拳的文化,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板凳拳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是我们繁荣和发展板凳拳的主要方向和任务。

三、结论

1.根据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板凳拳的内容及技法特点为:主要有撞、压、顶、砸、扫、架、磕、劈、栽、撑、磨、拦、挑、翻、拐等等。对付长重兵器,一般采用双把式,一拦一架、一压一扣、一撞一击,夺敌兵器得心应手;单把式撩、挑、冲、扫,横扫前后左右,势不可挡。

2.通过以人文旅游的方式开发板凳拳,以民间活动的方式,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以及职能部门加强管理重新组建权威性的板凳拳研究、推广和学术机构等多种方式来发展板凳拳。

3.板凳拳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实践逐渐生成并沿袭下来,传承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通过板凳拳这种外在表现形势,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展现。

4.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以及适合于板凳拳的保护措施将是今后板凳拳传承的重点也是其发展的关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发现了狗睡觉的本领
08奥运 百年梦圆
家乡的小河
寻找秋天
发试卷
掌声
龟兔赛跑
美丽的秋天
我的自画像
扔沙包
音乐课前
狐假虎威续编
白菜和萝卜
小鹿与乌龟
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1)
浅谈德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改革及其问题
两型社会背景下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对中国现今通货膨胀的浅析(1)
浅论高校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激励与发展的思考
论我国石油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1)
浅谈道德意识的发展对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探索的启示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完善
单身女子的经济学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与完善建议
浅谈创新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监督机制分析
浅谈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一
《葡萄沟》综合资料
《黄山奇石》片断赏析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一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三
《雷雨》教学设计之三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二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三
《黄山奇石》综合资料
《雷雨》教学设计之一
《日月潭》教学构想
《北京亮起来了》综合资料
《雷雨》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