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实践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实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实践

"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专业;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对一般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华东交通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应用背景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介绍.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却不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社会需求的日趋差异化,也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可供选择的空间.因此,不同类型高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立足于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之上,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什么叫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在一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为实现目标并且围绕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科建设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等等都应纳人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它具有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并完成该目标的功能.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何使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不是主观随意选择的,而是面临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双重约束.这种约束实际上就给出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符合社会需求的原则.在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培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为用人单位所乐于接受是检验该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准.因此,社会需求就成为要求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指针”,也可以说,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原则是符合社会需求.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社会需求具有差异性,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可细分性.但是把人才培养确定在哪一种或哪几种细分的人才目标市场上,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方式,却取决于自身具备和将来争取达到的办学条件.这就要求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的原则.例如,一些211学校由于办学层次较高、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往往突出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地方院校或一般院校的条件往往不能与之相比,这就决定了我们要避开这些不足,在人才培养上就更应该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总之,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既要发挥自身的长处,也要看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劣势,更要明确努力的方向,这就是因地制宜的科学内涵.

2对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从五十年代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演变而来,专业划分细,注重理论学习,基础知识扎实,但存在能力培养不足,综合性、应用性不够等弱点.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围绕“通才”教育中“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指导思想来进行的.此次改革主要是模仿美国通才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强调通才教育、弱化专才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使得部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

1)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十分明确,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拓宽了专业面,培养目标也较为宽泛,这在90年代还基本可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生的专业定位却不明确,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设置没有太大质的区别,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多,学时少,很难突出专业特色

由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围绕“通才”教育中“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指导思想来进行,通过“优化学时数量,适当增加课程门数”,即增加人文、管理等学科的课程来实现,这样直接导致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多,专业学时大幅减少,很难突出专业特色.这样培养的结果,尤其使得一些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很难找到符合其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学生在新的岗位需要很长一段学习时间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3)所有的学校都强调“通才”教育,这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和美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企业研究开发力量比较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他们的大学本科阶段主要是进行通识教育,工程师主要是靠大学毕业后在企业进行培养,所以,他们的工科不直接培养工程师,而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企业研发力量比较薄弱,大学后继续教育体制很不完善,而且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也不允许学生出校后还要进行在培训,将工程师的训练移向用人单位也不符合国情,当今企业招聘人才时强调工作经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T;型,指某项专业领域比较深入而知识结构大体比较宽泛;“手掌型”,指在一个基础平台比较稳固的的前提下能够适应几个方面的发展;“螃蟹型”,指在更多的领域里有所涉足,其中一两个比较过硬的方向的人才等等,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应将原来单一的或含糊不清的人才培养模式改为多元模式,不同类型的高校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而不是所有高校千篇一律的进行“精英”教育或“通才”教育.目前的大众教育格局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多层次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有各自不同的人才标准,只要对口实用就不能说是降低人才规格.

3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背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3.1改革背景

3.2改革的内容与实践

为提高我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题组首先对我国部分高校、用人市场进行调研,并对国内外高校的基本做法、经验教训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我校决定采用“软件工程专业十应用背景专业”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强调能力的培养,以“三个加强、二个接轨、一个结合”(加强基础、加强实践、加强外语教学;与企业接轨、与应用背景专业接轨;产学研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全面整合培养计划,建立纵向层次化、横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十应用背景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一般的软件工程培养目标不同,它注重软件的工程应用背景,学生具有应用背景专业的相关知识.全面整合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保证“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性环节的安排,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两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两个专业领域就业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成为具有特定应用背景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可从事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相关工作,尤其在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工作具有巨大的优势,学生可在两个专业领域选择就业.

目前此项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在改革当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都逐一克服.例如,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的具有背景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很强计算机能力的教师.如何建立有规模的复合型知识的教师梯队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一毗而就,应当坚持“研究与实践并行”的动态原则,边研究、边改革、边建设、边实践,在研究中改革,以改革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4结束语

教育为社会服务,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必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十应用背景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在这场改革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有规模的复合型知识的教师梯队、调整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软件人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森林的期末考试
校园里的水杉林
乌鸦喝水后后传
我希望成为七色花
亲子共读读书笔记
黄果树之旅
秋雨
公园的早晨
螳螂一家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月宫奥运会
爷爷,我想对您说
观《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
读《天鹅的悲伤》有感
擦干泪,我对自己说
基于具有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谈公路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
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苗圃造林苗病害早期综合防治对比试验
分析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论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问题
原油码头输油管道风险防范的重点及建议
分析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纸尿裤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林业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及对策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6
《观潮》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观潮》教学设计6
《观潮》教学设计5第一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7
《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教学设计4第一课时
《观潮》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观潮》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4
《观潮》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简说
《观潮》教学设计8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3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