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31

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

论文摘要: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敲响了国人警钟,体育课没有充分发挥课改的目的,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受到影响,没能达到增强体质学生应承戟的合理的运动负荷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是导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建议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汁课程方案,加强课外体育锻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尽快好起来。

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

(一)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落差

1、本次体育课改革指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即新的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体育要求。在教学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和舒适”及其“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失去了作为教学活动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体育课变成了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的玩耍“天堂”。如有的学生选择室内项目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有的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是因为害怕病劳或担心影响学习,他们在体育选项课上仍然表现为消极、被动、困惑、迟缓。

2、体育课改提出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一时间学校体育教学以快乐体育为中心,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降到了最低点,有些学校甚至删除了如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其理由是这些项目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然而这种偏激的行为几乎忘记了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那就是遵循问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笔者认为,一些竞技项目是经过前人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总结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3、体育课改放松了对体育教材的要求,因而有些体育教师直接把运动素材搬到了体育课堂,认为运动素材就是体育教材,没有对运动素材进行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等改造。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精选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运动素材是体育教材的基础,运动素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体育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卓有成效地把运动素材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创造性的角度整合转化为体育教材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课改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目前大学扩招,中小学班级容量又都在60人以上,无论师资和场地器材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上几点都是近来体育课中最普遍的现象,由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心理感受和兴趣.忽视了一个最为核心的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身体感受,那就是科学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与运用是要有其科学的要求的,并且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有效的增强体质。

6年的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较大的6年,并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无论是巧合还是有相关因素,学校体育应负有直接的原因,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实施,具有不彻底性。课改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来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的r7],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改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二)课外体育锻炼只是口号

(三)学校体育管理方面

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方向,所以领导重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学校领导在明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社会时,在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中小学要的是升学率,大学扩招后成陪增长的生源导致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加之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于是学校置国家有关课程规定于不顾.随意占用不安排或少安排体育课、体育活动,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减少,学生体质健康别说增强.不被彻底损害就好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抑制措施

(一)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上好学校体育课

首先:要保证体育课开足,不被挤占。各级各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不能以任何名义挤占体育课时,其次,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1、重实效.而不拘泥于课的形式。结合本地实际与时俱进,地制宜,伞面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合本饺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注重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好的能力和素质结构,坚持终身学习,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交流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

4、通过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教育学生如何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改善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休息等长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调节学生身心、行为的健康。

(二)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各级学校管理部门,都应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作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来抓。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学辅导员,学生家长,中小学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

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全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2、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建立课外锻炼及检查、评优等制度,保持课外运动竞赛的经常性和群众性。

3、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设施陈旧的状况,通过拓宽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强体育场地的管理和维修,鼓励班和学生自购某些体育器材,寻求企事业单位(个人)赞助等,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引发我国高层关注,从而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意见表明中央非常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生没施和师资队伍建没.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嗣,通过5年左右的时问,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育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应该说此文件是一个专为详细指导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其中要做的事情多达60余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务实、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尽快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利局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感
森林服装店
枪战
介绍我自己
蜗牛观察日记
未来的鞋
这就是我
奶油大战
妈妈的爱
游戏
现在的我
我的大伯
我的绝招——做鸡蛋汤
我的家乡
我喜欢听小鸟的声音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提高对策
中国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
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
体育保守项目学校体育教员自发性认得调查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现时代作用
电子商务下支付的风险分析
泛长三角背景下安徽省的金融动态分析
以联想为例谈中国IT行业的国际化
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经验和发展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教师工作满意度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
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满意的提升对策探究
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浅论公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谈
大学生医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一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六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二
《争吵》:读写结合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实录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五
《她是我的朋友》综合资料
《她是我的朋友》读悟:奉献
《争吵》听后感
《可贵的沉默》综合资料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四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七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A、B案)
《争吵》教学建议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