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的创新价值及其启示.(1)
内容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其创新价值主要是方法论的移植和创新。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创新包括:将经济学范畴的“经济人”假设移植到政治领域的研究之中,采用了演绎方法和数学模型推理方法,将政府决策或公共决策的分析建立在个人决策的基础上等方面。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个人决策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布坎南、塔洛克等学者发展起一门政治学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开始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以及政治过程,并强调政治和经济的内在关联性,从而导致了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传统政治学的各个方面,其中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1]以布坎南和塔洛克为领袖人物的公共选择理论成为“政治的经济学”理论,“关键的因素是方法论的移植和创新”,[2]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 [3]因此,作者认为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或者说创新价值在于方法论的创新,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公告所称:“布坎南的贡献在于他将人们从相互交换中各自获益的概念应用于政治决策领域。”不仅如此,我们从丹尼斯·缪勒对公共选择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其方法论的重要性。
[4]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的方法论主要有三个:
(一)经济学的交换模式。布坎南把经济学的交换模式看作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一方法论因素。
他认为经济学是“交换的科学”,公共选择学者将这种观点用于对政治过程的观察,将政治学也看作是一门交换的科学。公共选择理论与交换范式共同塑造政治过程,将政治制度视为政治市场,将过程视为交换过程。
按照这种个体主义的政治观,在政治领域中,重要的命题并不是国家、团体和党派,而是这些团体之间与组成这些团体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的动机曾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有效率的政策结果并不产生于某个政治领袖或神秘人物的头脑,而是产生于团体之间或组成团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讨价还价、妥协与调整的政治过程。
(二)“经济人”假设。即理性人假设,“经济人”的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伟大贡献,而公共选择理论者将这以假设应用于政治领域过程的分析:个人在政治活动或集体选择过程中,同样追求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这种效用可以是地位、权力、荣誉等。
(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人类的行为包括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将这种方法用于分析政治领域及政治过程,将个人看作是评价、选择和行动的最基本的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各种个人而非团体或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张用个人的动机和目的来解释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它要探讨个人的偏好、决策、选择与行动在一个特定的组织或制度的结构中是如何产生某种复杂的总体后果,即探讨个人选择如何加总为集体的选择而产生某种总体后果,这一过程在私人活动中表现为市场过程,而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政治过程。
因此,依据公共选择的这一方法论,集体行为被看成是个人在选择通过集体而不是经由个人来实现目的时的个人活动,而政府被视为是一系列过程或一种允许上述活动所产生的机构。
二、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的创新与启示
(一)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范畴的“经济人”假设移植到政治领域的研究之中,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新。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在人的行为动机上的假设是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利己主义基础上,而西方的政治学则是假定个人是追求公共利益和利他主义的。
这是公共选择学者对于这种传统政治学假定的否定是一种创新。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作为人,其行为特征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论你是普通的人还是政治家。
因此,“经济人”可以用于分析政治主体的行为。方福前教授在《“经济人”范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得失》一文中指出:用“经济人”范式来统一分析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个人行为有助于构建逻辑一贯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有助于理解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以及政策。
但是,现实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人是五颜六色的人,用一个不变的动机来概括一切人的行为动机未免会以偏概全。……事实上,支配个人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动机都是多元的。
在用“经济人”范式来分析个人从事政治活动的动机时,我们需要补充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关于个人的行为动机分析。 [5]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以古典自由的视角反思新自由主义.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恐龙历险记
- “心美”
- 海边
- 一起玩真快乐
- 我想学克隆
- 一件有意义的事
- 雪花儿飘飘
- 拾荒人
- 植树
- 踢毽子
- 春游牛首山
- 我能行
- 骄傲的花朵
- 龟兔赛跑新编
- 元宵节看烟花
- 浅论对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的专业建设探索
- 试论人文素质视域下的高职公共文化课程改革
- 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
- 试析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 试论阻碍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对策
- 析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
- 试论对数字化高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探析
- 简论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制度探析
-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研究
- 简析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必要性
- 浅论高职院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试论对高校生进行职业教育的探析
- 试析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急需法律规范
- 试论高职电磁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 《包身工》课文点评
- 《包身工》问题探究
- 《包身工》教学设计
- 《包身工》说明手法
- 《包身工》课外延伸
- 《包身工》词语解释
- 《包身工》内容简介
- 《包身工》结构分析
- 《包身工》点将过关
- 《包身工》精彩句段
- 《包身工》词义辨析
- 《包身工》教学设计
- 《包身工》教学设计
- 《包身工》语法修辞
- 《包身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