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31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

论文摘要:“三农”的栽体最终还是农村,即使经过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市化,仍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但适应于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一直未得到良好发展。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农村教育目标一元化倾向,建立新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开展“有教无类”的新农村教育。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教育;“三农”;农民素质;农村高等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在这一背景之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三农”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即使经过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市化,仍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然而遗憾的是,适应于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沦为弱势产业,农村沦为妇老幼看守的家园,农村劳动力沦为农村与城市边界的边缘人。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这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哪里人手是非常关键的。余惠芬和唐波勇认为: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从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做起是根本动力;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是先决条件;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是关键环节。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怎样提高农民的素质,需要我们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探求答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瓶颈是教育目标、教育投资和农村教育体系问题,转变农村教育唯升学的应试教育目标,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切实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我国加入WTO后,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要依照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重大调整,能否取得成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的关键是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经过四、新农村建设中要调整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定农村教育筛选出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了城,而淘汰下位与布局结构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了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农-”釜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新农村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素质。换句话说,制约建设的根本矛盾之一。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量的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现有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即于农村、为了农村”培养人才ol因此,改革新农村教育,进而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农村人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改革农村教育目标一元化的倾向

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突出表现在单一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俗话说,就农村青年而言,考上大学的是“鲤鱼跳农门”,未考上大学回乡务农则“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如果新农村教育再继续这样办下去,那一定是很危险的。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问题,使农村教育与农民生产生活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其最终结果是农民素质偏低,高中初级专门技术人才偏少,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针对农村教育的弊端,早在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乡村建设、乡村改造的主张,并在全国开展了乡村教育实验。黄炎培提出中国农村教育要走“实教结合”的路子。陶行知尖锐地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

四、新农村建设中要调整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布局结构

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矛盾之一。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重新认识新农村教育,在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使新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另外,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新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新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地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应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为此,新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意识,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当前,新农村教育要紧紧把握完善教育体系、调整布局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最佳效益。一是进行新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二是要进行高中阶段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专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新农村高等教育,实施高层次科技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达到新型农民的水平。

五、新农村建设中要完善新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教育要在“五教统筹”的基础上。采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袁桂林教授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布局很不合理,过分集中于特大城市,而农村高等教育机构还是寥寥无几。很难想象文盲充斥、缺少高等教育载体的农村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因此,在空间上发展星罗棋布的农村高等教育,应该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眼下主要应以县为单位在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通过三教统筹及农科教结合,优化县(市)教育资源,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指导下,以地(市)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县(市)高等教育机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扫除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落后文化,用科学、文明、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这块阵地。

然而,在农村建立星罗棋布的农村高等教育机构,实施全方位的以高等教育为切人点的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与改革,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全力投入,尤其是中央政府应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投入。此举可视为中国政府实施的“第二个义务教育工程”。

六、发展新农村高等教育要弘扬儒家“有教无类”的精神

“有教无类”是孔子创立儒学的根本宗旨。孔子的学校,不用注册,没有升级考试。在孔门中,有富人,也有贫者;有贵族子弟,也有贱人之子;有城里人,也有郊野之人。在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中,主流儒学经院化、精英化,脱离了大众,而非主流儒学即乡间儒生则承担起儒学普及与教化大众、化民成俗的工作,使儒家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得以在我国民众生活中扎根、生长,使儒学真正“草根化”。更可贵的是,他们非常重视向劳动大众如农夫、仆人、陶工、樵者、市童、野叟、灶丁乃至僧、道宣传儒家思想,培养了许多以圣贤自期的平民儒家、布衣儒者。

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高等教育要端正教育目的,弘扬儒家“有教无类”精神。政府要努力解决教育投入和完善新农村教育体系,使农民接受“有教无类”的高等教育愿望有充分的保障。农村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像乡间儒生那样,面向全体农民传播新农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除了政府支持和农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外,还要唤醒全社会尊重农民和重视新农村高等教育的意识,举全社会之力量办好“有教无类”的新农村高等教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龙舌兰
荷花
我的乐园——东风湖冰雪大世界
堆雪人
我长大了
福娃妮妮
我和小鸟的故事
妈妈哭了
风筝树
我长大了
快乐暑假,快乐生活
爱睡懒觉的爸爸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
我爱春天
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
当前高放学生就业指身工作坝状及思考
浅析“双语”在宪法学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技评达标集中考核的办法与意义
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与对策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浅谈图书馆为高师院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关于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究
浅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注流通服务管理细节提高服务质量
浅析公共体育课分层次教学模式之探讨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美丽的小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一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二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三
《美丽的小路》教后感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四
《美丽的小路》口语交际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赏析一
《松鼠和松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二
《松鼠和松果》教学实录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五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三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A、B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