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9
闭锁性:论青春期心理成熟的外部表征
"
论文摘要: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出现了外界交往的强烈需求和缺乏相应图式的发展性矛盾。闲锁化是心理发展的要求,是社会适应成熟的表现。这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未成年人表征转换的不恰当解释;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局限。
论文关键词:心理成熟;表征;内隐化
纵观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有关青春期心理的论述,“闭锁性”作为青春期的重要心理特征的论断几乎比比皆是。我们不妨将此类观点称之为青春期心理特征的“闭锁说”。它不仅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波及到对青少年研究及有关实际工作的诸多方面。这种现象固然有社会文化历史的因素,但也应看到我们对于青春期心理研究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对于青春期心理成熟现象重新审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社会工作乃至家教都不乏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于心理成熟表现的误解及其由来
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们并非与世隔绝或封闭,只要看看他们与此有关的表现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传纸条.发短信,如醉如痴的上网、频繁的约会、广泛的交友.这些人际交往活动在青春期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就连“闭锁说”的依据之一记日记实际正好表明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交流的需要,怎么能说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心理是“闭锁”、“隔绝”呢?最先提出“闭锁说”的斯普兰格本人也承认:“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的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
其实,斯普兰格在提出青年心理闭锁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与此相矛盾的事实,即青年强烈的交往和交流的愿望,但是,斯普兰格没有对此进行正确的解释。实际上这正是心理活动缺乏相应的图式才出现的现象,这点已经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所证实。但是当时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似乎还没有出现足以解释这种现象的范式,于是,“闭锁说”作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局限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对于闭锁性的认识过程
对于闭锁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由于人们社会知觉中刻板印象的影响。当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出现成熟时,很多成年人对此仍然视而不见,心目中依旧用过去形成的固有印象来认识变化了的对象,仍然将他们看作是小孩子。正是这种残留印象如变色镜一样使人们不能正确科学地认识青春期时孩子们身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进人青春期的孩子们所表现的不愿与人随意交往不再天真坦率,并非什么“闭锁”或自我封闭,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现象。
刻板印象很容易带来沟通障碍。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成人感的出现而希望自己被接纳为成人或合格的社会成员很反感继续将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于是,成人们就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力将沟通障碍推到孩子们身上,“逆反”、“闭锁”“反抗”等都是这种情境的典型用语。
其二,“闭锁说”的出现来源于对青春期心理现象的非科学解释,将青春期孩子们的正常心理发展现象视为系统的“噪音”、“偏差”。基于这种逻辑前提,对于青春期心理特征的认识存在五大误区。
1.对于青春期交往对象、内容和方式的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际上,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但正如许多研究指出的那样,此时的孩子们交友与以前大不相同:对于朋友标准、交往方式、交往内容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既是他们心理上成长的表现,也是心理成熟的需要。
2.不能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们对于外部评价的关注。进入青春期,青年们不仅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我意识密切联系的自我评价也相应发展,体现为青春期所特有的以至于对后来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自尊。这种对于外部评价的关注,使青春期的孩子们心理活动呈现为闭锁性。
3.闭锁性是青春期个体建构自我所必需。进入青春期,孩子们身上出现了艾里克森所主张的“自我同一性”危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身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反之就是角色混乱,表现为个体对生活中的角色的迷失与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解决危机的最主要方式是主体通过反思或反省等心理活动对自我重新建构,而认识自我的有效方式就是将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
4.对青春期的独立意识的误解。独立性的出现是社会和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表现为试图摆脱成人的监管,独立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他人的建议,不再无条件地接受,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拒绝。实际上,青年们对于那些经过思考后认为有道理的意见或建议还是愿意接纳的。
5.对于社会成熟的误解。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们已经对社会现象有了一些认识。按照心理学家班都拉所指出的“观察学习”观点,此时的孩子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明白,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主张和观点不能不经考虑不区分地对别人讲,做事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表明责任意识的发展,这是社会适应成熟的表现。
心理活动的这种相对于外部活动而言的含蓄、内隐的变化及其中的矛盾现象反映了青春期孩子们对于适应内外环境的努力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成熟的表现。因此成人和社会应当正确理解并给予他们必要条件以促进其正常发展。其实在心理学界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新的环境需要之间的矛盾。按照这个范式,如果有必要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对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这种相对于外部表现而出现的含蓄、内隐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话,本人认为应将其表述为“内隐化”更能反映青年心理发展的积极性质;相应地,作为青春期心理发展动力的形式之一,青春期心理的这种特征应根据上述解释将其表述为:强烈的发展性需要与缺乏相应图式及环境支持的矛盾。
对于青春期“内隐化”特征的认识,正确把握其内涵,反思我们的行为,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是真正人本化的取向,是构建社会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和谐的重要基础,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的历史课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自然老师
- “白杨胡”落地的奥秘
- 大自然的启示真多
- 战争中的孩子
- 一件真实的事情
- 蝉发音的秘密
- 战争中的孩子(1)
- 大自然的启示
- 养金鱼
- 沉痛的教训
- 我的发现
- 绿树的启示
- 战争中的孩子
- 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 动物给人类了许多启示
- 钢筋算量30条重点注意事项
- 图集速记法 钢筋工程口诀
- 建筑施工重点难点分析对策
- 钢筋算量中容易漏算的项目汇总
- 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 常用建筑材料试验与要求
- 建筑图纸会审要点大全
- 建筑工程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 建筑施工基础构造知识问答
- 砼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建筑基础放线放样知识汇总
- 冬季施工方案重点注意事项
- 新图集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解读
- 结构工程植筋技术规范
- 我学习11G系列图集后的一些认识
- 《两只鸟蛋》学习难点
- 《两只鸟蛋》训练素材
- 《两只鸟蛋》随堂练习 提高篇
- 《两只鸟蛋》随堂练习 巩固篇
- 《两只鸟蛋》范文 小鸟的自述
- 《两只鸟蛋》写作指导
- 《两只鸟蛋》重点问题探究
- 《两只鸟蛋》教案(一)
- 《两只鸟蛋》整体阅读感知
- 《两只鸟蛋》教案(二)
- 《两只鸟蛋》考点练兵
- 《两只鸟蛋》相关资料 世上有多少只鸟?
- 《两只鸟蛋》重点字词的意思
- 《两只鸟蛋》教学重点
- 《两只鸟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