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主体教育的研究脉络与存在的问题

论主体教育的研究脉络与存在的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2

论主体教育的研究脉络与存在的问题

"

[论文关键词]主体教育 研究脉络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主体教育的研究已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重理论批判轻理论建设、某些命题的哲学色彩较浓、实验或实践的检验不够等问题。为了使主体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必须采取努力拓宽主体教育研究的视野、充分发挥主体教育实验的功能、大力倡导科学规范的行动研究等对策。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主体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例如,古代孔子的“启发性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近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便蕴涵着丰富的主体教育思想。但上述主体教育思想往往是零碎的,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二、主体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综观国内已有的主体教育研究,可以发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一)关于主体的内涵

“主体”概念源于哲学。从哲学的视角看,主体具有多重含义]:一指“实体”,即事物的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二指“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次要组成部分”相互对应;三指逻辑意义上的主体,即逻辑判断中的主语、主词;四指人,又包括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人就是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并认为主体为认识者、实践者,客体为被认识者和实践的对象。从教育的视角看,主体教育理论的“主体”提法不一,有“主动”、“为主”、“中心”等多种含义,在内涵界定上尚无定论。关于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将主体教育理论中的“主体”定位在认识意义上的主体。如刘时诚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或实践过程。主体教育视野中的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个体主体,二是群体主体。

(二)关于主体教育的分析框架

过去对主体教育的研究较为宽泛,缺乏明确的分析框架。为此,许多学者致力于建构主体教育的分析框架。如丁安廉提出,在主体教育的理论分析方面,应围绕“主体性概念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建立主体性结构层次的理论依据”、“主体教育的目标”等内容,形成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j。裴娣娜等人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主体教育理论构建的两个层面和三个基本体系。两个层面即教育视野中的两类主体,一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构建;二是对群体(!校)的主体性的构建。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构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这两个基本目标。三个基本体系指主体教育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

(三)关于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研究者更加重视从哲学层面探讨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例如,王本陆指出,主体教育研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与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是现代人应有的重要素质。马克思科学人性观的确立,为主体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建立在科学人生观基础之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倡导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我们的主体教育不但要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也要使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始终保持人性的方向。主体教育理论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方面,教学认识论成为思考主体教育问题的有力武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化人类文化资源为个人的精神财富,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认识论在教学层面上解决了主体教育的活动模式问题,使主体性的培养有了主导途径。

(四)关于主体教育的实验研究

主体教育实验是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发挥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关键、以把学生培养成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为宗旨的教育实验。主体教育实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因素主体教育实验,即对主体性的单个因素进行实验研究;二是多因素主体教育实验,即对主体性的多个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随着主体性研究的深入,主体教育实验也因其研究的科学性而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天津二师附小在历时5年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中,经历了前期准备、以学科教学为切人点的实验研究、“以人为本”的多层面探究这三个阶段,实验主要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两个侧面为学生创设自:动的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裴娣娜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经过十余年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构建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指标体系;界定了主体教育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基本教学策略、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的教学原则、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估的标准和激励性、期望性的主体教育评价机制等。

(五)关于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主体教育在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建构、实验验证之后,逐渐步入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阶段。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探索主体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质上是主体教育实验的延伸,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产物。在这方面,陈晓提出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颇为引人注目。所谓“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并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学生以主动权”、“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不同的命名,也都成为一线教师探索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力证据。

三、主体教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批判,轻理论建设

主体教育理论是基于对传统教育(客体性教育)的批判而提m来的,因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是主体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正是针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客体地位,研究者才提出了“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这一命题。不破不立,把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批判放在教育改革的突出地位.。这种思路必须肯定;但改革的焦点不能始终停留在批判层次,而要更加注重主体教育的理论建设。理论建设的核心应当立足于现在和未来,考虑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主体,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才能培养这样的主体。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某些命题的哲学色彩较浓

主体教育理论的提出深受哲学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以致在命题的表述上大多借用了哲学思维的成果。从教育研究的视角反思,必须对这种“哲学化倾向”进行教育学的改造,才能使主体教育的研究更加具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目前有关主体教育命题方面的分歧,如“教育的主体性是否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已经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突破形成了阻碍。这些分歧只有通过拓宽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从狭隘的哲学思辨中解放出来,适当吸收相近学科或交叉领域的有益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实验或实践的检验不够

主体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新概念、新命题,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但仅仅有这些认识层面的变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育实验或实践的检验,才能确证理论思维的合理性与预见性,并有效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前在主体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着“重目标、轻行动”的现象,即理论构想多,实验验证少;夸夸其谈多,付之实践少。就实验研究本身来看,亦存在着实验类型单一、实验的周期较短、实验的推广性不强等问题。此外在主体教育的研究中,鲜见科学、规范、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密切结合的行动研究成果,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深化主体教育研究的若干对策

(一)努力拓展主体教育研究的视野

在主体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无疑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发挥哲学思维的指导作用,但过多地借用哲学术语很容易使人产生“哲学化”的误解。因此,主体教育的理论研究视野必须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如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生态学领域,这样才能从相关学科的有关研究中得到启发和滋养,从而丰富、发展和完善主体教育理论。以心理学领域为例,从心理层面探讨主体的自我调节与激励机制,显然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无论是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还是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都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充分发挥主体教育实验的功能

一般而言,主体教育的实验研究担负着探索、验证和推广的多重功能。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除了要继续发挥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作用外,还应更加重视验证型实验和推广性实验的独特地位。验证性实验对于检验已有理论的可靠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推广性实验对于扩大理论的社会影响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只有把探索性实验、验证型实验和推广性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备的实验体系,主体教育实验的多重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大力倡导科学规范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的一种带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取向。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重叠之处,例如在行动研究中,其理论假设与实验程序可能同实验研究颇为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行动研究关注的是对现有教育实践的直接变革与完善,实验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理论层面的体系建构与完善。因此,在主体教育研究中大力倡导行动研究,特别是倡导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密切结合的行动研究,不断提高行动研究的质量,对于激发主体教育研究的生机与活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好朋友
校园里的水杉林
放鞭炮
一次难忘的实验
螳螂一家
我为创卫添光彩
我们的校园
我的弟弟
“拖 船”
写给飞天宇航员的信
大暴雨
美丽的校园
我希望成为七色花
美丽的校园
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4)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8)法学理论论文(1)
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7)法学理论论文(1)
认识与谬误
反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法学理论论文(1)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上)(2)法学理论论文(1)
论量刑建议权的生命基础(3)法学理论论文(1)
反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2)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14)法学理论论文(1)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上)(12)法学理论论文(1)
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综述(4)法学理论论文(1)
反垄断法中的相关市场(6)法学理论论文(1)
论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下)(5)法学理论论文(1)
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4)法学理论论文(1)
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2)法学理论论文(1)
《颐和园》教学设计9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第一课时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颐和园》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颐和园》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颐和园》教学设计8
《颐和园》教学设计6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第三课时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第二课时
《颐和园》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颐和园》教学设计2
《颐和园》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颐和园》教学设计7
《颐和园》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