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现代教育从国学中寻求发展的新思路

浅谈现代教育从国学中寻求发展的新思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7

浅谈现代教育从国学中寻求发展的新思路

"

论文关键词:国学教育 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提经典的今天,让国学经典重新散发光芒,重视国学教育,认真对待和尊重传统.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之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与“生人”,形成和发展了一个“和而生”的价值体系,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社会在内的群体和谐.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此种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今世界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争端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为本的道德哲学,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积极意义。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面对着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价值迷惘和“自我”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发展以国学为切入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一、重振国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学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国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又有“寻根”热,9O年代国学再次掀起高潮。当前,我们既需要对围学进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断对其精华进行传承与弘扬而国学的现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国学经典读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名扬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对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语言表达缺乏古风的典雅,变得浅白粗俗。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伦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反思.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悟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忽视中华文化在建立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输,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人生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如果重智轻德,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全面,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爱等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旨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围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国学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通过学习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二、重振国学,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教育观念创新

关于教育的使命,传统观念认为是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则认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为能力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给知识;给方法;给视野。其中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80后”、“9O后”这代的学生。他们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我们将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当前我们应当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国学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曾讲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这里的觉悟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透过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混沌,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蕴含的旨意,内化为自身的智慧。这里的“悟”便是一种思维的探索,视野的拓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人生思考的主张和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应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提供重要的启迪,乃是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2l世纪的中国人。应当在历史的亘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两位阿婆
礼物
Class Trip to the zoo(去动物园)
一篇很欠扁的文章
我的好"姐姐"
主题班会——让爱成为永恒
一只小鸟
快乐的时刻
小草的哭诉
好人都有好梦
老柳树
阳光童年,和谐校园
一张贺卡
我是“福尔摩斯”迷
一位老人
无效担保民事责任的裁量民法论文(1)
析劳动合同、雇佣合同和劳务合同关系民法论文(1)
法律文化层次论民法论文(1)
试评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民法论文(1)
《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章之条文要旨与例示民法论文(1)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民法论文(1)
试论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民法论文(1)
从诉权看民事诉讼启动主体的扩大民法论文(1)
清代西藏婚姻制度民法论文(1)
物权法的定位及基本体系分析民法论文(1)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民法论文(1)
论TRIPS协议义务民法论文(1)
中国民法的现代化民法论文(1)
“人格”概念探源――从民法的视角出发民法论文(1)
针对特定群体的伤害行为是否亦定寻衅滋事罪民法论文(1)
《将相和》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之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将相和》2
《桂花雨》教学设计之2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1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之4
《开国大典》教案1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之3
《景阳冈》
《桂花雨》教学设计之4
《将相和》1
《桂花雨》教学设计之1
《桂花雨》教学设计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