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

浅谈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5

浅谈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

"

论文关键词:养成教育 道德行为 师德建设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文明道德的现状,提出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养成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推进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着眼于做人的基本素质,并以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完善的的教育过程与环境使一个人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地讲,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青少年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它通过教育者长期培养、反复训练,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而形成的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养成教育是一种实践性、体验性极强的过程教育,只有当某种行为方式成为个体性格中稳定的、长期的需要和倾向时,才可以说养成教育是成功的。

l 大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自觉性差

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上课迟到、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考试作弊。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通宵达旦上网等。

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吸烟酗酒现象严重。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加上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优越条件,我们的大学生大都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有追求安逸享乐、新潮刺激、高档化生活的倾向。

1.3自我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深人人心,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加强,从基本知识的学习到全面能力养成都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这对于不断提升人才的智能水平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脆弱,争强好胜、急功近利,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境较好,从小娇生惯养,更是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一些大学生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往往表现得很脆弱,甚至跳楼、服毒、投湖。

1.4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有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社会责任感意识淡化,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理想和目标。很大部分学生拼命学习,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努力争取跨出国门,只是“为生存而学习”,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在他们看来,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至于他人、民族、国家均可置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成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座右铭。

1.5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方面存在选择相悖的问题

大学生大多自我意识很强,可是自我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由于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从小就开始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乐于助人、孝敬父母、艰苦朴素、积极进取等基本道德要求都可以娓娓道来。尽管他们能在嘴上说得条条是道,却无法体现在各自的行动中,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向楼下泼脏水、公共教室无人擦黑板、教室卫生无人打扫、在图书馆里撕书、随地吐痰、侍强凌弱。

2 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遵循心理学原则,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教育和自我教育两个着眼点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有层次性,有个别性地正确运用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理性的选择,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

2.1切实加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师德建设,发挥示范效应

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直接参照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苏联教育家家里宁也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师德素养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目前有些教师,对其言行的道德示范作用认识不足,在课堂上散布与德育目标不符的观点和言论,发泄个人的不满情绪,还有的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自身的坏习惯带到课堂上来。有的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态度不认真,备课不下功夫;有些教师衣着随便,语言粗俗,批评学生不注重场合;有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这些都给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教师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一个师德高尚、业务上有成就、学术上有造诣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争先效仿的楷模。教师只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自身修养去做学生的行为楷模。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信其行”,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2.2把养成教育内容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欲望与潜能

高校养成教育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学生发展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总是与他们特定的专业、学业、就业和创业等生活发展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坚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把养成教育内容渗透、贯穿在他们各自的专业、学业、就业和创业等生命历程中。

研究认为,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认为不同年龄、学制阶段的大学生各有个性,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征各有不同。实现德育养成过程的个性化,依据个性实施教育,注重德育与“心育”统一,我们得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作为教育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估计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关注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安排恰当的教育主题,找到大学生养成教育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协调他们的主体认知,强化其迫切求变意识,使其在心灵深处感悟到养成教育对自己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把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意念问题,尤其是个性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大学生在养成教育中主动认同、自觉践履意识与能力。

2.3重视并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牛群成教育中的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有学者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5+2=0”现象进行了研究,即“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学校教育如何达到与家庭教育的完美配合与协调,是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担当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以避免教育过程中的“5+2=0”现象。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家长采用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帮助其子女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要使每个家庭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更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体现“生活教育”的理念,融教育哲理于生活中。

针对大学生家庭与院校距离过远,可以利用大学院校网络平台,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绿色通道,并开办网上家长培训课程或学校。建立家长联系数据库,根据学生的表现状况,适时且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体化,争取最大的合力,强化大学生文明道德行为的养成。

2.4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激发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在动力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在自我意识基础上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标准,而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沿着教育目的的方向进行的,因而是一种新型的有控影响。

养成教育是一种通过自我教育来完成的规则教育。适时开展“自我教育”的经验交流,宣传推广“自我教育”成效好的学生的先进经验。提供一定的宣传阵地,都不失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方法。

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辨识能力,他们有自己的生存观和价值观,懂得取舍。他们最忌讳硬性灌输、强迫接受。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一味地强制执行不仅无法收到理想的结果,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与我们的教育期望背道而驰。我们只有将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目的,应切实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和手段,启动教育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是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从而激发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慎独自治的境界,这是我们养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大都有通过群团活动来实现凸显自己特长、享受受人关注、被人了解的需要和愿望,愿意在团体中表现自己才情操守。学校通过组建适应各种需要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社团组织,帮助他们制定适度的规范、进行适当的指导,让他们自己组织开展有情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彼此感染、感动、模仿,达到相互促进,彼此提升,内化他人优良品质的目的,成功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于无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身份证诞生记
乌龟
描述古诗《小池》
漫画《父与子》——鱼儿的来信
小公鸡和小鸭子
台风
穿黄裙子的白燕
一个下雨的清晨
天门山
鸡蛋流汗了
两个苹果
快乐的一天
美丽的凤凰广场
小猫咪
可爱的小乌龟
关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多元评价体系研究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关于教育投资的风险和对策研究
浅谈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学
关于启发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动画基础教学中被忽视的环节研究
关于邕江冬泳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功能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建设
关于网络自主学习监控系统研究
关于高校扩招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
浅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浅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分析与思考研究
由《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这节课引发的思考
《雨点儿》教案
《雪孩子》善引导教案
《月亮的心愿》教案
《春雨的色彩》教案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柳树醒了》教案
《借生日》教案
《童年的发现》教案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
《失物招领》教案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小松鼠找花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