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对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思考

浅谈对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4

浅谈对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思考

"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 爱国主义 理想信念 养成教育 传统美德

论文摘要:本文系统的阐述了道德暨道德教育的意义以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以期强化高等教育,使社会更和谐。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谓之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谓之德。“德”字原创意(甲古文)为十四个人一条心,且是双立人,可理解为二十八个人同心。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若能统纳至众心所致之视阑,那么这个人就谓之德高。德高之人是没有做不好事情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因此人们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必须为善、为正义、为公正、为诚实,绝不能为恶、为非正义、为偏私、为虚伪。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的道德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未来发展的影象。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差的一面。目前作为高校,应从大学生的实际道德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真解决。

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对大学生必须首先要加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理论的学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通过“两课”的学习教育,把牢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信社会主义能够拯救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然而,要实现她,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层出不穷,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所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优化人类生活的最灿烂最稳固的基石。大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这块基石添份儿、加工、成玉、夺目,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而充电!

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女不嫌家贫”,没有一个人能脱离母亲和父亲的生、养而活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国家现在仍处在发展中,我们做儿女的要为自己的祖国—母亲的发展壮大、繁荣昌盛,成为最现代化的国家,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富裕、幸福的生活而刻苦努力奋斗,掌握一技之长或几技之长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把她建设好了,就不至于被别人欺辱,就不至于被动挨打了。因此,我们每位大学生都要学会报效生我养我的父母,学会报效我们的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以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及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青年人能否建康成长,能否保持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方向。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每个国民都各尽其力,务尽其责。尤其是将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要素主体大学生以至研究生,定要精尽其心,把自己锻造成家庭与社会的有用之才。个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壮大了,社会就丰满了。我们的社会的框架结构的支撑是沿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路子走过来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只有刻苦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以打牢不断增长的本领为基础,将来才能不断的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资料,我们本身也就能自然拥有“人人为我”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了。没有雨露小溪,也就没有江河湖海,其实,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人民的福扯(指若被动挨打或若没有世界性合作就很难在尽可能的短时间里办成某些事情,就是没有人民的福扯);没有个人奋斗,就没有安居乐业。没有社会中的每一分子的刻苦努力,就没有家庭、社会大分母的甘甜丰满。只有这样去想去做,才能真正地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真正胸怀祖国和人民,始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已任,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

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道德存在于整个生活之中,生活应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告诉我们道德寓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形成、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我们的生活来影响和改变。要引导大学生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如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等道德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竟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立健全的人格,乐观豁达,自信自强,自尊自重,自督自制,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大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积极向上的填密合理而又敢作敢为的人格魅力。

五、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人类把好的伦理道德按生活必备程序把它养成习惯,就是养成教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孝、梯、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为“八德,’,亦可即为今天的“八荣八耻”,对下一代进行养成教育。而这“八德”首要是孝敬父母,“百孝为先”嘛,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应该从知恩感恩开始,即从父母启蒙,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知恩感恩教育,比如在大学,学校协同辅导员统计大学生之父母的生日,再由班长定期提醒大学生本人,给父母敬祝寿诞的感恩活动,再如感恩节或教师节时举行集体感恩活动(如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对自己或对自己家人有过特殊帮助的人的恩情),以此强化学生道德好坏是从孝敬父母开始的意识。对父母的孝敬,对老师的尊敬,对领导的忠心,对兄弟姐妹的关心爱护,对同学朋友的关爱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在生命活动中,要始终做到心正言忠。在为人处事时要忠诚、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学会礼貌待人,以德治事。在社会活动中要公正合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做人要品行端正,洁身自好,礼义廉耻常驻心田,对不起别人的事不做,对不起集体、国家的事更不做。

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出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如国学《第子规》介绍的“虞舜耕田”,“阂损芦衣”,“黄香温清”,“李忠辟震”,“史感恩师,’;“赵孝争死”,“陈肪百犬”,“温公爱兄”;“比干死争”,“苏武牧羊”,“岳飞报国”;“季札挂剑”,“刘平期贼”;“孔子尽礼”,“伯禽趋跪”;“仲淹义田”,“天祥衣带”,“关公秉烛”,“袁升还妾,”;“孔明洁身,”“杨震四知”,“志敏清贫”;“勾践尝胆”,“相如称疾”,“三陌成亲”,“羲之书法”,“三苏苦读”等等。这些古今圣贤的所作所为,呈现的是伦理道德的高尚与真美,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极好榜样。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残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关系—父慈子孝;君臣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夫妻关系—男主外、女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姐妹关系—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笃爱;朋友关系—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要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就必须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即明白道理,就要认真去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可以说这20个字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现代的东西,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尤其要加强诚信教育,这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基础。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以使社会安定,世界和谐。

总之,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艰苦的工作,我们高校要不断调整并完善德育教育内容,优化德育教育过程,使德育教育师生互动,发挥德育教育专业队伍特长与教师身正为范相结合,还要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相结合,更要以校园文化管理与学校道德环境建设相辅相成,以信息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形成上下互动,由表及里,全员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达才成德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祖国的栋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使天下父母之心宽慰,使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拔河比赛
我的一家
端午节
圣诞节
我的妹妹
这学期的总结
讲卫生的的孩子
快乐元旦节
去椒江
有爱心的孩子
元旦
妙计赶羊
意外感恩
快乐的一天
假如
高校校园刊物编辑人员及其未来就业
论现代学校管理走向人性化的策略
化学教师如何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论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谈论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利弊分析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论基于法律视角的学生评教探讨
浅论教师教育惩戒权合法性、必要性
论创造和谐 在和谐中成人成才
试论培养学生的“言语型对话”能力
论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走出功利
论巧创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论对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活化石》 教学设计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一
《活化石》 教学设计一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设计二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三
《蓝色的树叶》 教学设计一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