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与教学改革实践

浅谈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与教学改革实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6

浅谈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与教学改革实践

"

论文关键词:草原管理学 课程改革 教学

论文摘要:介绍了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挚原管理学》课程的起源与发展,对我国草业科学专业及《草原管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课程改革应与时俱进的观点。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沈阳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例,充分说明了通过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手段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草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草业科学教育始于20世纪3O年代,5O年代建立了独立的草原专业。8O年代以来,在草业系统工程思想和草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草业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进入21世纪,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为草业及草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关于草业高等教育问题,我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先生提出:草业科学是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3个要素群(生物因子群、非生物因子群和社会因子群)、3个主要界面(草丛一地境界面、草地一家畜界面、草畜一社会界面)和4个生产层(产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外生物生产层)。而3个界面是系统最活跃、最敏感、功能最密集的部分,是草业科学新的分支学科的生长点,草业学科针对3个界面及其功能的特异性和必要性设立专业基础课,而且针对生产需要,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以综合,开设专业课]。

《草原管理学》就是草地一家畜界面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该课程主要传授草地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对于指导草地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这门课程无论在国外还是在我国,从其产生到社会发展至现阶段,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不断调整其教学内容,丰富其教学内涵,加之高校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不断改革和提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国外《草原管理学》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2我国《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历程

2.1我国草业科学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草业科学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1938—1957年的单门课程教学阶段、1958—1976年本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阶段和1977年至今本科教育体系完善阶段。《草原管理学》(《草地经营学》)课程在这3个发展阶段中对于人才培养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2.2我国《草原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2.2.2《草原管理学》教学内容的发展我国草原管理学从课程确立伊始,就十分注重先进教学理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不断更新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草业教育者大量借鉴国外草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理念与素材,在相关院校进行草原管理学授课,开展草业科学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草业发展的良好开端。改革开放后,我国草业教育的重点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于是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草原管理学》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通过传授与介绍先进的放牧制度和科学的草地培育技术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草业科学专门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草业科学的发展,同时为我国草业与世界草业的接轨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草地退化、沙化及沙尘暴的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在草原管理学的教学中,各院校逐渐加大了退化草地治理与生态恢复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体现了草地旅游、自然保护、植物资源开发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多重利用的功能。另外,随着我国草原立法的确立与实施,草地法制管理也成为辅助教学内容。这些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调整与更新,有助于培养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草业人才。

3沈阳农业大学《草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能只单单从宏观上进行培养体系的改革,还要将教学改革深入到每门课程中。在过去的教学中存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一旦制定就多年不变的问题,使得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沈阳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对《草原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课程改革也要与时俱进。

2004年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将授课学时压缩为46学时,教学内容也重新进行了整合与修订,体现了少而精的教学原则。2007年,授课教师总结了以往授课经验和本课程发展的现状,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继承原有教学大纲中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第二,在草地生态理论指导下,加大退化草地治理方面的授课学时数;第三,将草地多重利用和草地法制管理等章节设定为学生课后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四,压缩与其他课程有重复的教学内容,如干草的调制加工及牧草的青贮等在《牧草与饲料加工贮藏学》课程中将有详细介绍,因此,在本课程中只作为一般性了解内容进行讲授。总的来说,经过修订的《草原管理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注重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实践教学的改革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草原管理学》仍由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不利于综合性实践项目的实施。沈阳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全面改革,将以往分散于各专业课中的实验、实践与实习内容提取出来,整合形成独立的课程:《草业实验技术I、Ⅱ、Ⅲ》、《革业专业实践I、Ⅱ、Ⅲ》和《草业综合实验I、Ⅱ》,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草原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分散于3门实践课程中,按内容由浅入深进行实验项目设定,如在《草业实验技术》中学生将获得牧草产量测定与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面的实验技能,在《草业专业实践》课程中学生将获得草地培育方面的实践知识,在《草业综合实验》课程中学生通过独立实验设计,将前往天然草地完成生态系统调查方面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从认知性、演示性的实验项目到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学生受到了更多的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在毕业实习环节部分学生被安排在草原监理站等单位进行实习,获得了将《草原管理学》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而毕业论文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到导师关于草地研究的科研项目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与科研参与能力。通过系统、全面地实践教学培养,使《草原管理学》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3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多年的资料积累,授课教师自行研制开发了《草原管理学》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图片、图表和生动的界面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使一些难理解的和抽象的教学内容更易被掌握。如在草地退化内容的讲授部分,大量的退化草地图片(草地沙化、草地毒草、草地鼠害、草地蝗虫等),使学生对我国草地退化现状有了更感性的了解和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决心。

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互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前提问、随堂讨论、随堂思考和课后习题、课下作业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互动式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消化与吸收。在课程考核方式中,采取试卷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使试卷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比重降低为7O。而课程作业均为主观性论述题和设计性计算题,需要学生根据课程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文献,经过分析、归纳、总结予以完成,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通过作业题的完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草业科学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人才培养和课程研究与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都按照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前行,高等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也应当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进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养成了爱运动的好习惯
难忘的一件事
一次难忘的经历
书,我爱你!
开学畅想
我爱我的芭比娃娃
善待蜜蜂
中秋十五
爸爸误会了我
赏月
种花生
美食天堂
愉快的校运会
爷爷又笑了
第一次看家
浅谈课堂教学转型的技术背景与认识论根源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初探
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及实施途径探析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概况及今后发展趋势——兼谈素质教育
谈现代教师的教育良心
共青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再认识与管理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讨
德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学习与借鉴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探索与实践
师德建设对和谐、平安校园的辐射
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地位
巧借学习动机论,激发高三理科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的应用
《桥》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杂谈
《金色的鱼钩》课后记
课本剧:《金色的鱼钩》
98抗洪抢险感人故事
以“桥”为线索教学《桥》
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品读感悟在《桥》教学中的尝试
《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两次笑
98年洪水来临时的随笔
《桥》教学案例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