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

[论文关键词]龙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龙”在汉英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龙”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手段,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起着文化传输的功能。由于生活环境、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不同 .同一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 了不 同的文化 内涵 ,而文化内涵的不 同又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本文试对“龙”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作以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促进理解和交流。

一、“龙”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龙为何物?

“龙”在概念意义上是一种“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能“登天”能“潜渊”,人可骑可驭的温驯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辞源》说,龙是“四灵”之一,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韩非子 ·说难》:“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古人相信,龙经常生活在水中,但“不处网罟之水”(《竟林》引《任子》),“食乎清而游乎清”(《吕氏春秋 ·离俗览》),“倘若川渊枯则龙鱼去之”(《苟子 ·致士》)。

(二 )文化内涵

在华人世界里,大多把龙作为一种最为荣耀的动物,华人都把自己叫做龙的传人。《太平御览》引《春秋合成图》云:“尧母庆都与赤龙合昏(婚),生伊耆,尧也。”尧、舜、禹都是传说中的上古的贤明君主。远古神话中,有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鲧因盗神土为帝所杀,死后“三岁不腐,刻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可见远古时期,华夏的先人就被视为龙的化身。在华人看来,龙是吉祥之物,它是尊严的化身。因此,华人大多有龙的情结,在心理取向上,在群体文化特征上,在漫长的文化积淀里,很多都在向龙靠拢。如十二属相里有龙,有大龙、有小龙、有龙年,据说龙年出生的孩子有出息,能沾龙光。以前,中国人都过二月二,二月二又叫“龙抬头”,实际上是指百虫经过冬眠,开始苏醒了。这一天吃的春饼叫吃“龙鳞”,吃的捞面叫吃“龙须”,吃的馄饨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吃了就一顺百顺。老百姓都望子成龙 ,即希望子孙出人投地。华人好龙,向龙靠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唐 ·章碣《题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祖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龙作为帝王的象征能起到神化帝王的作用,“神龙见首不见尾”。帝王是真龙天子,要说龙体、龙颜、龙准;帝王用的东西,要说龙驭、龙床、龙袍;像龙的东西,有龙舟、龙灯、龙车等。跟龙有关的成语不少,如“虎啸风生,龙腾云起”、“云从龙,风从虎”《(易 · 乾》)。龙虎常并提:龙蟠虎踞、龙潭虎穴、龙吟虎啸、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等。封建时代,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龙凤常并提:龙章凤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盘凤逸等。 "

二、“dragon”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形象与中国“龙”形象大相径庭 ,它以毒蛇形象为主,在此基础上还综合了其他种种令人产生恐怖感、厌恶感的动物特征,如鳄鱼、蜥蜴、蝙蝠 、癞蛤蟆等等。有的居住深海,有的沉睡于火山 ,有的狡诈,有的怪模怪样。西方的英雄史诗中,如希腊神话、日耳曼神话、北欧神话 中都有dragon的故事。西方的龙一般是蛇身狮爪,身上披着鳞片,嘴里喷着火,双翅或四翅,头部基本上类似于爬行类动物 ,如蜥蜴、鳄鱼和蛇。所以西方的龙可能是爬行动物的化身,但有些地区的龙也用狮头或猫头。西方文化中首次对龙进行描述的是《动物寓言集》:龙的头上有羽毛,嘴很小,它通过气孔呼吸,舌头也从中吐出;它的牙齿和尾巴都很有力量;它通过吹气而不是拍打来杀死敌人,它的尾巴卷起来可以杀死一切东西。书中有一幅它用尾巴杀死大象的图片,将它与魔鬼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与魔鬼十分相似。《圣经 ·新约》中的《启示录》里记载了大天使米迦勒屠龙的故事:“天上又现出异象来 :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也同它的使者去争战”,“他抓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旦,把它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龙在《圣经》中以基督教的最大敌人撒旦的化身出现,在基督教长久的精神统治中,必然被丑化、恶化,所以龙在后世看来也就成了恶的化身,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则基本摧毁了西方人对龙的慈善想像。林桦在《北欧的神话传说》第一章《创造天地的神话》中,介绍北欧的毒龙时说道:有一条狰狞的毒龙叫尼特霍格,盘踞在冰天雪地的海维格尔玛泉水旁,日夜不停地噬咬着伸入泉水的巨大树根。又说:“毒龙生为恶魔,企图最终咬断宇宙树的巨根,毁灭世界。”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中东地区的蛇或龙硕大而凶猛,被认为是邪恶的总代表。希腊、罗马人接受了他龙是恶者的说法,同时也把它构想成慈善的力量,希腊的阿波罗就是蛇的崇拜者。但总体上来讲他们也没有改变龙的邪恶形象。

与中国对:龟崇拜相反,龙在西方古代文化中极不受人欢迎。龙是神话中的怪兽,是个由许多种动物 的部分肢体拼成的丑八怪。人们都厌恶它,龙基本上是暴力和邪恶的标志。除了神话中的龙 以外,由于龙生相凶狠,西方人便将这种怪兽绘在武器上以恐吓敌人,于是龙也成了战争的象征。由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dragon”是 凶恶的象征,所 以在英语 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汉语中 引起的联想完全两样。

在英语中,dragon常指 a fierce bad tempered oldwoman(泼妇,性情暴烈的老妇人)。例如:

That old woman’S a real dragon!(那个老太婆简直是个母夜叉)

When she’s angry,she is a dragon.(她生起气来像个母夜叉)

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她母亲把她看管得真够严的)

dragon在词组中也多含贬义,如:the old dragon是撒旦、魔王、魔鬼 的代名词;like a dragon指猛烈地、凶猛地。

这里的“dragon”,不是指凶恶的女人就是魔鬼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说 ,“龙”与“dragon”联想意义有天壤之别。可见,dragon在英语里是个贬义词 ,西方人一见到 dragon,便自然想到恶。“dragon”在西方象征着人兽对抗 ,象征着害人恶魔,象征战争和杀戮。

由此可见,在中西文化中“龙”与“dragon”在形象上不 同,中国龙 的形象是美感与崇 高的化身。“dragon”在概念意义上和汉语的“龙”有很多不同。因此,在词汇学习中,研究词汇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无论对促进理解与翻译还是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9.

[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社区植树
睦邻卡
续写《孔乙己》
新苑社区法院宿舍环境报告
流浪的二胡
续写《孔乙己》
住在A座的人
我是社区小主人
我们的社区
小镇的成长
续写《孔乙己》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
社区活动站的“大管家”
社区变了
走过三米
北方园林的布局特点
行道绿化设计
扬州园林的低桥之美
如何选好园林绿化树种
园林规划中当注意的几个风水问题
健康的空间规划
城市建筑美学 城市规划的宏大叙事
居住区景观不同于园林绿化
交通规划“环评”搭建城市“骨架”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析
园林设计走进深绿时代
城市景观规划
浅谈旧城成片改造的运作机制
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整体阅读感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随堂练习:巩固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随堂练习:提高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文欣赏:养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文欣赏:妈妈的礼物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重点问题探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趣闻故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老师语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考点练兵:阅读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考点练兵:积累篇
《小英雄雨来》训练素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随堂练习 巩固篇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随堂练习 提高篇
《小英雄雨来》美文欣赏 抗日小英雄王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