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9
浅谈如何挖掘历史新教材中的知识
"
论文关键词:挖掘 历史 新教材 知识
论文摘要:新历史课本的颁行,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教材的颁行,具体到每个执教者也必须拿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挖掘历史新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历史新教材颁发以后,教材结构和形式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是活动课和单元拓展的设置,是可以有选择地完成的,其二特色是地图、图片和图画的大量使用,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学习历史的本领。笔者根据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以及对新教材的探讨,从以下几方面来配合对新教材知识的挖掘和使用。
1 让引言巧妙登场
1.1 在讲授新课时,把引言作为导语,结合引言,导入新课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许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的引言是这样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现代,他却成为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 这样的课前提示就是以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4课“大一统的汉朝”的课前提示是这样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下面的课文会启发你。”这段文字就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本课讲述的内容是汉朝的兴衰史。
1.3 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改革开放》中,这样提到:“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为什么能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就既提出了本课的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间接地提出了难点“如何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让学生认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掌握这种政策带来的积极性。交待清上述 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涉及的材料,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业获得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认识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的原则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要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4 可利用引言丰富的历史资料(图片和文字),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视野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的课前提示是这样的:(左有图嘉峪关)左图是甘肃嘉峪关的雄姿。河北山海关与它遥相对应,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边,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在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这则图片与文字组成的资料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嘉峪关的知识,也就使学生直观而形象地了解了明长城。 "
总之,引言既然是为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服务的,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引言的潜在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引言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袱,而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历史学习中照耀前行道路的启明星。
2 让插图不再寂寞
2.1 以图开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端,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课堂中的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通过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水到渠成地进入到本课的主题学习上来了。
2.2 以图开路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结语
由此可见,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打破传统教法对于我们正确地启发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应积极探讨新的教研方法,运用好新教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个人很牛
- 我的同学
- 我的好朋友
- 这个人很聪明
- “黑人帮”
- “毛毛虫”
- 和谐
- 夸夸岑晨旭
- 我的冤家同桌
- 夸夸岑杭柯
- 我熟悉的人
- 我的好朋友
- 唉,他们这个帮
- 女中豪杰
- 我的朋友
- 试析传统吉祥图案在烹饪美术设计中一的运用
- 试论加强实验室建设
- 谈非线性思维在电视节目编辑中的作用(1)
- 视觉传达设计应从传统装饰艺术中挖掘什么
- 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题外话”
- 设计色彩——黑与白
- 浅谈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改实践
- 谈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1)
- 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的角色分析和思考
- 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 电视媒体在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分析(1)
- 浅析“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
- 浅析艺术体操美的表现
- 探析科普影片创作中的表现主义(1)
- 关于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认识与思考
- 《雪孩子》语言积累
- 《雪孩子》词语理解
- 勇敢的雪孩子
- 《雪孩子》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 《雪孩子》难句分析
- 雪的形成
- 《雪孩子》教学杂谈
- 《雪孩子》课文题解
- 冬来春去的雪孩子
- 《雪孩子》结构图示
- 《雪孩子》好词好句
- 续写《雪孩子》
- 《雪孩子》近义词反义词
- 《雪孩子》课文结构
- 舍己为人的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