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析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

简析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简析教师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再思考

"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教育 启示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师教育的目标、制度、学习环境、教师管理制度及学习主体的自我反思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提供了设计思路。

作为对当代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最为深远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鉴于在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教育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探讨。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上[1]。

1.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发现法、探索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学会“联系”与“思考”,学会“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

2.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对象的唯一和标准的理解,但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其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对该学习环境进行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构成,其中的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从而主动地建构意义。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反思影响教师教育有效性的几个核心问题

判断教师教育有效性的标准就在于这种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教育目标、教师教育制度、学习环境、教师管理制度及学习主体的自我反思是影响教师教育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在建构主义看来,只有通过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力图在教学设计中贯穿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着重培养未来教师对双学科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才能培养出双专业性质的发展型教师。如果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是深刻的,而对执教学科的理解不深刻,那么,他在进行理解性教学时就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他组织的教学形式可能是“中看”的,但对实施理解性教学未必“中用”。如果教师对执教学科的理解深刻,但对教学的理解不深刻,那么,他一般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不能有效地、自觉地、深刻地实施理解性教学,而且他所组织的教学往往缺少“教育性”。教师教育要提高师范生对双专业的理解水平,要求对教学及所教学科均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有意识地引导未来师范生领悟与体验某学科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使他们获得具有生成与繁衍功能的知识。在一些课程中能够立足较高观点分析中学学科,将高等学科与初等学科相互关联,使他们能够“居高临下”地看待将来所执教学科的内容,以精神、思想联通高等学科与中学课程内容,有助于促进他们对将来所执教学科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方面,为提高未来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水平,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既要避免用一家之言作为教学内容,又要引导师范生去辩证地看待各种教学流派的观点;既要注重自上而下由理论俯瞰教学实践,又要注重自下而上从教学案例中提升理性认识;教育类课程教师既要发挥好教学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又要要求未来教师在见习、实习中有意识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设身处地地感受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 "

2.创建一体化的发展型教师教育制度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当前教师教育制度需要加大现代化的步骤,创建一体化的发展型教师教育制度。传统的师范教育局限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它的培养目标与教师的职后培训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是针对终结式的师范教育提出来的,它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用发展的模式代替终结式的模式,突出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重视教师的实践需求,并通过这种需求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统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师范教育体制的束缚,建立定向与非定向、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制。

3.良好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把“学习环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个体学习面临两种基本关系:对内——与自身的关系,对外——与文化的关系。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这两个关系上同时展开,一方面改善学习者的内部状况,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意图、行动和反思;另一方面则主要从文化环境入手,营造起适合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中进行学习,建构意义,获得发展。建构主义对于如何设计有效学习环境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强化办学机构的多方合作伙伴关系。师范院校要积极建立城区、郊区、乡村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与教育实践基地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与基层学校的教师、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师范院校要聘请基层学校的专家参加学校的专业建设,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学顾问,与实习师范生组成伙伴关系,共同负责中小学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并有机会作为大学师资培训的教师,及时反馈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参与合作的大学教师则有一半工作时间在中小学校参与各种教师集会,观察实习生的工作,组织讨论,并把情况反馈回大学。

(2)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可利用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建设标准化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可创建教师网络联盟门户网站,开设中国教育电视台教师学习频道,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远程教育服务。

(3)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当前学校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整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已成为教师教育机构改革的中心问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重心向优质教育资源转移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大学专科学历、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构成的新的教师学历结构将取代原有的中师、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所构成的级别递减的教师学历结构。因此,延长职前教师教育的学习时间,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采用“4+2”等新的培养模式就势所必然。在此基础上,应整合普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在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教育学科比重。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理论层面、技能层面与实践层面课程的有机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4.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

专业人员与科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是任何雇佣专业人员的科层组织中的一对经典性矛盾[1]。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取向:科层管理人员追求效率,立足于所在组织的整体;专业人员追求知识、技术,立足于所在的学科和行业。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丧失创造性,使教师对意义的阐释空间越来越小,并日益沦为知识传输者,而失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教师素养分为显性的专业素养和隐性的专业素养。显性专业素养包括外显的、易于观察和测量、也较易通过学习与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隐性专业素养包括服务态度、个人对显性知识的理解、体验、实践和情感表达,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深刻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教育常识”,以及“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隐性的专业素养比较内隐,不易测量,却是教师专业个性化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性质决定了只有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特性,赋予教师宽松的发展空间,才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引导教师反思

目前有关缄默知识的研究为教师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的缄默知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教师在优异的教师环境中习得了合理的缄默知识,这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面方面,如果教师在不良的文化背景中习得了一些非教育的缄默知识,则它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这后一种缄默知识因为其难以知觉和难以表述,所以将很难被教师意识到,同时又因为其实用性和习惯性,教师将因其惰性而不愿改变,从而逐渐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

正因为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性,引导教师的教育反思将在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单纯的教师个人反思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促进作用不大,封闭的自我努力容易使个体思维在小圈子里挣扎。教师教育要引导教师关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的容易被忽视的教育事件,并在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的基础上进行人际对话式的反思。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直面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真实地记录教学实践中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地”的情境(包括背景材料和有价值的细节、片段、事件),要引导教师通过撰写生活史、教学日志、阅读和撰写教学案例、观看教学录像、观摩他人教学等途径进行自我反思。同时,教师教育要创建一种教师群体、专家、家长等人员之间平等对话的反思性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2]卢红.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专业化教师的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

(2):32~3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二英语作文 关于机器人的英语作文
于过春节的打算的英语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
朋友的爱好
During the May 1st Labor Day vacation(五一劳动节期间)
描写朋友的喜好
我的家乡
我的五一计划(My plan for may day)
My Home Town(我的家乡)
朋友的喜好
我的喜好
宠物的喜好
我的家的位置
我的喜好
于假期经历的英语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
朋友的爱好
城市防洪堤设计工作
溢流坝工程资料汇总
码头工程沉箱施工方案探讨
小水电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二期围堰基础惟幕灌浆设计与实践
护坡护岸的设计原则以及护坡护案的种类详解
GCL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水利的运用
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程序
双曲拱坝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文预报误差分析
堤坝工程施工要点
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计算
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方案
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关系计算机优选途径探讨
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凡卡》重点字词梳理
《凡卡》重点字词意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重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
《凡卡》整体阅读感知
《凡卡》重点问题探究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难点
《卖火柴的小女孩》范文习作
《卖火柴的小女孩》重点问题探究
《卖火柴的小女孩》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凡卡》教学目标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作指导
《卖火柴的小女孩》随堂练习 巩固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训练素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考点练兵(一)积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