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思考

关于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7

关于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思考

"

1 问题的提出

1.1 道德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不仅我国重视道德教育,外国也同样重视,而且关注的面更广,层次更深。我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曾涉及道德问题,其目的是引导考生思考道德问题。

1.3 学校道德陷入困境。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大潮,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又不可避免地冲击了现有道德。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以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段话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是刚性的,它严格地规范人们外显行为;德是弹性的,它从内心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落实以法治校以德治校,使学生在法的约束下,从内心规范行为成为必然。

2 以法治校

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法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自觉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愈来愈深入人心。千年来为民众所赞誉的“清官情结”逐渐淡出,民主法制得以张扬。这是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进步。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学校依法管理,依法执教提供了法律依据。尽管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但有法不依,“好心”违法的事在校园中仍时有发生。教学违法主要表现为:"

2.1 教育侵害人格权 教师使用侮辱性的语言训骂学生,如“猪脑子”、“呆瓜”、“木头”等,使学生人格受到侵害,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2.2 教育侵害名誉权 如教师把男女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当作早恋,于是个别谈话,班级公开批评教育,上报学校通报,侵害了学生的名誉。

2.3 教育侵害隐私权 如有的教师公开学生的身心疾病、个人成绩、家庭关系等隐私。

2.4 教育侵害身体健康权 如体育课中,学生因病不能长跑,老师却强行要求学生长跑,结果学生疾病复发。

2.5 教育侵害受教育权 教师随意停学生的课,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2.6 教育侵害公平权 老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冷漠歧视,对优秀学生悉心关爱,侵害了学生教育的公平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家长、学生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教育行政部门知法守法势在必行。法治社会呼唤公民的法律意识,呼唤法律知识的普及。学校、教师不仅要知法守法,更要担负起普法的义务。

3 以德治校

学校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三点包含了德育目标会做人;学习目标会学习;发展目标会合作。但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堪忧、难点突出、任务艰巨。

3.1 现状

三种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缺乏有机的链接,导致道德的迷失。中国文化是小家文化,在小范围内,人们恭谨礼贤孝,进退有度,长幼有序;一旦进入大范围,其状况就令人担忧。学校不是真空,社会大环境的种种因素,诸如利己、金钱、享乐、物质利益等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堂而皇之的或隐或显的对下一代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强烈的冲击波。这种冲击使得中学生在道德观上陷入迷惘。

3.2 难点

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抓好学习,其他可以忽略,这导致了学生的道德滑坡。上海市长徐匡迪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论坛演讲时指出“教育概念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概念,因为教育的实践具有道德性质,教育不应也从不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古今中外的教育史都已表明,向受教育者明确表述对某种目的或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天职,教育应该首先是人类一项杰出的道德养成的事业。”

传统道德观与多元价值观冲突,使道德价值取向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感到困惑。调查显示,传承人类文化、文明、道德、情感的文学名著,中学生竟然不喜欢读,这令人忧虑。其实,人生最重大的事情都是围绕信仰和价值问题发生的,前人的著述给我们打开了了解世界、认识社会的大门,而中学生拒绝入门,自断传承的纽带,不免使自我陷入浮躁、浅薄。"

3.3 原因

①道德教育缺少亲和力 很长一个时期,学校的德育教育注重的是思想观念的建立,从幼儿到大学都是爱祖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等。这种教育本身没有错。但这种概念式的教育,只能使学生学会走过场,装样子,降低了教育的信度。要使学生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集体,爱家乡,就得让他们多从可见、可感的具体人事中体会“爱”的真谛。

②道德教育缺少层次 如什么叫“助人为乐”?就是以帮助他人为快乐,这是做人达到的一个高尚境界,混淆这个概念,就忽略了教育的层次。关于助人,最低层次是不妨碍他人;其次是应该助人,这是道德判断取舍的抉择;再次是乐于助人,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最高境界是“助人为乐”,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不多,这其实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常常把很多教育的内容标签化,不管学生年龄和内容的深浅,而是毫无层次地全面推进。没有层次的德育教育,就是没有德育教育。

③德育教育缺少应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德育教育的内容也要随时而动。老条条、老框框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德育教育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德育教育必须在继承道德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吸收现代文明,勇于创新。

3.4 以德治校的具体实施

3.4.1 健全队伍

目标:全员德育,突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队伍:校长负责、书记挂帅、德育副校长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

方法: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显隐结合,形式多样。

评定:目标到人,责任到位,定期评价,对外重宣传,对内抓实效。

3.4.2 组织活动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乐于去做,在做中学会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如吃苦训练,让学生绕操场跑,他们未必乐意,而设计一些诸如野外生存、踏着先辈的脚印前进等,效果就迥然不同。如,可以设计“走近鲁迅”、“母亲河探源”、“唐诗之旅”、“文化名人考”等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兴趣一定很高。

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无律——他律——自律——自动,并有效地抓住阶段特点,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措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低段学生以游戏、观察法为主,高段学生可借助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小组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使其在与他人的讨论中,重新认识自我的道德判断。

3.4.3 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式。学科德育内容不易张扬,而是隐性的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始末。学校的德育要指向未来,要使所有的教师树立培养人才的长效观念,不仅要教会学科知识的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4.4 建立网络(立体的育人环境)

环境育人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自然环境:在美的自然环境中,人的性情能得到陶冶,人的思想可以净化。

事件环境:教育者应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中学会感知,学会判断。

人际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

校园环境: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

家庭环境:忽视家庭道德环境的建设,将直接破坏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建立。

社会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更直接,作用更大。

4 德育教育趋势

道德教育是全球重要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一代的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不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国家和政府,必定会在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落后。

道德教育世界化。那种只一味抱着本民族传统道德不放,故步自封者,将被时代淘汰。国际知名政治家赖肖尔《迈向21世纪》一书有如下观点:从未来的展望及地球社会的视野把握现代社会知识;强调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主张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必要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空间概念越来越模糊,“地球村”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家庭对学生的道德期望是:好孩子;社会对学生的道德期望是:好公民;同辈群体对学生的道德期望是:好伙伴;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期望是:好学生。建立有效的育人环境、育人队伍,使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尊重与关怀,努力塑造健全的自我人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沙木河
傲立的小草
市长,我对你说
伴我成长的好朋友
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读《匆匆》有感
绿叶
我爱
可爱的小狗
一堂有趣的自然课
秋色
哦!布谷鸟
快乐的假日
妈妈的爱
试论情绪效应在体育院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简析新课程理念下对师范生评课能力的培养
试论拓展训练对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启发
试析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搭建Moodle平台整合高校教学资源探讨
试析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试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试析产权\创新创业教育与可持续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
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浅谈
简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教育策略
关于有效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浅论高校国防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试析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孤独之旅》课文评点
《孤独之旅》问题探究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习题精选
《孤独之旅》鉴赏感悟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孤独之旅》难句解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课文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