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高校师德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高校师德现状、成因及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5

浅谈高校师德现状、成因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高校 师德建设 师德规范

论文摘要: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存在理想目标弱化、育人意识淡化、敬业精神欠缺、学术浮躁功利等问题。其主要成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使命感;制订规范,明确师德内容;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

当前,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明显滞后了。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认识到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师德是承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坚强基石”,甚至还从整个民族素质的角度提出“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等观念,并开始大力推进师德建设,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师德规范,缺乏得力的推进措施,因而效果不尽人意。

一、师德问题的梳理

1.理想目标弱化。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不同的理想目标在教学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当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虽然有相对独立的环境,但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社会。社会上不少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现象,诸如干部队伍中的钱权交易、执法队伍中的贪赃枉法、新闻传媒的有偿新闻、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等,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冲击甚大。在许多高校教师的心目中,“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弘扬“蜡烛精神”、做“春蚕”、当“人梯”,已不再是响亮的职业口号,也很难化为工作的动力。在个别老师看来,自己能够干好本职工作,又不违法乱纪,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份工资就不错了,什么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等等都过时了。一些高校教师的自我设计很简单:搞好专业,保住饭碗。因而,他们只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自己业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礼,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小节,大礼不可不讲,小节则可以不拘。长此以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自然发生偏移。不少人以有高额存款、私家车、宽大的住宅、高额的“出场费”为荣,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给多少钱讲多少话,做多少事,“按酬付劳”,甚至在对学生进行考评的过程中,也错误地运用等价交换原则,大搞“钱分交易”,使“礼物分”、“人情分”、“关系分”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状况都使人民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2.育人意识淡化。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在当前的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是学校领导、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有的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讲课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动不动就发牢骚,讲怪话,有的还以宣泄自己消极颓废的思想为诚实坦然,靠发布奇谈怪论来彰显个性,用传播小道消息来吸引学生;更有个别教师衣着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会上的一些“低俗之风”而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完全有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古训,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也毒化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

3.敬业精神欠缺。所谓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项工作、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为倾向。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但这些被视为“国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高校校园内却受到了挑战。有的教师不热爱教师职业,没有职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只是苦于“没有别的地方好去”,暂时滞留在教师岗位上,因而他们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懒懒散散,出勤不出力,人到心不到,备课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有一些教师到是看好这个职业,但也不过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只“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金饭碗而已。他们爱吃这碗饭,但又不满足,因而热衷于第二职业,常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胡乱应付,而主要精力则花在别的营生上。这种精力投入上的隐性流失现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的教师则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工作随意性强,自由散漫,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停课,对学校的纪律置若罔闻等等,这些都严重的违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宗旨。

4.学术浮躁功利。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没有离开过“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今天的高等学府,已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而是以学术成果的多少论英雄了。原因很简单,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太大,可以说真正决定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书教得怎么样,而是所谓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师们对自己的本职——“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关注“有没有文章、”“发了几篇文章、”以及“发在了哪个刊物”上。然而,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必须搞科研的,更不是每个教师搞搞科研每年都能发几篇文章的,但是,情势所逼,为了评职称是鸭子也得上架。于是乎,校园开始躁动,学术也更加功利了。有的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热衷于“短、平、快”,为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气候”,常常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甚至篡改、伪造数据;有的教师甚至违背自己的学术良心,做出一些违反基本道德的事情,如抄袭剽窃、请人代写、署名不实等等。而且,即便千辛万苦炮制出大作,往往还要托人情,找门子,化钱买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尽。

二、师德失范的主要成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某些领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利益格局,使个人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也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钱物欲的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再加上目前各高校扩招,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增加,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学术论著发表困难,缺少国内外进修机会,教师待遇改善缓慢等实际困难,也使得一部分教师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大打折扣。

2.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丰富的教研技能,是高校教师的一致共识,至于师德修养如何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对高校教师而言,只要学历符合要求,教学过得硬,论文发得多,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师,甚至在教师比较“敏感”的问题如职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学历,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重科研、轻师德轻修养的倾向,这是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国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让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也不可能重视。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

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由于教育教学没有量化标准,而科研容易量化,因此科研指标在各高校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当然,除了科研指标好掌握之外,学校重视科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一指标决定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地位,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比如能否纳入重点院校建设、能否得到经费支持等等),所以,科研指标现在是指挥高校运转的一支魔棒。为达到科研指标所规定的数值,各高校对科学研究给予名目繁多、“令人心动”的倾斜政策,如科研编制、项目经费、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在评职称、核定岗位时科研成果数量的“一锤定音”等等,在这种抓教学默默无闻,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还有谁愿意去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辛勤育人呢? "

三、改变师德现状的对策思考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使命感。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三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的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质的地位。”“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国家先进科技的发源地。高校教师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每一个角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其思想素质修养的程度,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都有着明显或潜在的影响。同时,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被认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如果说以前高校教师认真执教,“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已无可厚非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对当代大学教师来说,师德的要求也具有“先进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榜样,不仅要把具体的道德规范践行同最崇高的人生追求相结合,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最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说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满足其“既重塑自己,又塑造他人”的崇高职业要求。 3.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作保证。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和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设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对在教书育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第二,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师德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做法,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人为地拔高,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使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亲可敬可学。

4.诚信治学,共创良好学风。学术研究本是为追求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诚实。高校教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学术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学术风气,所以高校教师特别需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诚实可信的学术美德。古语说得好,“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培养优良学术道德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把学术成果等同于金钱,要引导高校教师自觉担负起学术道德建设的责任和使命;第二,不片面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防止“科学的大跃进”和“学术泡沫”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作风;第三,制订学术规范,倡导“先进分子”的高尚人格;第

四、“德治”和“法治”并举,提高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严惩学术道德失范者。总之,要发扬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人民大学时所提出的“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努力做到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勃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水仙花
“小龙”和“小凤”
小狗“嘟嘟”
盔甲“将军”真有趣
龙井茶
我爱竹
蓝色小房子
迎春花
水仙花
校园里的香樟树
米兰花开
难忘的荷花
我家的小黄狗
我的小香包
解决中国式医患纠纷出路在何方
高职教材现状与教材编写
浅论新形势下做好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浅析中国酒店业发展状况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
浅析铁路预制梁场的现场布置以及规划问题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与路径选择
钢结构厂房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析
铬钼铜磷大型气缸套石墨细化工艺研究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的开发
潍北凹陷主控测线构造样式特征研究
谈晋江玩具出口困难与对策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路径分析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基于平行四边形整体节点制作的工艺设计
试述大学校园亚文化对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五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四
《夏日绝句》教案之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二
《夏日绝句》教案之二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四
《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堂设计之三
《夏日绝句》教案之三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之一
《夸夸我家里的人》教案之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三
《夏日绝句》教案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