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6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

"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内涵储备 知识与技能 精神与意志 生命与存在

〔论文摘要〕教师的内涵储备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针对教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既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使教师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获得生命的幸福,成为诗意的存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知识与技能、精神与意志、生命与存在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具有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需要,它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升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最终要靠教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才会产生现实效应,教师是实现这一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和每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改革的关键。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学生实际的关系,必须能够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有效的整合处理,这对学科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这个要求,学校应该从效益的角度,转变仅从数量上分科的教师储备模式,从教师量的储备转变为教师质的储备,摒弃粗放型储备模式,寻求教师的内涵储备之路。

教师的内涵储备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针对教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既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使教师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获得生命的幸福,成为诗意的存在。教师的内涵储备既可以是学校行为,也可以是教师个体行为,最好是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知识与技能层面

1.丰富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结构

在任何时代,传授知识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更是不容质疑。当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和衍生的速度加快,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储备各种知识,尽可能合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2.整合交叉学科,开发教育资源

学科交叉的趋势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学校的分科教学已经突现不少弊端。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应该将有联系的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实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首先,应该打破文科、理科壁垒,理科教师要懂得一些人文科学、语言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文科教师也应该了解一些前沿性的自然科学,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二者融合。其次,应该根据生活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社会生活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影像资源、网络资源等有效资源,引入教育教学。

3.提高对话、交往、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就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关系,教师必须讲究对话和交往的艺术,提高对话和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主张学生应该养成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而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科教育研究,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精神与意志层面

1.爱与宽容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应该是自然的迸发而不是故作姿态;应该是不求回报的甘心付出,更应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长久滋养。爱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不仅意味着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更意味着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去搀扶暂时迷路的心灵。

一颗无爱、无宽容的冷漠之心,必将扼杀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修炼好自己的爱与宽容,学会微笑,用微笑去点燃学生的兴趣、理想、智慧和人格,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2.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此外,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转换,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并会涉及不同领域、学科,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共同构建和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知识和经验,交流感情,沟通心灵,求得新发现,生成新知识。课堂中互动的动态资源,是最具开发潜能的教育资源,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保持一种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由里而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创新精神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培养出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特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教师创新精神的储备需要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完善。从外部来讲,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进行创新打造有效的平台,营造积极创新的氛围,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创新指标,并对教师创新成果进行总结表彰、宣传推广;从内部来讲,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

4.个性精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闻一多着一袭长袍、咬一柄烟斗趁着黄昏夜色开始他的《离骚》讲座,声情并茂的演讲,衣袂翩然的风度,常常让学生辨不清是闻先生在演讲还是屈原在行吟。潇洒浪漫的诗人徐志摩,对泰戈尔创办那所“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坚持在森林中上课的学校情有独钟,“再别康桥”之后,他一度为在国内办一所类似的大学而奔走,尽管终未如愿,但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森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欧洲文学与中国诗学。他们都是独特而深刻的“这一个”,正因为其独特和深刻,才不可模仿,才成为教师中的师者。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独特存在。"

成为一个独立而深刻的“这一个”绝不排斥合作精神,相反,“这一个”与群体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相互映证、彼此交融。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彰显个体,彰显个性精神,才能进行深入的合作。

当然,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共性为前提,任何个性的张扬要显示其魅力,不能和被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不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规律。

5.反思精神

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换一种角度思考,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用智慧去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

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教师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自身精神生长的支点;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直面缺憾会使自己更真实,学会反思会使自己更趋完美。

6.未来精神

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已初见端倪,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对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21世纪的教育必然是立足于未来的教育,它的主要功能必然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引领精神,更要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设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具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教师应该记住:教学生一年,要为学生想十年;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

三、生命与存在层面

1.生命意识

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是为了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必将因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否定和扬弃。

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而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平视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综合层面——注重互动,注重对话,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群体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

一、互相印证。

2.理想与激情

理想和精神作为指导人的现实行为的内在机制,具有非常强大的内趋力。欠缺了理想和精神的人绝不会成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而只能成为庸庸碌碌的存在者。只有当理想与激情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内在精神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 "

教师应该拥有教育的理想和激情,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时常地质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对教育永远心怀虔诚并像勇敢的堂吉诃德那样践行着我们的虔诚?我们是不是追寻不懈的真理并且在有生之年让真理烛照我们的生命?我们是不是向往更好并且不断追求教育细节的完美……在这样的质问中,我们的理想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我们的精神一定会更加绚烂丰富。

3.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形成于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精神关怀。它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精神尺度,在人类整体以及个体的进步中都扮演着“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角色。

人文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尺度,肖川在《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一文中认为,教育学应该是人文学,人文学的任务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人文学者的任务是“关注、批判、纠正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这个任务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任务,这种精神也正是教师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失却人文精神的教师必定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者,应该努力养成人文关怀精神。

4.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生命个体得以存在的根本。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自我实现看作是生命需要的最高层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在最高层次上的实现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佳结合,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注重的是生命个体不断地找到生命的种种巅峰体验。

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把教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养成健康、高尚的教育情感,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本职岗位,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激发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全心全意谋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双赢。

参考文献: [2]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张明霞主编.做成功的教师[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5]刘明远.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构想[J].人民教育,2003.19.

[6]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学校
满天的星
今年八月十五的“残月”
湿湿的雪
又见艳阳天
我的小侄子
一次成功的计谋
游戏给我的启示
给妈妈的一封信
我爱日照
希望
喜悦上学日
呵,初春
年华这样匆匆
我的老师
电动车辆组合式离合器换挡过程优化控制
新型多输入升压变换器的交错控制研究
中文短文本语法语义相似度算法
GIS技术在煤矿瓦斯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运用
LNG发动机低速工况下瞬态燃烧过程试验研究
微电流条件下的开关电流镜失配补偿及其在CAB中的应用
关于借助互联网金融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多平台产品快速设计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
科学开展城建规划设计的简要思考
分布式电驱动汽车AFS与电液复合制动集成控制
浅谈数控技术对于机械制造的现实意义
3岁儿童C4―C5颈椎有限元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结构水下冲击响应识别结构模态参数
一种基于IFDR改进的测试激励数据压缩方法
一种新的认知无线电宽带盲频谱感知方法
说“弄”_语文论文
“敬辞”一族例说_语文论文
“偶合”例说_语文论文
《祝福》中的“雪”_语文论文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_语文论文
“成分赘余”语病例谈_语文论文
抒真情:作文成高格_语文论文
秋心如海复如潮_语文论文
“思乡诗”例说_语文论文
文章结尾“五法”_语文论文
“而”字词语辨析_语文论文
把准对象 体情察意_语文论文
剥体诗例说_语文论文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_语文论文
咏桃诗例说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