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自我与他者:教师的伦理责任与价值

自我与他者:教师的伦理责任与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自我与他者:教师的伦理责任与价值

"

论文关键词:自我 他者 教师 伦理责任

论文摘要 师生关系首先是伦理的为他关系,学生的他性外在于教师,具有无限性和神秘性,既依赖于教师这个自我又是对其的否定与超越。教师要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得尊重学生这个他者,担负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回应他者的诉求,具备倾听能力,与他者对话以实现“和而不同”的课堂教育。

人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是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交织中的觉醒和提升。这些必须在承认关系中得以实现。马克思指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个人如果忽视了他者的存在,就失去了对自身生存的认可,失去了人性张扬的空间。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因此,教育实践是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流。如果教师与学生“关系”没有发生,教育也就没有发生。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研究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处于困境中的自我

传统的教育认识论限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真理与谬误、自我与异物、中心与边缘、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等。教师作为自我,总是以知者的姿态出现,向学生灌输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异质往往被消磨,以期达到同一化,形成整体。然而现代生活的急剧变迁,网络的触角无处不在,学生的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多样性和无法预测性。在过去特定的时代,人们十分清楚什么可以做,谁可以信赖,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今,学生却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的是一条风险之路。教师以自我的经验提供的“绝对正确”的引导却往往被混沌的世界击得粉碎。教师本着“一切为学生好”的信念,灌输知识、提供标准答案、鼓励顺从的精神,却造成了对学生创造力的遏制和对其自尊心的伤害,导致学生的叛逆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把学生对象化,以“我-他”的关系付诸教育实践必然导致教育关系的异化。当今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我-你”主体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也互为客体。但这种关系仍然没有摆脱二元认识论的束缚,主体性仍然建立在与自然客体对立的层面上,沟通的目的仍然是认识对方以期望统一形成整体,改造与征服是主体性的主要内容。这种主体性带来的是掠夺和破坏,以自我为中心,同化他者,导致权力的绝对化,主体间处于争斗状态,甚至结出恶果。要摆脱认识论的困境,还世界缤纷的本真,只有把他者从总体性中释放出来,维持其无限性和差异。

“教育不再是传递已知,而是探讨未知的历程……教师只能与学生共同探索,而不是一厢情愿、一意孤行地凭借过来人的经验去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认知应让位于伦理,自我的存在应当超越自在和自然的特性,进入伦理的世界。列维纳斯指出:“主体性不是为己的,首先是为他的。”也就是说,主体性不是事先存在的,而是在伦理关系中才体现出来,在责任行为中构建起来的。“这种关系既不是知识关系也不是自我的意愿的行为,而是一种为他者的他性无限负责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可称为伦理关系。”为他者负责、视他者为一个值得尊重的独特主体来对待,由此体现出自我的人性与伦理,反证出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的主体性。 "

二、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对于闻道在先的教师而言,学生是弱者,教师具有评价学生的学业、品行的权力,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师总是以自我的姿态理解和评判学生的他性。这种“不可逆的关系”总是维持着某种同一性。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应该是存在的他者,而非“我”的他者。他者是绝对的,不是另一个我,也不是我的对象化。价值或伦理层次上的主体具有开放性,是与他者交往、言说中的我。教育中的主体应是伦理层次上的主体,尊重、互动、承认异质、为他责任是伦理主体的特性。把他者作为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主体来对待,反证出自我的主体性和不可消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者具有无限性和超越性,自我的局限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得以打破。“我”与“他者”的关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以“爱欲关系”和“父子关系”最为典型。

“爱欲”指的是欲求永远拥有好的东西,永生不死,一种由外物激起的欲望。欲望与需求的不同在于,它的目的不是寻求满足,不力求消除愿望与所愿望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列维纳斯以两性的爱欲关系来描述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为女性是男性存在的他者。“通过爱欲,在人们之间激发了一种不能够归结为逻辑或数量差异的他性,它严格地区分无论哪个个体与无论哪个其他个体。爱欲的他性也不再局限于两个可以比较的人之间的、由于把他们区分开来的不同属性而导致的他性。女性之所以是男性存在的他者,不仅因为不同的本性,而且也是因为他性在某种方式上就是她的本性。”换个角度来说,爱并不是双方的融合,女性不会与男性合二为一,女性仍然具有其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自我作为主体不再具有支配权力,而是对他人、为他人负责的人。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具有不同的生活轨迹,是神秘而不可知的。作为自我,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拥有和了解学生,无法将他者据为己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如同爱人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无法消弭,他者的他性顽强地存在着。爱欲关系造就了主体间性,自我努力靠近他者,却又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这种不对称的主体间的关系,使得自我只能远远地看着他者,并给予他者充分的尊重。唯有面对与“我”同在的他者,“我”的生存才具有价值,开放自我,从而走出生存的孤独。

爱欲关系中的“欲求不死”同时也表达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另一时间维度:父子关系。孕育和生产使生命得以延续,使知识与智慧得以传承和发展。列维纳斯认为父子关系“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生物学纽带的关系。我们能够以一种父亲般的态度对待他人。将他人看作儿子正是为了确立自身,我将这种关系称为‘可能之外’”。对于父亲而言,儿子代表了可能和未来。父子之间既是依赖关系又存在着断裂。作为父亲,儿子这个他者承载着父亲的责任,父亲就这样存在着。同时,儿子又是父亲的延伸,两者互为依赖。另一方面,儿子又是对父亲的否定和超越。“儿子重获父亲的个体性,但是外在于父亲:儿子是独一无二的。与数字无关,父亲的每个儿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犹如父子关系:教师对学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延续着教师的智慧与生命,两者相互依存;同时,学生却又在不断地超越教师,代表了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学生承载了教师的希望,代表了一种未来实现教师梦想的可能。未来开放了存在的无限性。而每个学生又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他性。为了展示他者绝对的他性,列维纳斯借助于“脸”的不同来说明他者的外在性和他性的绝对。他者的“脸”使自我对生命产生敬畏,促使自我与他者进行交往并感受到对他者的责任。

三、自我与他者的相遇:责任与回应

教育是从不同主体间的接触开始的,或者说是自我与不同面孔的触及。列维纳斯认为对面孔的触及就是伦理的,他人的面孔警示我们不能伤害别人,不能剥夺他人的生存。列维纳斯的主张关注的是存在者,强调的是他人的外在性和异质性,以此超越了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排他的狭隘生存论。笛卡儿的认识模式“我思故我在”应该换成“我们在,故我在”。自我与他者的相遇,就意味着他者的“脸”写着“你不可杀人”的命令和对“我”的伦理要求,“我”必须为他者负起责任,回应他者。责任就是回应他者的诉求,对他者的问询和命令做出反应,负责地言说,为所说的东西负起责任。教育即是教师和学生的相遇,每个学生的“脸”向教师提出了伦理要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必须对他者做出回应,尊重生命,回答学生的问胚,对学生不好的方面予以纠正。没有回应就是没有负起责任,自我与他者就没有真正地相遇,教育也就没有发生。如果教育没有发生,作为教师的自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伦理角度来说,这种为他性虽说是被动的,是他者所唤起的,却使我在负责的同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道德的人,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列维纳斯指出:“正是就他者与我的关系不是互惠的而言,我服从于他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成为本质上的主体。”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脸”就得到了召唤,保护弱者成为责任。“我”虽说是被动的,却如同“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不是一点都不作为,而是自然而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成为伦理的人。自我唯有在与他者的交往关系中获得生存和无限的生命。回应其实是一种言说,一种为他者的作答,这种过程就是负起责任的过程。他者的命令是言说的一方,“我”的回应是言说的另一方,那么,“我”的负责行动就表现为一个对话结构。 "

四、伦理责任:倾听与对话

对话首先意味着具有倾听的能力,能够尊重他者,把他者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传统的对话多限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迫做出应答,教师给出标准答案。这种缺乏倾听的对话,是揭示、共识的对话,所有的他者将会被同化形成整体,用列维纳斯的话说,“他者”变成了“他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缺乏对话,曾几何时我们真正同化了他者?教师总是以知者的面目出现而闭目塞听。要走向他者,教师首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述说自己的心声与欲望,而不是一味地我行我素讲授知识。“教学依赖于耳朵,听力或更确切地说,‘倾听’。”倾听意味着善和爱,也就是列维纳斯说的非冷漠(non—indifference),只有非冷漠才能维护差异(difference)和他性(alterity)。具备倾听的能力意味着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平等地看待对方,而不是以知者的态度高高在上。只有放弃了权威,才能达到“听能”状态,对他者的召唤有所反应,进一步言说进入对话状态。

与传统的“对话”理论不同,列维纳斯认为对话是自我与他者的面对面,是“一个多元性”。因此,他者是一个无限绝对的他者,一个不能简约为自我的他者。“对话的基础可能根本就不是‘心同理同’,不是‘交往理性’,因而对话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为了‘共识’、‘沟通’、‘一致性’,而是为了‘差异’、‘谅解’,让他者永远作为他者存在下去,一句话,对话就是‘和而不同’。”教师敞开心胸,坦诚相待,开启对话的契机,却是以他者的言说为优先。在对话中,师生呈现不对称的关系,教师被动地进行言说,对他者做出应答,以维护和谅解他者。这似乎使教师丧失了言说的权力,缺乏主体性。其实,正是在应答他者的质询中,教师获得了伦理主体性,显示了自我的存在。因为学生是弱势群体,作为教师有责任维护学生的他性,在课堂的对话中做到“和而不同”:对不同民族、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应答,不同的评价,甚至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使他者更好地生存。维护其尊严而不被剥夺。

总之,教师这个自我要走出认识论的困境,就必须意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伦理层次上的为他关系。学生外在于教师,具有无限的他性和神秘性。自我与他者之间呈现的是“爱欲关系”和“父子关系”,他者既依赖于自我,又是对自我的否定与超越。教师只有对学生担负起伦理责任,维护差异,自我才能破除局限,获得无限的生命,实现自我价值。教师的伦理责任是回应他者的诉求,具备倾听的能力,与他者对话以实现“和而不同”的课堂教育。对现代教育来说,我们过分地强调了主客体之间占有性为主导的开发,而忽视了来自他者的责任命令的倾听和回应,错误地估计了自我的价值,而丧失了生存价值。教师作为自我,只有在对学生这个他者的负责行动中才能体现其存在的意义。伦理责任观可以使我们认清现代教育的弊端,并启示教师作为存在者的生存意义与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家
难忘的一句话
扫墓
查字典比赛
校园的环境
幽默王
我的自画像
少陵公园
有这样一个女孩
鹦鹉小调皮
我的小台灯
我的文具
我的妹妹
我是文明小福娃
关于计算机类专业适应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配电运行中故障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云计算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状况及成瘾现象调查
有线电视信号干扰问题分析
如何提高高速铁路服务质量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Dreamweaver CS5》教学中运用
河桥梁墩柱形态对水体流动影响研究
基于as3.0的计算机硬件安装交互课件开发
微机型电动机保护WDZ―430在娘子关发电厂实际使用中的分析
遥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探析文字排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试析机电安装技术与土建工程项目的配合
高压隔离开关的故障处理
小议班主任工作的得与失
重视体验促进成长
更新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结构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加强情感教育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潜能
师德体会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初探
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
实施学案导学几点做法和体会
谈教学的情感体验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孟建华
立足与超越——我眼中的大语文观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
浅谈目标备课法在小学语文备课中的应用
直面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