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和谐社会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浅谈和谐社会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1

浅谈和谐社会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继续教育 作用 创新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又一奋斗目标,对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必须创新继续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来的又一奋斗目标。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是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的又一基本任务,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尊重人的各项权利,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了我国现代化总体布局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历史性飞跃。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各项事业发展的指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创新继续教育。

一、构建和谐社会概述

(一)和谐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1.和谐社会的涵义

“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和谐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是和睦的意思,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是相合的意思,带有对称、协调之意。和谐合用,指的是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和谐社会是指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自身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其具体内容包括人的和谐、生态和谐、阶层和谐、区域和谐、经济和谐、政务和谐、文化和谐、民族和谐、外部环境和谐等。

2.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谐社会具有如下特征: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丰富新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可以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继续教育的含义

继续教育在我国通常是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旨在通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直接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2.继续教育的特征

继续教育的性质体现在高层次性、创造性和新颖性三个层面上。其中创造性是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而教育对象的高智能性、教育范畴的无限性、教育办学主体与模式的合成性、教育周期的短期性构成了继续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和重点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继续教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又决定了继续教育的长期性。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继续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的形成是以社会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来完成。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独特的社会实践性,即一方面通过职后的学历补充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连续不断的、多次更迭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地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和启迪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社会成员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职业生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生活教育全方位地为社会成员提供思想教育、文化熏陶、技能传播、道德修养等使社会成员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是非判断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国民素质普遍提高,从而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能力。

3.有利于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环境。学习型社会就是“一种教育机会,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皆学的社会”。在学习型社会里,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通过社会提供的学习环境,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和财富。“终身教育”已由一种教育理念开始变为一种教育实践,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已经成为人全面发展的必需。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正以其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层次的多样性,教育时间的长久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创新继续教育的战略思考

21世纪是以和谐社会和知识经济为显著特征的时代。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及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构建学习型社会,满足广大人民学习的需求,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创新体制,积极推动继续教育向多元化开放性发展

继续教育体制改革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协调一致,在教育对象上要扩展到科研、技术、教育、医疗、公共事业等各方面人员,体现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办学体制上扩展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全方位;在本校资源共享的同时扩展到跨校的与社会的共享;在办学形式上追求多形式、多格局。校企联合办学是高校继续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继续教育要依托高校各类资源,多元化发展,走与大中型企业联合的道路,大胆探索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教育办学模式。

(二)转变理念,促进继续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应该树立一种营销理念,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综合效益为驱动力,合理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科学制定和运用营销策略,占领继续教育市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目标,谋求学校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要侧重分析外部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影响,适应发展趋势,瞄准市场需求,增强市场意识,客观认识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主动办学,办出特色,创出品牌。高等学校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开设全新的继续教育课程,提供内容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形式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项目,直接为行业或企业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服务,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服务,为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职业服务,为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 "

(三)准确定位,继续教育由知识更新向直接为知识经济服务转变

中国的继续教育伴随着成人教育的诞生而产生、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目前的红红火火,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间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既有高潮时的辉煌,又有低潮时的困惑。在这新的历史转折关头,继续教育又面临新的定位:开辟为知识经济服务的主战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主力军的作用。这一历史定位将使继续教育在中国的教育舞台上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优化手段,努力实现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为前提的教学手段,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继续教育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客观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依托校园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对具备条件的基础课程实行网络化教学。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为成人教育的柔性化和个性化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网络化络化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五)改进方法,加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对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继续教育的实践,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加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许多继续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凭借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行工作。由于缺乏对继续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往往使继续教育工作事倍功半,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从继续教育整体上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失策。为此,有必要加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选准课题,组织队伍,开展实验,集体攻关,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继续教育的实践,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海洋生物展
难忘的回忆
外公·兰花·美
我们身边的科学
节约用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咬耳朵”
一件令我悔恨的事
参观漳州动物园
暑假趣事
雪带来的欢乐
我的“佳衡丸”号战斗飞船
打雪仗
拔河比赛
暑假趣事
我得到的爱最多
试论以德治校
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育探究
学会倾听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让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零距离”接触
浅谈以德治校的基本内涵及其效能期望
爱心由什么来衡量?
浅谈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谈构筑防堵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
浅谈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
浅谈和谐社会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浅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
简述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中的运用
谈教师专业化应呼唤教师主体精神的归位
关于以德治校及其对策研究
简述社会转型视域下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片断评析
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感情──《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①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实录②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
《再见了,亲人》片段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