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

浅析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

"

[论文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性人格 德育 自我教育

[论文摘要]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主体性人格的涵义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是一个独立的人。黄济先生认为,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三个层次[1]。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的行为主体。

一般来说,人的主体性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能动性。人受内外在动机因素的推动,积极地发出自己的行为,人不仅适应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能动性表现为自觉性、自动性、积极性。二是自主性。个人对于他人及社会有依存性,但也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表现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主要表现为有独立见解和责任意识,有健全而成熟的行为模式等。自主性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盲目顺从他人的意愿。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三是创造性。作为主体的人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自然,而是根据需要去改变自然和环境,创造性是人类的本质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

人格指人的思想政治品质的尊严和价值,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则人格高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即道德人格。人格中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倾向性要素,能力、性格、气质、自我意识、良心等个性因素,对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体性人格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从人格角度讲,主体性是人格素质与品质的总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品格;从个体角度来看,个体主体性包含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个体化和品德实践自觉能动性两个方面。具有自律性、自主精神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因为他们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及其它一些社会问题时,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科恩指出:“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而无人格则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2]主体性人格培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有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主体。

二、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意义

1.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发展,将人类历史进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使人彻底摆脱对物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人的物化现象被克服,人与人的关系不再需要以物来表现,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再是财富,而是人本身。”[3]因此,主体性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2.现代社会迫切要求高校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较为突出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强调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轻视教育对象是素质提高的主体这一事实;重视思想政治的社会价值,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重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的价值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劳动力的竞争能力、主动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强烈,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渴望受到尊重。他们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受教育者,更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肯定这一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在平等互动、真诚交流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3.加强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日益增多,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但合作与竞争并存,合作的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要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模式上非常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当然,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批判,提高自觉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4.注重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当前,我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特别是用人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权利,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们对国家、单位、领导的依赖性也必然随之转变,但要学会依靠自己,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即由依附性转为自主性。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促进学生由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变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而且是高校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重点之一,而积极使学生自身向主体性、自主型人格转变,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更是对每一名学生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快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三、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把受教育者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视为社会规范的容器,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是以限制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和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多地强调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单向灌输,较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树立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德育观,这里的“发展”是指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抵御不良价值观侵扰影响的能力、注重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使其树立自尊、自爱、自信的信念,具有独立的人格体验。

2.关注非理性因素影响,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人格,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世界,他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对个体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它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构成,是二者的有机整合。”[4]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多因素综合形成、并且不断验证的动态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在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和主观努力,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交往中理解,在活动中建构,在现实中升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不仅是学生内在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也是控制其外在行为的内在机制。它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动力系统,从认识论角度加深对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实践的认识总结,从系统论角度综合概括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整体因素,最终追求理想人格的形成。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并不是学生内在世界孤立的发展,而是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同社会生活发生交融,通过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达到调整内在结构的结果,使已经逐渐形成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趋向于更加合理,是多种因素有机作用,整合的过程。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交往理解,注重非理性因素影响,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3.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主体能力。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由此可见,活动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

主体德育理论建立于这个基础之上,但又结合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别于社会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这突出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创造性。学生处于主体性水平的提升和形成时期,教育教学活动做得好,可以有效地加快这一进程。主体性教育过程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注重“两课”教育,还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理想、坚定的信念,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会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次表现,创造力是创新精神的外化,创新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同时必须培养其具备创新精神。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创造意识,经常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使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断丰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时要创建一种宽容的教育环境。其次,学校要为学生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学术交流、讨论之中,在培养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现代学生渴望独立,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期待着能与老师平等对话。所以在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上,专业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实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意识地采用讨论、启发、示范等方式,使学生和教师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相互信任的桥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在德育工作思路的创新上,一定要做到教育与管理一体化,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内容上,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接触和了解传统与现代教育和管理模式、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要加大实践课在教育教学中的比例,让学生更多地在亲身参与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始终把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高校德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健康、完善的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黄 济.人的主体性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4]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纯真的友谊—读《一只蝴蝶》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观《梦想中国》有感
读《珍珠鸟》有感
我们渴望这样的老师——读《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有感
争做生活的强者—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感恩
红军战士你们真棒!——《长征》读后感
假文盲
美丽的呻吟——观《禁毒》有感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观《假文盲》有感
永不摧毁的毅力,比钢还硬的坚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张海迪》有感
心灵的登高——读《钢铁是怎样炼成》有感
关于视频资源在高校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探究
试析以“三心”教育实践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
关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
试析“建筑构造”教学中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的探讨
试析ISO理念在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试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与探讨
关于水轮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工科研究生现代数学教学方法的若干体会
析强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的调研分析
简析留学生“工程制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对于“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关于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理性思考
简论本科旅游电子商务“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策略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