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_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2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材 传统美德 人文素养 道德修养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道德,主要有爱国、重气节、仁爱、谦虚、自强不息、和为贵、节俭等等。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够重视。若能结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行这些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国格、信念的推崇,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天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55年到19%年,直至目前的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具—基本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其中指向不言而喻,即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此观念的提出与普及将使语文教育更具活力与生命力,必将使语文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本文将谈谈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一)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的教育把道德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且注意在各种教育内容中,以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同时在学校学规中提出道德要求,以从制度上强化道德意识。这显示了极强的道德本位精神,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特征。汉以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影响巨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也使得伦理道德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重德尚义便成为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和基本精神之一。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道德。

(二)

中国文化重道德的特点在文学艺术中有鲜明的表现。“文以载道”是文人的责任。文学艺术作品不仅追求艺术美的境界,更追求“善”的道德境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也常常以道德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道德,主要有爱国、重气节、仁爱、谦虚、自强不息、和为贵、节俭等等。

(l)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落地有声的警句,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东亚大陆上,历尽艰难而依然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材中爱国的典型素材俯拾皆是:《屈原列传》中,屈原竭忠尽智,一心为国,正道直行,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美德,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在国家危急关头出使抗敌,表现了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至今熠熠生辉,感人至深……因为爱国:谭嗣同自请以身殉法、从容就戮;荆柯勇刺秦王,壮烈而死;左光斗反对奸候、宁死不屈。因为爱国:南宋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西北望,射天狼,’;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其巨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将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昌盛而顽强拼搏。

(2)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历史上,古老的中华民族曾以这种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创造了至今仍令世界众多学者赞叹不已的辉煌文明,将中华文化推至世界文明的颠峰。自强不息首先表现为人们不畏挫折、顽强奋斗的精神。孟子认为,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造就能担当大任、有所作为的人,所以他写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受屈辱的腐刑之后,自强不息,历时十几年,终于完成了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以“立言”成就了他的不朽。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对独立、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人格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理想而完美的人格的追求十分执著。范仲淹出将人相,屡遭贬滴,仍以天下为己任,壮志不衰。这种自强意识,使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进取,不断创新、奋进。

(3)重气节。在历史上,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多有列举,且他本人就是重气节的典范。宋端宗景炎元年,元兵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依仗有利地形,逼迫南宋投降。在危急关头,文天祥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元军派人劝他投降,并许以高官厚禄,文断然拒绝。元人又以死相威胁,文毫无畏惧,说:“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以致元军“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文天祥这一次出使,一反以前南宋使节的奴颜脾膝,苟且偷生的态度,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表现了宁死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流芳千古的民族正气之歌。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这是中华民族重气节的生动写照,这种美德培养和影响了无数的华夏儿女。

(4)谦虚。谦虚是中国人推崇的传统美德。人以谦自处,可以知不足而不断进取,避免自满和固步自封,以谦和他人相处,则可以博取众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曾问礼于老腆,又“人太庙,每事问。”表现了万世师表的谦虚风范。《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原发自作者之心,出于作者之口,但文章却把它推到“古仁人”身上去,这实在是一种伟大的谦虚。

(5)和为贵。中华传统文化中尤其重视人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孟子就明确阐发了“人和”观念,“人和”就是人的团结,也即是人心的凝聚,人心凝聚的基础是道义,所以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得道而得人心,便可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国家无敌于天下,以至“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把“人和”作为国家巩固、安定的最重要的基础,所以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的美德不仅有利于各族人民建立和巩固友好关系,还能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节俭。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崇尚节俭,反对奢靡腐化堕落,提倡“以俭素为美”。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居官身贵,崇尚节俭,无私自廉,“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在物质丰盈之时,我们理当记住:“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三)

概而观之,语文教材中所展示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多方面的,在此不能一一阐述。这些传统美德理应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予以足够重视。若能结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这既是对自己民族精神、民族大义、国格、信念的推崇,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无疑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开创新天地,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l]胡美山.站在新世纪门槛的呐喊.新华出版社,2001年.

[2]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扦情散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8年.

[3]赵宗娓.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故乡
改写《狐狸和乌鸦》
第一次领操
读《奠柏》有感
“麻烦”班主任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
读《我自横刀向天笑》有感
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金娃娃
最难忘记的一件事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读《凡卡》有感
身边的烦恼
缩写《小抄写员》
简析美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
试论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
试论校企合作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改革和开发
浅谈数字电路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浅析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改革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
浅析对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反思
试析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试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试析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试析“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与实验改革探索
浅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论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探讨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试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诗词曲五首》习题精选
《诗词曲五首》习题精选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赤壁溯源
忧国忘家的张养浩
《诗词曲五首》同步达纲练习
赤壁大战
赤壁遗址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东坡肉与苏东坡
《诗词曲五首》同步达纲练习
《诗词曲五首》练习
《诗词曲五首》课后习题答案
赤壁景观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