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教育真谛的回归——存在主义教育解读

关于教育真谛的回归——存在主义教育解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6

关于教育真谛的回归——存在主义教育解读

"

论文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 人道主义教育 人性化 主体化 个性化

论文摘要: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世界流行很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人的主观性、个人选择,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其根本主张。我国教育应借鉴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弘扬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倡导人性化教育,注重人格修养,培养有责任的人。

教育中的种种痛苦和困惑,根源在于忘记了学生也是人。教育失去了本意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关注人自身命运的哲学,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1]。存在主义教育猛烈抨击唯科学主义和现代西方文明,旨在改革它所宣称的包括实用主义在内的传统教育,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即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一、存在主义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观

萨特有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他将这句话称作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他对其解释为,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世间并无人类本性……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也就是说,人先存在着,然后才试图给自己下定义。人的本质,也就是人将要成为什么样子,要由他自己负责,由他自己选择。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人要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其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正像奈勒所强调的那样:“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真诚、选择和决定以及责任感。

所谓真诚,指既不要与社会、团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自欺欺人。如果缺乏真诚,把自己融化于社会和团体,不仅言行举止,甚至连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与别人趋同, 最终将丧失自我。为了培养真诚的人,教育要反对文化中压抑人、阻碍人无拘无束发展的那些方面。个人既不应该成为团体和社会的一个部件,也不应该成为团体和社会统一模式中的标准件,个人应该真诚地显示他的主观性和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存在主义认为,教育不应该强调温顺服从和循规蹈矩,教育的大问题不在于学生无纪律,而在于学生安于习俗。

关于选择和决定气质的培养,教育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断和行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当一个人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实际上就是在创造自己的未来。因此,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向学生展示未来的种种可能性,鼓励他们做有意识的选择。人的选择及其结果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的,与此伴随而来的就是个人对于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因此,教育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绝对的自由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生活态度,即生活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生活,自己不能把应该肩负的责任推诿于环境、家庭或他人的影响、外在的压力、客观的规律等。为此学校应该创设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使他能够有发现自由和责任的机会。

(二)教育过程观

存在主义主张,现代教学同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不应该屈从于预先规定的学习规则。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赋予受教育者以适当选择的自由,“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包括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和受训练”[3]。

1.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存在主义反对理性,反对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因此,存在主义者对于“怎么教”的问题比对于“教什么”更重视。存在主义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很多弊端,其特征是“支配—服从”和“指挥—执行”的关系。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控制学生,而学生也想出各种主意对付教师。他们批判传统的教育方法,认为传统教育方法不是用于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并实现他们的各种可能性, 也不是用来帮助学生认识并实现他们潜在的能力,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什么,或者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解决问题。他们主张,应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和个别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并认为,个人毫无顾虑地发挥他的选择能力,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想入非非,运用限制的手段不能造就有创造才能的学生。

2.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也就是,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如果知识离开人的主观性,它就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对学习者来说,就不可能成为明确的知识。因此,确定课程的依据不是客观的知识体系本身,而是学生的主观性,学生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奈勒认为,既不能把各科教材,也就是编纂成的知识本身看作是目的,不能把这些教材看作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4]。存在主义主张,在各门学科中,人文学科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人文学科同人的存在有着本质的联系,人文学科涉及的主要论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活忧与愁,人性的堕落与高尚,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的存在的意义。由于这些课程能使学生更多得到关于人的生活、人的本质和人世界的真知灼见,因此它们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3.在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地位以及师生关系上。存在主义认为,教师应维护学生的主观性,不仅要避免课堂上的个人专制,还要反对非人格化的知识专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把知识“提供”给学生,其中不能包含任何强制的成分。奈勒曾举一例给以说明,“例如,当教师跟全班讨论一个题目时,当教师讲授文学和历史的某一方面时,他力求介绍尽可能多的观点,他力图把这个题目描述为许多人思考的结果以及继续思考的焦点。实际上,重要的是一切知识本身的发展情况,如果要知识有持久性的话,就必须对之重新加以解释,并且在使用时能够产生新的意义。但是教师的意图并不是要学生随心所欲地选择有关这个题目的任何观点……教师也不能把自己的解释强加于学生,或是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因为这样做就会把学生贬值为教学策略的对象。反之,在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好的观点,然后问学生是否接受这一观点”[5]。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也不应该支配学生,他既不能强迫学生服从学校或者教师制定的纪律,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强加给学生。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信奉的原则,以及自己之所以信奉这些原则的理由告诉学生,至于学生是否接受,教师不必强求。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应该是“生产性”而不是“复制性”的,处于一种创造者和激励者的地位,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性地工作,他无需、也无权迫使学生来接受,以便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造就特色各具的学生。

至于学生的地位,根据存在主义教育观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选择而不是模仿和服从的地位,必须保持学生对于教师的创造和教育内容的主观选择。学生的学习绝不是现成的知识和道德规则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从个人的角度积极地辨别和检验它们的价值及其对生活的意义。关于师生关系,布贝尔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诚地表现为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教育目的。这种交流和对话是两个主体、两个人之间的谈话,两个平等、自由的人之间的交往。在这种方法中,才有可能养成独立性、自尊心和自主、自负的精神。

二、存在主义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强调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一系列教育主张,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人生命的尊重,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弘扬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必须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改革:一是彰显教育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的自我开发、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二是强调尊重个人独特性的个性教育,张扬学生的个性。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成才环境、个人修养、人生阅历不尽相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如果人们承认这一点,那么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强迫命令等刚性教育方法,那简直是对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忽视。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个别化教育,给每一个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表现自我,成为他自己,而不需要成为与别人一模一样的人。学生为了充分表现自我,成为自己,就必须有勇气和主见,敢于向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挑战并进行批判,从而促进自己自由的、有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有保障。

(二)倡导人性化教育,注重人格修养,培养有责任的人

人类的文明不仅在于科技的进步,还在于人的本性的张扬、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内涵的丰富,教育不仅是传播科技的工具,更是发展人的事业。于是人性化教育便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教育要面向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发展,关注人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建构学习的意义,在自由地选择中确立人生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正像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6]。

参考文献:

[2][4]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43.

[6]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人类的未来
美丽的玉鼎广场
小乌龟
我终于“投降”了
粗心的小花猫
我和妈妈谈奥运
检查作业
我发明的机器人
捉知了
我家的植物
我的课余爱好
老鹰捉小鸡
我的奶奶
钓鱼对抗赛
猫师傅和老虎徒弟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论文
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分析(1)论文
关于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
中外票据保证制度比较研究(1)论文
浅谈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思考
我国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1)论文
关于伦理学视阈下的网络教育与教育公平
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详细内容(1)
走向“被看”的美学(1)
什么是美学(1)
财税司法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奥尔夫教学法
浅析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税收法律制度的影响(1)论文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风娃娃》教学建议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4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建议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材简说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1
《风娃娃》教材简说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片断
《风娃娃》教学实录
《酸的和甜的》教学建议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片断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2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酸的和甜的》教材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