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浅谈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8

浅谈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

论文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网络 教师角色

论文摘要: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时空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实践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等特点,在新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地位、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教师要适应网络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成为课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工作的合作者、情感的支持者。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但人类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是不断变化的。网络应用于教育教学,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巨大改变;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是对教师与学生关系、角色的改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一、网络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是一种体验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必须面向生活,走出课堂,全员参与,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三个超越。

网络研究性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其基本含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利用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任务,开展网上自主探究与协作,并在网上发布、交流、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这一学习方式旨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网络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时空的开放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精心组织策划,都可以有效的进行,因而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堂和课堂教学以外的任何选定的时间里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学习的空间上,只要条件允许,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验室,甚至在家中都可以开展网络研究性学习。此外,在同一研究课题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与经验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以往的通常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专题的选材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往往是跨多个学科的。例如,在“废电池回收和利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废电池的化学成分,对环境有什么样的污染。其次要做一定的实际调查,分析回收率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确定回收点的位置等,涉及化学工业学、环境工程学、统计学、城市规划等多种学科。因此,网络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专题的选择上,还是在学习内容方面都有综合性的特征[1]。

3.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在网络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活动是多样性的。为了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研究的动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网上的,也可以是网下的,还可以是网上网下交融的。其中包括网络信息浏览、网络问题咨询、专题讲座、日常的课堂学习、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等。此外,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样性的。研究形式依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而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可以是小组合作式、个人独立研究式、个人和研究性网站相结合式、个人与集体讨论式等。

4.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强调的重点就是学生亲身参与研究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阶段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不是由教师强行指定,教师只是设定情境,让学生去体会、发现、归纳、探究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设计都是由学生自己去构思,去探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

5.学习方法的实践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磨炼和培养。在确立研究问题后,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收集资料,必要时要做社会调查、访谈等研究活动。在收集了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后,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去解决问题并完成研究任务。最后论文的撰写也是由学生自己执笔完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操作者,有时甚至还是策划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解题资料和方法。

6.学习评价的差异性特点。网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和个别评价两个方面。总体评价是对研究性学习总体研究成果的评价,个别评价是对子课题完成结果的评价。由于分工的不同和参加者在知识水平和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上,特别是个别成果的评价上存在着差异。

二、网络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从赖以生存的外界工作环境的转变到赖以支撑专业的教师内在素质,从教师的地位到工作方式。

1.对教师既有知识和能力的挑战。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网络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老师的专业领域,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甚至超过老师;同时学生网上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后喻文化”的兴起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网络技术的欠缺、沟通协调能力的不足等问题一并出现,足以对教师专业地位构成威胁。教师只有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扮演指导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教师地位的挑战。挑战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师生角色的相互转换成为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可能是“伙伴—伙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完全的专业权威或唯一的知识来源,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我们倡导了几十年的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至此也有了基础和可能。教师从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垄断到学习过程中权威的失落,都表明了教师的地位有以前的权威、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指导者。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是网络时代教育需要建立的师生观之一。

3.对教师工作方式的挑战。以往的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2]。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三、网络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来说,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

2.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作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其意义包含: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平等协作与交流。这并不否认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学识、能力与经验上的优势,而是更强调了教师跑开知识权威的角色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参与者,由于学生一起面对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平等地在网络交互平台上交流意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一样,可以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的发言视角独特,教师也从中得到启迪。可以说,正是面对计算机网络,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的研讨气氛,这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只有确立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网上交流之中,并在交流中抑制自己的“权威思想”,耐心地倾听学生具有独到见解的发言,不挫伤学生创新与探究的积极性。只有确立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教师才能够赢得学生在交流中的平等、轻松与安全,从而增强自信,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也只有确立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才能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与研究性学习的其他参与者之间形成开放的信息交互系统,使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平等的交流中不断丰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充足的资源。

4.教师是工作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授行为往往是独自进行的。在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科教学中,几十名学生只能拥有一名学科教师。对好些学生而言,教师成为了这门学科的唯一的知识权威。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单一学科的知识,更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教师不是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只有加强教师间合作才是最佳途径。虽然,传统模式中也存在教师间的合作,但往往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同一学校内的教师合作,而且为跨校、跨地区的教师合作提供可能,这样的合作只有依靠计算机网络才能得以实现。

5.教师是情感的支持者。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建构,更是双方情感的交流。正是这种重构与交流体现了师生双方的协同发展。后现代观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师生情感的对话是学习者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实世界中师生间面对面的“对话”,真实亲切,双方能很快地感知彼此的感受,因此,这样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激发,又易扼制。这些受到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因素、教师的交流技巧与师生的性格等主观因素制约。借助网络的交流没有面对面对话的亲切感,但是它不受时空限制,它的虚拟性又为情感对话奠定了平等与开放的基础。第一,网络的对话时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面对网络,他可以查询资料也可以对话。选择对话是他所需的,是内驱力驱使他通过对话方式解决问题、交流内心感受。第二,网络学习中的人物是平等的,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平等沟通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

参考文献:

[2] 藿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礼和.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育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藿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6]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7]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8] 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9] 柳栋.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挖野菜
妈妈的爱
我喜欢的小狗
多功能笔盒
猜猜我是谁?
美丽的少陵公园
妈妈的爱
我的自画像
找春天
说说我自己
老师笑了
辣椒
美丽的小北湖
除夕
小河
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线形分析
智能化系统在酒店方面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考
CDMA 1X技术在配电监控系统的应用
长螺旋钻孔压灌砼桩施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关于建筑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若干问题的讨论
青州闽江大桥方案的演变及抗风稳定性研究
国家体育场场地照明设计概论
低阻抗接地网的设计与施工
浅淡电子厂房的接地设计
浅议综合性港口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构建
简述PLC应用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议低压电缆故障的解决方法
回顾中国“监控数字革命”看现状谈发展
论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及处治措施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五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四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惊弓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惊弓之鸟》综合资料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六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二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三
《惊弓之鸟》教学建议
《惊弓之鸟》助读
《惊弓之鸟》(今日开庭)课堂实录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四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