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促进就业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 政府对策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大批农民工因企业裁员而返乡的现象,是近十几年来罕见的,而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更是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面对如此难题,中国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来解决就业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安定持续发展。
【导论】: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研究的主题之一,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1]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我国理所当然的十分重视解决就业难题,拉动经济增长。
从2008年全年来看,就业压力主要来自5个方面,一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需要就业的青年达到历史新高;二是自然灾害造成一批企业停产;三是一批出口导向的中小企业因经营困难倒闭;四是为节能减排关闭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五是2008年是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最后一年。[2]
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更加重了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但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必将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并将进一步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的影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尽可能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一,以膨胀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从而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凯恩斯主义面对的问题,是一国自由经济市场本身的“失灵”,即承认自由市场经济体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乃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自由市场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从这个理论出发,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的良策。
二,中国经济急需一次从投资、出口拉动向高附加值的创新型出口和内需拉动的深刻转型。
因为,从就业目标上考察,出口拉动对于解决就业虽然表面上有利,但因其建立在低工资之上,对于每一劳动力的实际福利增加并无真正助益,这同时也是造成珠三角低廉劳动力缺乏的原因;而考察既有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对就业率的贡献,则不仅资金回报率极为低下(低下到只能是政府投资而不是私人投资为止),其对就业率的贡献也反而较小。原因在于,政府投资的方向是GDP的增加而不是就业岗位的增加,钢铁等大型项目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业数目本质上是减少劳动力需求的。
此种转型,首先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微观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此环境的根本,体现在政府能够提供平等保护各私有产权主体的法律服务、公平透明的交易规则保护、无歧视性的金融产品服务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等一系列内容上。其次,转型需要将现有扩张性财政的投资方向,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服务。只有增加每一社会成员的福利,才能最终增加其消费的能力与总体需求,从而培育内需拉动的动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措施之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措施之二是发展制造业或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巴西、墨西哥、印度、韩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利用本身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建厂或发展来料加工,使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措施之三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出巨资发展新兴经济,发展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下岗失业工人实现再就业。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的稳定性。抓好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个体经营者收费优惠、发展旅游业扩大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等五个配套文件的落实,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推进对地震灾区的对口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五,完善就业服务。
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促进他们尽快再就业。六是推进对地震灾区的对口就业援助,为灾区劳动者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好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六,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总体布局上,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在具体安排上,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予以考虑。
【结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此时,我国政府将通过从膨胀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经济转型、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来解决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 (胡学勤 《劳动经济学 第二版》)
[2] ( 2009年 《社会蓝皮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八荣八耻”
- 一只小鸟的哭诉
- 迷信的蔓延
- 我一定能学好英语
- 《匆匆》读后感
- 我喜欢读书
- 悯农
- 奥运五福娃
- 科学
- 我的美术学具
- 我的“朋友”
- 听来的故事
- 科学竞赛--因为爱拼才会赢!
- 桥
- 树的自述
- 柳州灵泉寺猜想
- 浅析领导干部自律习惯的养成
- 小产权房买受人权益保障路径研究
- 辛亥革命对越南革命的影响
-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 浅析菲利犯罪学思想及当今之思考
- 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存废之探
- 国际法视域下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合法性探析
- 关于完善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考评机制的思考
- 未成年人适用监视居住若干问题的探讨
- 建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的思考
- 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及其对策
- 以预防腐败为目标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研究
- 刘宗周奏疏考
- 收入确认若干问题研究
- 《母鸡》片断赏析
- 《一只贝》相关知识
- 《一只贝》教学设计
- 《一只贝》教学设计
- 《母鸡》教学设计
- 《母鸡》相关知识
- 《狼群》教学设计
- 《一只贝》教学设计
- 《母鸡》教材理解
- 《母鸡》教学设计
- 《一只贝》课文
- 《一只贝》教学设计
- 《一只贝》教学实录
- 《母鸡》课文
- 《一只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