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多元对立:中突语境下的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

多元对立:中突语境下的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2

多元对立:中突语境下的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

"

论文 关键词 转型期;多元语境;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 农业化与都市化、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传统性与现代性构成当代大学生文化心理与道德教育的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走向,要求大学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替换内容,与时俱进地进行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

转型时期,高校面临着复杂的文化道德教育语境,给大学生的文化道德教育增添了巨大的难度。重视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虽然早已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共识,但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走向依然处于宏观上方向明确、微观上路径交错的状态。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面临多元对立冲突语境,各种力量都在有形无形地对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走向施加着影响。在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中认清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走向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面临的多元对立冲突语境

语境本是文学用语,指的是上下文之间的语言联系。借用到文化道德教育方面,指的是文化道德教育受到的各种影响。当前,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面临着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都市化与农业化的二元对立语境冲突相当显著,都市化语境正在全面侵入大学生生活,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都市化是伴随世界工业化出现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的世界性潮流。从改革开放起到现在,中国大约4.5亿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都市化浪潮在中国正处于风起云涌之际。都市地域日益扩大、都市人口显著增多,都市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智力和服务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都市生活方式,逐步取代以体力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文化道德教育的内容、标准、方法等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板块大迁移。农村的“熟人社会”被都市的“市民社会”挤压,农业社会的文化道德教育,在高校所处的都市社会中,面临着日渐尴尬的处境,走向日益边缘化的状态。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多次交往,人们必须尊重习惯、风俗等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而都市社会则更多的遵从契约,人们高度重视法规、协议等制度性约束。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应当正视这样的实际,完成从农业社会向都市社会的道德规范的适应和转变。大学生的文化道德教育要立足于法治社会的背景,文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要同时并进,不可偏废。

(二)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二元对立语境冲突不断加剧。以人际传播为主的文化道德教育遭遇大众传播中所承载的文化道德教育的大力冲击。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的传统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和课外谈心等人际传播方式。但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越来越深入每一间大学生寝室,越来越深入每个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占据大学生课外时间,大众传播媒体在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以教师(包括课程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为主体进行传播的高校文化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大众传播带来的巨大压力。以个体交流的方式虽然能够全面深刻地影响地受到当面教育的大学生,但这种教育的影响力在无所不在的大众传播面前,日渐显得具体而微。大众传播以其工业化、复制化快速直接地将信息传播给大学生,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成规模地、群体性的,而且不容易受到教师控制。大众传播媒体所承载的文化道德教育理念、方式、题材、内容、评判标准等与高校的文化道德教育内容虽然不乏相同之处,但异趣之处也是不可避免的。高校对大学生的文化道德教育,其权威性受到挑战,其影响力自然削弱。教师是否具有驾驭大众传播媒体的能力,是否具有利用大众传播媒体的能力,将在很大意义上决定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成败。

(三)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的冲突正在变换着不同方式,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不仅要面对校内与校外的不同语境,也要面对国内与国外的不同语境。

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校内文化道德教育语境正在受到社会上不同思潮的冲击,关起门来办大学是不可能的,开放的大学必将受到来自校外的不同思潮的冲击。这种冲击使得校园文化这种微观语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的成效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可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文化道德教育成为高校在从事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的重要工作。大学的围墙之外是社会,社会上的不同道德标准、道德风尚、道德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影响高校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加上电波传递的电视、手机信息,光缆传递的电视、网络信息,纸质媒体传播的报刊、杂志信息,高校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信息岛屿”,在与不同媒介信息传来的国内信息、国际信息的对流、冲击、洗刷中,艰难地维系自身的道德观念、道德风尚,越来越难地从事着自身的文化道德教育。交流方式的现代化使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更多地暴露在公开的、全球性的状态下,点对点似的文化道德教育方式受到大浪淘沙似的洗礼,不同道德标准都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只是影响或大或小而已。

(四)对大学生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理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正在显现。社会转型期要求高校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进行一场改头换面的运动。

传统的文化道德教育内容、言传身教方式与现代的文化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之间,正在教师中间、师生中间形成分歧,教师群体本身、师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看法,虽然殊途可以同归,但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殊途其实很难同归。对大学生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由于教师内部存在的年龄差异、性格差异、趣味差异等,教师群体在面对学生群体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内部分歧。而学生群体内部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进行文化道德教育交流时未必能够顺畅通达。是改变教师来适应学生,还是改变学生来适应教师?社会转型期要求高校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进行一场改头换面的运动。这场运动,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换视角、创新手段、更替内容、改变方式。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要想躺在旧黄历上吃老本是不可能适应新时期的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

二、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下进行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深刻认识当前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面临的多元对立冲突复杂语境。面对现实,深入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群体必须与时俱进,要正确对待随着时势变化所带来的能力适应不了工作的能力危机,要树立能力危机意识,不断学习,加强学习,深入学习。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广泛涉猎、博闻强记。照搬本本、背诵语录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似的教师将不会受到新时期大学生的欢迎,甚至会遭到唾弃。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一定要把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认清楚,文化道德教育课程和文化道德教育工作要真正成为高校的首要工作,务必避免道德课程和文化道德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学校要重视,但教师个人更要重视,教师个人不能在心理上自我边缘化,要有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要把大学生的文化道德教育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行动上落实下去。 "

(二)认真选择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内容,并结合时代背景创新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内容。古人所言立德、立言、立功,是从个体修养、文化传承、社会贡献等方面对个人进行道德要求的,是从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来说明的。我们今天要给它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结合当前实际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最近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全国人民在大灾难中显大团结,大悲痛前显大勇气,前去灾区救援的解放军、医生、志愿者等,感天地、泣鬼神的大爱行为,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我们要将传统道德的优秀内核,移植到新的时代典型身上,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传播的感人信息,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大学生进行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文化道德教育。

叶澜认为:道德不仅关系到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系和调节,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人如何处世、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上述三方面构成一个有着内在相关性的结构体系。在此框架内,针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当前文化道德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

我们要围绕大学生的为人之德、为事之德、为民之德、立身之德来选材、立意、构思我们的文化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每一个时期,我们都不乏这样的事例,我们都不乏这样的典型,我们要将抽象的道德与生动可感的案例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空洞枯燥乏味的道德教化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三)创新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方式,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强化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当前,我们国家大众传播媒体发达,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之外,近年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异军突起,成为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新兴阵地。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倾听民意,给网络生存的合法性一个权威的注释。对网络等现代化媒体要引而不是堵,要导而不是塞。当前,一些高校领导采取极端化做法,责令关闭校园BBS、校园论坛等网上交流平台,以防止大学生思想受到不良思潮、不良情绪影响,以加强管理的名义对不良言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但这是在倒污水时把孩子也一并倒出去了,所以我们要注意把污水倒出去,但得把小孩捡回来,不能自动放弃将先进科技支撑的媒体利用来做文化道德教育的机会。

以网络为代表的先进科技为载体的交流平台,本是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网络这个新生事物,我们缺乏管理经验,对其自由开放的交互式平台,感到管理难度太大,因而采取宁可牺牲,不可助长的态度。这是文化道德教育的损失。从中宣部在汶川大地震中对网络舆论的成功引导,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网络舆论是加强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关键是我们要能用、会用。一些高校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囿于学校之中、书本之内,不关心时事,不关心他人。但在汶川地震中,我们看到,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让一部分大学生牺牲了学习时间,但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刻了认识到的人生价值,重树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文化道德教育功能远非校园教育可比。因此,我们要确保稳定,但不是一潭死水似的稳定,而是常换常新的稳定,是运动中的稳定,是前进中的稳定。稳定必须与改革、发展结合在一起才具有意义。

三、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下进行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所处形势复杂,多元对立冲突语境增加了进行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难度,我们不只要认清形势,更要适应形势,把握形势,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工作。

(一)“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文化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刻舟求剑似的文化道德教育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是僵化的文化道德教育。但高校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教不好数学教语文、教不好语文教政治、教不好政治教思想品德”,类似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部分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是在政治专业、法学专业等相关专业中因为教学能力偏弱和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被调到两课教研室任教或担任学生思想文化道德教育专干的。没有使用最优秀的教师来从事文化道德教育是全国的普遍现象,在当前高校的评价体制下,科研人才、技术人才被视学各个高校的栋梁,而从事文化道德教育似乎只是应景之作,因而,学校对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的学历要求、职称要求、培训计划、学术交流等往往重视不够。结果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思维方式僵化、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较差的现象难以避免。“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要对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提出学历要求、职称要求,要加强教学考核,重要评价教学效果,要对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效果显著的教师大加宣扬,大力表彰,树榜样,立模范。

(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以其工作的繁杂性、细致性和长期性,加上其效果的潜在性、依附性和融合性,容易导致其在学校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在高校流行以实证材料进行评估的条件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工作确实容易流于形式。因为对教师来说,课时量、论文数量、级别等,依然是最重要的年度考核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成长的程度和后续影响,因其无法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以致无法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高校考核制度的一大弊端。高校本来以育人为主,但在量化评估的制度引导下,育人往往成为“制器”,以是否可以量化来作为评估标准,这是导致高校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滑坡的重要原因。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道德成长档案,并以大学生道德成长指数,作为对从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教师的重要评估指标,以弥补文化道德教育工作不便考评之流弊。

(三)“任它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要避免部分教师在复杂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的“乌龟策略”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剧烈,大学阶段又处于大学生人生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教师作为大学生的道德导师和人生引路人,必须顺应潮流,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要坚决反对止步不前、原地踏步的僵化思维和行动,坚持不懈地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的新思维、新观念、新路径。要为成功找路径,不为失败找借口。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大学生是无形的文化道德教育。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我们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53 16号)精神,认清当前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所处的复杂形势,在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中把大学生文化道德教育抓紧抓实,在多元对立冲突语境中唱响主旋律,唱好主题歌。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制作
跳绳比赛
读《倒出那粒沙子》有感
青蛙
《睡着了的国王的故事》读后感
美丽的西山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第一次炒菜
我家的小狗
有趣的画鼻子游戏
清明节
笋牙儿的童话故事
可爱的小金鱼
借书记
家乡的特产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探讨
“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
从舍宾的成长探究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的政策选择
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对成人高校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探索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崇尚自主背后的忽略:教师集体协作精神
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与出路
三十年代苏南农村私塾教育盛行之动因
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因素与浙江近代教育的特点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学习研究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葡萄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七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四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三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静夜思》综合资料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六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五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