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多维视角对主流化效果的影响

浅论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多维视角对主流化效果的影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7

浅论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多维视角对主流化效果的影响

" 论文关键词 主题性报道 多维视角 主流化效果

论文摘要 电视主题性报道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推行中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主题性报道的多维视角已成为影响主流化效果实现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专家认为,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已不仅仅靠组织和行政力量来推行,更多地通过新闻媒体来传播,新闻媒体已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而电视传播中,主题性报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推动作用尤为重要。主题性报道顾名思义是指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新闻报道,是媒体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所表达出的主观意图。这种报道往往是集新闻与宣传特征为一体的,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战役性的深入系列的报道,集中体现出党委政府的思路,充分发挥舆论的主导性。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新的实践与经验的主题性报道,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影响着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民行动的指南,这就是主题性报道的影响力之所在。而主题性报道的影响力则是通过媒体传播所形成的主流化效果来实现的。

主流化效果是指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在我国,电视媒体承担着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的功能,这个功能决定了其主流化效果的重要性,主流化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推行。长期以来,由于对主题性报道的认识呈片面化、狭窄化, “先定调、后找料”等现象十分普遍,使主题性报道存在着偏离新闻规律,说教味浓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主题性报道的传播效果,阻碍了其主流化效果的达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报道视角的单一。单一的视角造成了主题性报道在内容、情感、美感、品位等方面的缺失。因此,多维视角对提高主题性报道的传播效果非常重要。

一、多维视角:实现主流化效果的必然选择

1.传播模式的变化促进报道视角的转变

过去,主题性报道的传播模式更多的是按照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这样一个过程进行传播的,呈单向传播思维。那个阶段的主题性报道更多强调的是宏观意识、突出的是“喉舌”功能,报道的视角往往是单一的政治视角,报道的形式也是直线和平面的。这在过去信息渠道较少,受众对信息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这种单一视角的报道形式还能被受众接受,容易形成主流化的效果。而进入资讯时代,传播观念已经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制播导向阶段进入到以关心传播市场、关心受众需求的受众导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传播者只是决定因素之一。资讯时代的受众出现了许多新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受众的自主意识增强,对灌输意识很强和宣传色彩较浓的东西缺乏兴趣,有时甚至带有明显的逆反心理。”①受众多元化的需求给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承担引领舆论导向的主题性报道,在传播中要形成主流化效果,就必须尊重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以多维的视角反映多棱的现实,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2.提升影响力需要报道的视角转变

“衡量传媒实力与运行有效性的最重要标准是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量的大小强弱,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舆论引导的总体有效性。”②媒体怎样对人们思想、行为、决策产生更有效的影响,引导形成主流的社会观、价值观,影响力至关重要。而提高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是节目。主题性报道只有兼容了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只有两种价值有机融合、高度统一,才能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培养人们关于主题内容的共同印象,就要尊重新闻规律,转变报道视角,使主题性报道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只有能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报道才可能引领受众形成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二、多维视角:增强主流化效果的重要途径

对于主题确定,内容不能作更多选择的主题性报道来说,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则是它存在的根本,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中传播的主流化效果。要实现主流化效果,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势,以多维视角突出报道的核心元素,解决其存在的缺失,使主题性报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形式。

1.政治视角:突出报道的思想性 2.人性视角:彰显报道的人本化

新闻是以人和事件为报道核心的,主题性报道也不例外。现在的一些主题性报道观点阐释、概念解释较多,对人的真实思想和情感关注较少,这种情感缺失的公文式新闻,拉大了主题性报道与普通受众的距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性视角强化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自己人效应”,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今年我国遭遇罕见的雪灾,媒体在雪灾的报道中,充分显示了人本化的核心元素。中央电视台策划报道的《风雪中我们在岗》、《他乡过年》、《雪战》等系列主题性报道无不是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小事入手,体现着对普通人的命运和心灵的关切。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外出务工不能回家的农民工;从准备回家结婚的新人到执行任务的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等,报道从细节中体现关怀,在故事中交流情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长沙看望在沙坪变电站除冰抢险中不幸殉职的周景华等3名电力职工的家属时所说的“今天面对你们,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这句话,感动了无数观众。一位放弃休假的警察写给出生仅仅三天的孩子的信,把一个父亲的牵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有效的丰富了主题性报道的情感因素。

3.审美视角:增强报道的可视性

人们接受外在信息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对于电视信息的传播来说,没有审美价值,就没有欣赏的价值,也就会削弱收视的价值。因此,在主题性报道中也应从审美的视角去发掘主题、表现主题,从而达到提升主题的目的。怎样用审美视角进行主题性报道?笔者认为应遵循电视的特性,从三方面入手:

(一)“真”。新闻的审美,最根本的问题是要符合真实的原则。首先是选择真实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主题,而不能为了印证主题去刻意制造新闻事实。否则,报道虽符合了主题但却会失之于真实。其次是画面的真实。现在摆拍造假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为主题的需要而摆拍的“情景再现”;有为画面的美观而导演的标准动作,这些画面看似完美却不能以真实感征服受众。与此同时同期声要减少人为的成分。

(二)“实”。即信息的充实有用。现在我们许多主题性报道主题突出、形式规范,但缺乏高质量的信息。如:跟风、模仿和作空泛的议论,报道停留在表态和一般性的道理讲解上,没有主题与内容的融会贯通;重复使用经典镜头和万能镜头,缺乏信息含量高的个性画面;人物采访充斥着内容空泛的套话与人为拔高的豪言壮语,缺乏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三)“新”。在主题性报道中,只突出报道的宣传性,而忽略新闻审美价值的现象还存在。在某电视台,笔者看到一条关于市委主要领导到农村宣讲十七大精神的报道,长度达九分多钟,大多是领导的现场宣讲,整个报道缺乏精华提炼。而前面提到的“北京:成功跨越两个70%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转型”这个报道,其结构就可见报道者的独具匠心。报道用一张笑脸来演示北京经济结构的转型,“上翘的两个嘴角代表高效、高端、高辐射的产业,象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微笑曲线’的低端代表着高污染、高耗能的一般制造业,北京市在全国率先突破两个70%意味着北京经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报道主题提炼既哲理化又形象化,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美感。

4.文化视角:凸显报道的高品位

媒体的传播效果及生命力,也取决于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先进文化的精髓,必定是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思想中有着生命力和潜在影响力的东西,这些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因此,从符合国家、民族的行为模式、伦理观和价值观等。文化理念入手,用文化的视角挖掘报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高品位增强主题性报道传播的有效性。中央电视台的主题性报道“知耻明辱”,将典型事例与精彩点评结合起来,从文化的视角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所积淀的精华进行提炼,突出当代社会,应以什么为荣,什么为耻的主题。如《从陌生人到兄弟》这条新闻,从辽宁省灯塔市黑沟台村农民高威家的房子盖起来、卖出去、又赎回来的故事,述说了陌生人之间互助的美好情感。而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精彩点评:“我觉得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有一种信任,在相互支撑、相互关爱中生活才会更有意义。”给报道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勤工俭学奉养残疾养父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报道讲述了安徽省淮南市17岁女孩王兆华因养父生病瘫痪,毅然担起生活重担的故事。而为救游客导致自己左腿被截肢的湖南女导游文花枝所作 “艰苦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意志是一种磨练,面对困难,需要的就是这种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念。”的点评,使这个故事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主题性报道要长久保持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传播的主流化效果,传播者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善于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转变报道思维,以多维的视角挖掘主题性报道的内涵和张力,对报道中蕴涵的思想给予强化,对包含的意义给予分析,以高品位的报道引领舆论,使受众能够随之形成共识,从而汇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注释

赵文荟:《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给中国管理的启示》,《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年5月,第345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和大斑啄木鸟
课间十分钟
十个“小和尚”
热闹的操场
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在未来的世界中
垃圾桶里的对话
我的爷爷
可爱的小鸡
我的苦恼周末
储蓄罐——我的好朋友
观《纸飞机》有感
烦恼
雷公公
浅论教育的本体功能
关于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论教学方法的设计
试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试论中国的电化教育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论理性化的道德成长
试论业主委员会的性质、问题与对策
浅议教师师德的内涵
谈论远教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论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
论酒店空调系统节能改造
论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论独立学院必须以教学质量求成长
浅论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多维视角对主流化效果的影响
浅谈《索溪峪的“野”》改进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 营造诗意课堂──教《索溪峪的“野”》有感
《索溪峪的“野”》评课
《詹天佑》相关链接
评《索溪峪的“野”》
《索溪峪的“野”》中的网络元素
结合《索溪峪的“野”》谈合作学习
《詹天佑》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美丽风景处处在──解读《索溪峪的野》
从《索溪峪的“野”》谈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读《詹天佑》有感
读《詹天佑》有感
读《索溪峪的“野”》有感
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谈
走进“野”,感受美──听执教《索溪峪的“野”》有感